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孟加拉国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的支点国家,海岸带广泛分布有红树林,其西南部的松达班地区尤其典型。本研究基于1990、1996、2000、2005、2010和2016年6个时期Landsat TM/OLI中等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开展了基于SVM方法的孟加拉国海岸带红树林遥感监测,并应用8 m空间分辨率的GF1-PMS1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结果检验,给出了6个时期孟加拉国海岸带红树林空间分布状况,分析了红树林30 a间的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近30 a孟加拉国海岸带红树林面积整体上呈现缓慢减少的趋势,1990年面积为468218.932 hm2,至2016年红树林面积共减少17077.898 hm2;2)海岸带红树林空间上呈东部和西部减少,中部增加的态势,近30 a间东部吉大港专区红树林面积减少了45.7%,西部库尔纳专区红树林减少了2632.007 hm2,但仅占总面积的0.64%,中部巴里萨尔专区红树林面积增加3108.604 hm2;3)东部吉大港专区红树林面积减少区域主要位于诺阿卡利附近沿岸和佐拉尔甘杰沿岸,主要减少的原因是虾养殖池的建立;西部库尔纳专区红树林减少区域主要分布在松达班地区河口、沿岸附近,主要减少的原因是虾养殖池的建立和人类活动将红树林转换为其他类用地;中部巴里萨尔专区红树林面积增加区域主要分布在戈拉吉博群岛周边,主要增加的原因是人工种植红树林和红树林的自然增长。  相似文献   

2.
基于遥感影像的厦门市填海造地的进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73年、1993年、2001年和2007年4个时相的LandsatMSS/TM/ETM+影像为数据源,在遥感分析处理软件ErdasImage8.6的支撑下,对厦门市填海造地进程分1973年-1993年、1993年-2001年和2001年-2007年三个时段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三个时段的填海造地规模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01年以后的填海占总填海面积的近50%。填海区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公共设施用地、居住用地和港口用地。填海活动与人口等社会经济因素密切相关,随着厦门市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填海活动将继续进行。  相似文献   

3.
长春市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春市为例,借助1988年9月25日,1995年9月29日和2000年9月18日三个时相的TM/ETM+遥感影像,研究长春市近12年热岛效应的时空演化规律。研究发现:长春市热岛效应明显且多年稳定存在,热岛中心主要分布在宽城区南部、二道区北部伊通河两岸和绿园区西南部;绿园区西南部和宽城区西北部强热岛区面积呈逐年增加态势,二道区北部伊通河两岸热状况有所改善;从1998年到1995年和从1995年到2000年,热岛面积分别增加约9.32 km2和14.93km2,增长速度加快。  相似文献   

4.
针对克拉地峡红树林的保护问题,应用多时相的Landsat、HJ-1B数据和SRTM高程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泰国克拉地峡东西海岸带的红树林变化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克拉地峡地区,西海岸带红树林分布比较广泛,面积较大,东海岸带分布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面积较小;(2)近40a来红树林面积总体上在减少,东海岸总体减少比例较大,西海岸红树林减少比例较小。东西海岸带红树林的大量减少都集中在1989年到2001年间;(3)克拉地峡东西海岸带的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在东海岸,对红树林破坏的最主要因素是养虾池的建立;在西海岸,城市化扩张、海岸带开发是造成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黄河清水沟改道以来河口新生湿地动态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76-12-2003-01共22个时相的卫星遥感数据,以及GIS空间分析手段,对黄河清水沟改道以来河口新生湿地的时空动态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对不同时相遥感影像的目视解译获得水陆界限,在GIS支持下对研究区内的水陆边界进行比较,确定侵蚀区和淤积区,并计算其面积。结果表明,在黄河泥沙沉积和海洋侵蚀的双重作用下,河口新生湿地的增加和减少交替进行,且近年来净增加面积呈现减少趋势。27年余净增加河口新生湿地17154.41hm2,1993年以前为净增加,此后则逐步减少。1993年之前的增加部位为新河口区和东南沿海区,减少部位在老河口区,之后则老河口区增加,新河口区和东南沿海区减少。  相似文献   

