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36篇
基础理论   15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41.
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应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专家系统方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的3个时相(1989年、1993年和2001年)的TM/ETM+影像进行分类,提取3个时相TM/ETM+影像中的红树林信息,同时,借助2003年SPOT影像以及辅助资料通过分辨率粗化后对影像进行目视判读,提取红树林信息,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红树林数据用于分析1989年~2003年福建省红树林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从1989年~2003年福建省红树林的整体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从1989年的134.52hm2减少到1993年的128.14hm2,而到2001年增加到199.20hm2,到2003年面积达213.2hm2,但其中增加的面积是人工林,原生的红树林破坏严重,红树林资源质量呈现退化的趋势。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与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影响福建省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福建省红树林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42.
近2年上海市夏季降水地球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1  
在连续监测采样分析基础上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海盐示踪法和HYSPLIT模型,分析了上海市2008年和2009年夏季降水主要成分的化学特征、来源及酸性降水的成因.近2年夏季降水中,pH平均值分别为4.72和4.68,酸雨频率分别为53.30%和63.30%;离子浓度的大小顺序为SO24-NH 4+NO 3-Cl-Ca2+Na+Mg2+K+,其中SO42-、NH 4+、NO 3-等二次组分在降水中占有较高比例,三者之和分别占降水中离子总量的55.01%和65.97%,表明上海市大气环境中二次污染比较突出;SO42-/NO 3-的当量比分别为3.19和2.13,表明该市夏季酸性降水类型为硫酸和硝酸复合型;可溶性有机碳(DOC)含量变化范围为1.36~10.69 mg/L,平均含量为2.44 mg/L;NH 4+同SO24-(r=0.81)、NO 3-(r=0.58)的相关性分别大于Ca2+同SO24-(r=0.72)、NO 3-(r=0.57)的相关性,且NH 4+/Ca2+的当量比分别为1.31和2.49,说明NH 4+对夏季降水酸性的中和作用大于Ca2+;夏季降水中,SO42-、NH 4+、NO 3-、K+、Ca2+主要是陆源物质输入,Mg2+、Cl-两者海、陆源物质都有贡献且陆源贡献大于海源.后向轨迹分析表明上海市夏季酸性降水不仅与局地污染源有关,还与来自其西南方向的远距离污染物质输入有关.  相似文献   
43.
本研究基于上海地区2016年9月~2017年8月期间采集的大气降水样品,测定并分析了雨水中δD、δ18O和δ17O特征,进一步探索氘盈余(d值)和17O盈余的环境意义。结果显示:(1)降水同位素年内变化明显,δD、δ18O和δ17O同位素比值冬春偏重、夏秋偏轻,单次降水过程中同位素呈不断贫化的趋势;(2)δ18O存在降雨量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大气降水线方程、d值显示上海地区气候整体温和湿润,蒸发作用相对较小;冬春季降水较少,相对湿度较小,同位素较富集;夏秋季降水较多,相对湿度较高,同位素较为贫化;(3)综合分析17O盈余,发现上海地区大汽降水的水汽处于从海洋向陆地转移的过程当中,在运移过程中受到沿途陆表蒸发,且雨季的大气降水来源主要为海洋气团,干季主要来源于内陆,以本地蒸发为主。  相似文献   
44.
高纬度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对极地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巨大,近年来高能电子沉降对大气臭氧和活性氮的影响成为新的关注点。本工作基于化学-气候耦合模式SOCOL3.0,参考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推荐的低能量电子(LEE)和中能量电子(MEE)的参数化方案构建了SOCOL-EPP-ECNU化学-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高能电子沉降对中高层大气活性氮(NOx)和臭氧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评估。结果表明,中高层大气对于LEE效应产生的NOx通量的上边界条件设定敏感度很高,该设定对模式模拟效果有决定性意义。加入LEE和MEE通量后,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中下层NOx浓度的模拟精度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中下层气温的模拟得到改善。模拟结果指示,加入LEE和MEE,进一步完善对高能粒子沉降的模式描述,有助于提高模式对大气化学成分及气候要素模拟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45.
以上海市中心城区和郊区合计24座水景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为研究对象,测定其中的总汞(THg)和甲基汞(MeHg)等参数,并结合地统计学方法,研究城市尺度汞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潜在风险。结果表明:中心城区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THg(平均值222.6±138.4μg/kg)与MeHg含量(平均值0.52±0.51μg/kg)均明显大于郊区(p0.01)表层沉积物中THg(平均值91.8±87.1μg/kg)与MeHg含量(平均值0.29±0.26μg/kg),这种空间分布的差异可能是城市小气候效应及人为汞排放两者共同长期作用下的结果;沉积物中THg、MeHg含量与烧失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甲基汞/总汞比值(MeHg/THg)与烧失量呈弱负相关关系,表明了公园沉积物中有机质可能是控制汞转化的主要因素。沉积物中MeHg含量普遍较低,反映了沉积物中汞的活性相对较低。地累积指数评价进一步表明,上海市公园湖泊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生态危害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6.
