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35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石化化工行业是高耗能高排放行业之一,约占工业部门碳排放比例的10%,研究石化化工行业碳排放达峰路径不仅能推动工业部门尽早实现达峰,同时也为石化化工行业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指明方向. 基于中国统计年鉴、行业协会、企业碳核查等多来源数据,在分析历史排放趋势的基础上,识别能源集中度高的重点行业和产品,采用情景分析法针对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三大子行业中的炼油、乙烯、丙烯、对二甲苯和合成氨等重点产品,预测其基准情景和控排情景下的重点产品产量和碳排放强度,以及石化化工行业2021—2035年二氧化碳排放趋势. 石化化工行业在基准情景下排放量无法实现2030年前达峰,控排情景下将于2030年达峰,峰值为17.3×108 t. 通过能源结构调整、节能和低碳技术改造、低碳循环及高效利用等途径可以实现行业减排,与BAU(仅考虑石化产品产量变化,不考虑产品结构、单位产品能耗变化)情景相比,减排贡献最大的路径是化石能源利用清洁化改造,2030年相对BAU减排1.19×108 t,贡献率约44%;其次是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改造力度和资源循环及高效利用,减排量分别为0.8×108和0.6×108 t,减排贡献率分别达到29%和22%.   相似文献   
32.
中国煤化工行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煤化工行业是我国煤炭消费和CO2排放的主要贡献者之一,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目标要求下,煤化工行业高碳排放的发展模式将不可持续且面临巨大挑战,开展煤化工行业CO2排放达峰路径研究、实现高碳能源的绿色低碳化利用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基于煤化工各子行业发展现状分析,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节能低碳技术应用、原料和燃料结构调整等因素,采用下游部门需求法和项目法分别预测传统煤化工与现代煤化工各子行业未来发展规模,采用碳排放系数法预测不同情景下2021—2035年行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判断行业实现碳达峰的关键措施、达峰时间和峰值. 结果表明:①2019年我国煤化工行业碳排放量为5.4×108 t,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4.8%. 其中,传统煤化工碳排放量为3.6×108 t,现代煤化工碳排放量为1.8×108 t. ②基准情景下,煤化工行业无法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强化控制情景下,通过采取一系列控碳措施,可推动煤化工行业在2025年左右提前达到碳排放峰值. ③控制现代煤化工规模、优化行业用能结构、优化甲醇原料结构等措施是煤化工行业碳减排的三项主要措施,到2030年可分别减少碳排放0.50×108、0.16×108和0.08×108 t. 研究显示,促进煤化工行业碳达峰应尽快实施控制现代煤化工发展规模、从源头减少传统煤化工产品需求、优化甲醇行业原料结构、优化煤化工用能结构、提高行业能效水平和促进产品固碳化等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33.
中国道路交通二氧化碳排放达峰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我国道路交通行业CO2排放未来控制路径,结合未来经济社会和货物运输发展状况、运输结构、能源结构和能效结构变化,采用行驶里程法分析了我国道路交通CO2排放现状、未来变化趋势及主要驱动因素. 结果表明:①采用行驶里程法计算道路交通行业CO2排放量相对合理,2019年全国汽车CO2排放量为9.52×108 t,比油耗法所得结果高20%左右,二者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为交通油耗统计数据偏低. ②从车型看,重型货车和小型客车是汽车CO2排放的主要来源,分别占39.7%、38.2%;从燃料种类看,汽油、柴油、其他燃料(天然气、醇类燃料等)CO2排放量分别占42.8%、52.5%、4.7%. ③道路交通CO2排放预计于“十五五”末达峰,峰值在12.2×108~13.9×108 t之间,达峰后有2~3年的平台期. ④推广新能源车是道路交通CO2排放控制的主要驱动因素,其次为能效提升,运输结构调整在前期有一定的贡献,2025年上述措施对道路交通CO2减排量占比分别为56%、34%和10%左右,2030年分别为55%、40%和5%左右. 研究显示,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持续降低新生产燃油车碳排放强度,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可有效降低道路交通CO2排放.   相似文献   
34.