6.
基于TM/ETM+影响分析巢湖叶绿素a浓度变化趋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995~2007年6景巢湖地区TM/ETM+数据利用多暗像元法进行大气校正并利用修正归一化水体指数(MNDWI)进行水体信息提取,在此基础上,使用(TM2+TM4-TM3)/ln[TM3]模型提取了巢湖水体叶绿素a相对浓度信息.结果表明:高浓度区域主要分布在巢湖西半湖;南淝河水质情况对巢湖蓝藻暴发的贡献较大;1995~2006年间高浓度区域扩大了1.82倍,并有向巢湖东部扩展的趋势,富营养化程度仍在加剧.  相似文献   

7.
浙江三门湾湿地遥感时间序列演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湾湿地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对明晰海湾资源环境基底、了解综合开发潜力,促进湾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浙江三门湾湿地为研究区,利用1984—2019年Landsat TM/ETM+/OLI遥感影像数据,基于湿地地物光谱指数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对三门湾湿地信息进行提取并分析了其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三门湾湿地面积变化显著,主要位于宁海县南部、三门县东北部以及象山县西南部地区;从海湾面积变化趋势看,1984—200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2003—2009年呈加速下降趋势,2010—2019年则呈平稳发展趋势。围填海等人类活动导致海湾形态变化显著,海岸带管理政策的供给过程变化成为海湾湿地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可为后围填海时代湾区建设与海湾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热岛效应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喀斯特地区以其独特的地貌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热岛形成和分布情况.本文采用覆盖贵阳市的2001年ETM+和2007年TM遥感影像,进行亮度温度反演,分析热岛分布和形成原因.研究表明:除了常规热岛外,在贵阳市还广泛存在着与喀斯特的分布和石漠化的形成有着密切联系的异常热岛区...  相似文献   

9.
以2000年Landsat TM图像和2004年中巴资源2号卫星遥感图像为基本数据源,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对鲁北地区盐碱地现状及其动态变化进行了监测,分析了鲁北地区盐碱地时空变化特征,为区域盐碱地开发利用与改良提供了全新翔实的基础信息.监测结果表明,2004年鲁北地区盐碱地面积为14.69万hm2,以东营、滨州和德州3城市分布最为集中.2000-2004年间鲁北地区盐碱地面积减少了14 967.55hm2.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用地和工矿用地增加是造成盐碱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为探求石河子市热岛效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文章以1989-2014年Landsat TM/ETM+遥感影像反演出同期石河子市亮度温度。通过对热岛效应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1)1989-2014年间,石河子市热岛强度逐年增强,热岛效应由散点状到片状的空间变化特征;(2)人口、经济、NDVI、城市城建成区面积等因素是热岛效应的主要因素,其中城市建成区面积、人口、经济与热岛强度成正比,NDVI与城市热岛效应呈负相关,适当增加城市绿地对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具有积极作用。(3)从石河子市的热岛效应综合发展指数来看,石河子市正处在高速发展中,热岛效应强度会不断提高,但速率会减缓。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利用生物气候、地形、底质类型、海温等环境因子和红树林分布数据建立了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模型,基于最大熵方法分析了福建省沿岸红树林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对福建省红树林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估,识别了影响红树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适生值区间,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取了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与空缺区域.结果表明,影响福建省红树林适生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等,福建省红树林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沙埕港-三沙湾-兴化湾沿岸、泉州湾-厦门湾-九龙江口沿岸、漳江口-东山湾沿岸等地,其中最优适生区面积约为91km2.全省共识别出8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域,现存红树林保护率约为64.4%,保护修复空缺主要出现在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等处,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福建省红树林保护和修复行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2.
福建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监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在分析MODIS数据对海洋水体反射光谱特征的基础上,选用合适的探测波段构成悬浮泥沙遥感参数,并根据2003~2004年福建近岸海域海洋监控区内9个站点的海洋水色数据建立悬浮泥沙浓度遥感定量反演模式。利用已建立的模式对2001~2005年福建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进行遥感反演,根据反演结果分析该海域悬浮泥沙浓度的分布及其变化特征,着重分析闽江口海域的悬浮泥沙运动特点。结果表明:福建近岸海域悬浮泥沙浓度与基于MODIS蓝光(0.438~0.448μm)和绿光(0.545~0.565μm)探测波段数据构成的遥感参数呈指数函数关系,定量反演效果比较理想,反演结果能客观地揭示福建近岸海域悬浮泥沙的浓度分布及其变化特征,为今后对该海域悬浮泥沙运动规律的深化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蓝碳指储存在红树林、盐沼、海草床生态系统中的碳,约占所有生态系统碳储量的55%。本文基于1988-2018年广西北海的遥感图像,获取了时间间隔为五年的北海红树林面积变化数据,据此估算了蓝碳储量及碳库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变化量。1988-2018年,北海红树林面积由459 ha增长至3320 ha,年度增长率为6.8%。该区红树林总面积保持增加趋势,1998-2003年,毁林挖塘行为导致面积减少150 ha。根据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计算了1988-2018年北海红树林总碳库量,红树林湿地无变化的区域碳储量稳定增加,由1988年的32064 t增长到2018年的214830 t,年度增长率为6.5%。采挖活动导致的土壤碳储量减少最多,其中,1998-2003年的损失量高达82392 t。本文首次计算了因人类活动导致的红树林蓝碳损失,并尝试进行了IPCC参数的地方化研究。该研究可为红树林生态系统修复以及蓝碳捕捉、转移、固定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更好地服务于碳中和碳达峰国家战略。  相似文献   

