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26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4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15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密云水库周边小流域大气氮磷沉降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大气沉降是氮磷元素进入水体的重要途径之一,为了解密云水库水源地周边大气氮磷沉降特征,选取土门西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设置降水、降尘自动采样器进行为期一年(2019年9月—2020年8月)的大气沉降收集,分析大气干、湿沉降中不同形态氮磷通量逐月和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估算大气氮磷沉降对小流域及密云库区氮磷输入的贡献. 结果表明:①土门西沟小流域大气氮、磷年沉降通量分别为38.393和1.952 kg/(hm2·a),氮磷干湿沉降通量季节性变化显著. ②湿沉降受气象(降雨量、温度、降雨时间间隔)等因素影响,氮磷沉降通量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温度升高、降雨时间间隔变长均会使氮磷湿沉降浓度增大,而降雨量大小与大气湿沉降通量直接相关. ③干沉降受物质来源及气象等因素影响,氮磷沉降通量呈夏冬季高、春秋季低的特点,其中风向、风速是影响大气氮磷干沉降的重要因子. ④经计算,土门西沟小流域大气氮、磷沉降贡献分别为1 339.90和1.50 kg/a,分别占其氮、磷输出贡献的28.57%和0.39%,若不考虑空间差异性,预计大气沉降直接落入密云水库总氮(TN)和总磷(TP)的沉降量分别为551.18和28.02 t. 研究显示,大气沉降是密云库区周边面源污染综合管理的重要一环,未来应引起足够关注.   相似文献   
42.
王洪德  王石钰  傅贵 《安全》2011,32(5):51-54
随着人类物质文明高度发展,国家、社会和个人对安全的依赖和企盼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安全工程专业应运而生。在我国,由于安全工程专业是新兴学科,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改善。研究发达国家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分析其课程体系构建、重点内容讲授和人才培养目标,对我国高校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3.
底泥性质和分布密度对颤蚓迁移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实验室模拟颤蚓的迁移,研究了颤蚓分布密度、底泥性质对颤蚓迁移运动的影响.结果表明,分布密度增大引起食物短缺,颤蚓迁移率首先增大,之后由于迁移运动的能量消耗导致迁移率减小,当分布密度大于8×104条.m-2后,颤蚓对食物极度竞争使其开始大规模迁移,最大迁移率为36.75%.底泥有机质在丰富颤蚓食物源,增大其迁移率的同时,也降低了溶解氧浓度,导致迁移率减小,有机质含量由3.93%增加至5.90%时以迁移率增大为主,大于5.90%时则以迁移率减小为主.TN、TP可改变底泥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引起颤蚓食物组分变化,从而影响颤蚓迁移,TN和TP含量分别在3.36~5.65mg.g-1和0.95~1.87mg.g-1范围时,TN含量的增加减小了颤蚓迁移率,TP含量的增加则增大颤蚓迁移率;继续增大含量,颤蚓对TN具有一定耐受性,迁移率稳定在20%左右,对TP则表现出排斥性,含量超过1.87mg.g-1后,迁移率从42%降为0.5%.颗粒粒径对颤蚓迁移的影响主要是由颗粒中有机质含量而非粒径本身决定,粒径小于0.15mm和大于0.55mm的颗粒适宜颤蚓生存,前者有机质含量高,后者则颗粒间空隙大,颤蚓可快速通过并获取更多的食物.  相似文献   
44.
杨玉莲  杨昆  罗毅  喻臻钰  孟超  李岑 《环境科学》2021,42(11):5100-5108
目前很少有PM2.5污染与植被覆盖的相关性深入研究,尝试对此进行补充.基于1998~2016年的PM2.5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栅格数据,以中国内地八大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对NDVI值进行3个等级划分(低植被覆盖区、中植被覆盖区和高植被覆盖区),并计算相应等级的PM2.5污染浓度.在此基础上,从NDVI的景观尺度和类型尺度分析PM2.5污染的时空特征,然后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定量化NDVI景观格局指数对PM2.5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长江中游和东北经济区在植被覆盖相对较低的区域,PM2.5污染较严重;而黄河中游、西南地区及大西北经济区则在植被覆盖相对较低的区域表现出较轻的PM2.5污染;②大部分区域的PM2.5随时间变化呈显著上升趋势;③PM2.5与NDVI景观格局指数相关性显著(P<0.05)的区域相对较少;④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面积比(PLAND)、斑块数量(NP)、最大斑块占景观面积比(LPI)和聚集度指标(AI)指数对PM2.5的影响都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异质性.  相似文献   
45.