区域化石能源消费量与碳排放量往往集中于少数高能耗、高排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 重点行业/领域的产业规模、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变化直接决定区域碳排放达峰时间、达峰质量和峰值大小. 研究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是实现碳排放分区管控、落实行业减排责任和推动区域碳排放总量达峰的重要基础. 本研究构建了一种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路径研究方法,涵盖宏观目标约束、边界和范围确定、宏观需求预测、行业关联耦合四大模块. 该方法提供了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碳达峰目标双约束下,不同行业/领域碳排放达峰的路径优化选择. 在充分考虑国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行业发展技术特点、国内外进出口变化的基础上,宏观预测重点行业/领域发展规模与需求变化,同时结合以技术为核心的MESSAGE模型建立动态反馈机制,分析产业链上下游供需关系,建立行业内、行业间能量流、物质流耦合关系,通过不断迭代优化确立各行业/领域未来发展需求,并建立不同发展情景,综合研判各情景提出重点行业/领域碳达峰目标与路径. 该方法满足国家、省份、城市等不同区域尺度的重点行业/领域碳排放路径分析与减排措施、成本效益、政策保障评估.   相似文献   
35.
国家“十二五”环保产业预测及政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基于最近10年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状况,结合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战略研究,预测了"十二五"全国环境保护投资和环保产业的需求,识别了重点环保产业发展领域的投资需求和技术需求。预测表明,我国"十二五"环保投资约为3.1万亿元,占同期GDP的1.35%,环保产业产值为4.92万亿元,带动治理设施运行服务费用1.05万亿元,环保产业就业512万人。最后提出了"十二五"期间建议重点突破影响环保产业发展"瓶颈"的若干政策。  相似文献   
36.
环境空气质量约束下珠江三角洲能源消费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刚 《环境科学学报》2011,31(7):1493-1500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及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使得城市发展面临越来越严峻的空气污染,深入研究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对能源消费的约束作用非常重要.围绕这一管理需求,系统研究了能源消费受环境空气质量约束的基本内涵和约束特征,剖析了影响约束力的关键因子,提出了总量约束、结构约束和布局约束3种主要约束类型,建立了分析...  相似文献   
37.
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模型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基本特点,提出了适宜于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的基本原则,确定出优化管理模型程序.通过实例分析,具体说明了优化管理模型的应用,计算出1999年、2005年和2010年规划系统城市生活垃圾的优化处理方案,通过费用比较充分验证和说明了中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模型的适用性与优越性.  相似文献   
38.
论我国中小城市的生活垃圾优化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特点,提出适宜于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的区域优化、长期优化和综合优化处理基本原则,并以此确定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优化管理程序,为我国中小城市生活垃圾管理提供科学方法。  相似文献   
39.
为有效推动我国循环经济工作的深入开展,进行区域之间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比较具有重要意义。以循环经济内涵为出发点,从资源能源利用、废物循环利用和环境污染治理三方面系统构建出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选取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3个省市以及全国平均水平作为评价对象,开展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研究。评价结果表明,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也相对滞后,其经济增长方式亦表现更为粗放。  相似文献   
40.
钢铁行业冷轧、硅钢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的含铬废水,目前一般采用亚硫酸钠还原法处理,药剂消耗量非常大。在2 m3/h的中试规模上研究了铁/碳微电解还原工艺对钝化液含铬废水的处理,六价铬通过铁炭填料后浓度有一定降低,废水pH稍有升高,氧化还原电位降低。研究结果表明,铁炭微电解工艺对于钝化液含铬废水有一定的处理效果,但由于可能存在含铬废水对铁屑表面造成钝化导致处理不够彻底。经济效益分析表明,微电解技术相比单独采用亚硫酸钠还原法有一定的成本优势,且处理出水效果好,可直接排放,不会产生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