渗漏流失是旱地农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引起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原因。上海市郊大面积旱地农田,雨季渗漏流失较为严重。基于氮素渗漏基本理论和当地农田管理习惯方式,为了研究不同施肥方式处理下氮素流失规律,对实验地进行3种不同方式处理:常规施肥、减量15%施肥、不施肥。结果表明,不同深度不同形态氮浓度随施肥时间递减,并且其递减幅度有所差异,递减幅度大致为30>50>70>120 cm。在垂直方向上,氮素在50 cm处有富集的趋势。硝态氮占总氮流失比例较大,各种不同处理方式下其所占比例均超过70%,是氮素流失的主要形态;铵态氮和亚硝态氮占总氮的比值很低,铵态氮主要分布在表层,并受施肥的影响较大。减量施肥能够减小土壤渗漏水氮素的浓度,提高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47.
上海崇明岛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分析了上海崇明岛的8个样点沉积物样品的重金属元素和磁化率、频率磁化率以及饱和等温剩磁等磁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介于轻度污染和偏中度污染的重金属Pb、Cr、Cu、zn元素与磁性矿物特别是亚铁磁性矿物之间在赋存形态、沉积特征上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磁性测量可作为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记录信息提取的辅助手段,但不同的磁性参数对重金属的指示程度不同,由于本研究以较粗的多畴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同时质量磁化率(x)、非磁滞剩磁磁化率与饱和等温剩磁的比值(XARM/SIRM)对重金属元素含量变化比较敏感,因而X、XARM/SIRM可作为重金属含量的替代指标.最后在重金属元素和磁性参数相关性的基础上建立了磁诊断线性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48.
苏州河市郊段底泥中CODCr和NH3-N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对苏州河截流区外河段(城郊段)东大盈河口-北新泾,按河道形态,支流与城镇分布等因素,沿程采集24个底泥柱样,测定其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底泥中CODcr和NH3-N含量,分析CODcr和NH3-N在沿程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底泥中污染沿程分布呈不规则波状起伏,东大盈河、蕴藻浜、盐铁塘、封浜、华漕港、新槎浦等支流口浮泥层中NH3-N含量达250mg/kg,超过背景值3部。在垂向分布上,底泥  相似文献   
49.
上海市公园绿地树叶对大气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刘飞  褚慧敏  郑祥民 《环境科学》2015,36(12):4374-4380
为探究城市公园绿地树叶对大气重金属污染的磁学响应,按照上海市年均主导风设置纵横两个采样断面,采集城郊区公园绿地中广泛分布的香樟树叶,进行岩石磁学和重金属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样品磁性矿物以亚铁磁性矿物为主导,磁性颗粒物的含量和粒径由典型工业区沿冬季风方向逐级递减.对叶片进行超声清洗后磁化率下降63%~90%,即样品的磁性特征主要取决于叶表附尘.树叶重金属元素Fe、Mn、Zn、Cu、Cr、V、Pb含量与磁参数显著相关(0.442≤R≤0.799,P0.05),说明城市公园绿地树叶磁参数可以作为大气重金属污染的替代指标.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表明,研究区树叶磁性矿物及重金属含量主要受工业活动和交通道路污染的复合影响.  相似文献   
50.
为了揭示温州温瑞塘河调水上游仙门河主要过境河段表层底泥的重金属分布特征和污染程度,在仙门河郭溪段设置7个样点采集沉积物样品,对其Pb、Zn、Cu、Cr以及Hg含量的垂向和沿程分布特征开展了研究,并进行污染评价。结果表明,除Cu和Zn(含量分别为212.38±119.76 mg/kg和274.35±91.88 mg/kg)外,其他重金属的含量均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表层底泥重金属含量的垂向分布呈现"三段式"结构,而沿程分布表现为从上游到下游,先增后减。风险评价结果表明,Cu的富集程度最高,Cr富集程度最低。Hg的潜在危害指数大于其他金属,Hg和Cu是郭溪底泥中重金属潜在生态风险增加的主要原因。底泥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空间差异依次为太阴宫河头大渡桥B仙庄A鹇湖桥B河头大渡桥A仙庄B鹇湖桥A,小工业区的近源污染对底泥重金属污染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