为了探索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矛盾途径,以湘西自治州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引入社会创业概念,通过"心手合一"公司这一社会创业企业的案例,分析社会创业如何解决这一矛盾。研究表明,社会创业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保护与市场、传承人和政府间的平衡,从而解决几者间的"囚徒困境",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46.
采用室内模拟培养方法研究了植物根系分泌物对五氯酚(PCP)溶解性的影响及其反应机制,结果表明,根系分泌物属于表面活性物质,提高了PCP溶解性,增加了PCP的表观溶解度,而且其对PCP增溶作用与根系分泌物浓度呈线性正相关,向日葵根系分泌物中大分子组分含量比紫花苜蓿的高,其对PCP的增溶效果比紫花苜蓿的大,根系分泌物降低了PCP的正辛醇/水溶液分配系数,且各体系中IgKow分配系数的大小顺序与增溶作用大小顺序正好相反,产生上述结果是因为根系分泌物中的大分子组分能够形成疏水微区,促进PCP的分配作用,提高PcP的溶解性,而且根系分泌物中大分子组分愈多,其对PCP增溶作用愈强.  相似文献   
47.
为进一步了解和把握中石油海外项目中方雇员的心理状态,从量表特点、适用范围、量表内容、施测步骤及参考常模的角度,结合国内外心理健康研究成果和长城钻探海外项目中方员工心理管理相关经验,系统介绍了SCL-90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的相关知识要点。同时结合与盛心阳光心理咨询公司的合作体会,建设性地提出了组织现场心理咨询、亲子活动、EAP等海外中方员工心理管理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48.
为实现放射性浓缩液最大程度减容,设计了桶内干燥系统,基于物料衡算与热量衡算,建立了干燥过程动态数学模型,考察了不同的工艺条件对系统总体运行参数的影响,预测了桶内物料质量、含盐率、理论料面高度、温度、蒸发速率等关键参数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干燥总时长随加热功率、浓缩液含盐率、浓缩液温度、最终干燥盐分湿含率以及第一阶段单次加料体积的增大而减小;干燥初期,新物料的加入对桶内含盐率有较为显著的降低作用;提高干燥强度将降低料面高度,间接降低热能有效利用率;在典型的工艺条件下,桶内干燥系统理论干燥总时长为281.19h,平均蒸发速率为3.43kg/h,平均处理能力为4.05L/h。为桶内干燥系统设计及试验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49.
污染地块土壤多氯联苯(PCBs)污染主要来自含PCBs电力设备封存点的泄漏及非故意产生源,建立土壤PCBs筛选标准是开展PCBs污染地块调查、评估和修复的基础.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统计了典型PCBs单体的占比,并基于人体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推导了污染地块土壤PCBs风险筛选值.结果表明,不同商用PCBs混合物中共平面PCBs总量(∑Co-PCBs)占比为0.01%~16.10%,难以代表PCBs的总体风险水平.研究建立了PCBs总量、指示性PCBs总量(∑Id-PCBs)及∑Co-PCBs等3个指标共同作为土壤PCBs筛选值体系,敏感用地和非敏感用地情景下,PCBs总量、∑Id-PCBs、∑Co-PCBs分别为2.10、0.24、0.03 mg·kg-1和6.20、0.71、0.09 mg·kg-1.通过6个含PCBs电容器地下封存点485个污染土壤样品的分析,进一步证明了仅控制∑Co-PCBs将低估PCBs污染风险,采用本研究提出的3个指标进行筛选能够更有效地识别和评估PCBs污染地块的风险.  相似文献   
50.
地下水中氮的表现形式及其污染的微生物控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论述了地下水环境中氮的表现形式及其对地下水污染的途径和特点,提出了利用人工诱变得到的高效除氮菌来进行了地下环境除氮的理论和方法。通过模拟实验证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同时,细菌除氮效率,影响因素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对方法应用过程中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