14.
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RS和GIS技术的支持下,以1975和2006年两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从生态系统空间范围和服务功能价值变化的角度对呼伦贝尔辉河草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系统健康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的草原和湖泊面积分别减少了7346和2731hm2,湿地和干涸湖面积分别增加了6877和2953 hm2.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湿地生态系统的斑块格局变化来看,1975~2006年间斑块密度增加了74.48个.hm-2,斑块连通度在100~300m的阈限值范围内呈减少的趋势,平均减少0.069±0.038.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评价结果表明,1975~2006年间辉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达到健康水平以上的区域面积为323215 hm2,占保护区面积的93.31%,生态系统较差和恶劣区的面积为23177 hm2,占总面积的6.69%.研究区的总生态价值盈余为8.8×107元,其盈余主要来源于草原向湿地的转化、水体向湿地的转化及干涸湖向草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5.
运用基于能值分析的生态足迹模型,对福建省1995年-2006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及相关指标进行计算和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995年-2006年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由2.079 hm2/cap增至3.371hm2/cap,年平均增长率达到10.77%;生态承载力由2.280 hm2/cap上升到3.082 hm2/cap,年均增长率6.23%;从2002年起人均生态足迹开始大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之后每年出现生态赤字,且赤字逐年增加。期间,福建省万元GDP下降了51.84%;生态多样性指数上升了11.41%;发展能力指数上升了70.30%;生态压力指数由0.934上升到1.094,导致生态安全由稍不安全等级上升到较不安全等级。  相似文献   

16.
以2000年和2007年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获得了南京市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表明,从2000~2007年,南京市耕地减少36117.51公顷,草地减少1161.75公顷,而水域增加了23170.31公顷,建设用地增加了8272.01公顷,林地增加5750.91公顷,未利用地增加了86.03公顷。2007年,南京市生态环境状况指数为62.20,属于良好状态。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规划的变革都促进了南京市土地利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生态足迹理论和城市生态学为基础,将生态足迹运用于郑州市生态城市建设中,计算得出郑州市的人均生态足迹由2001年1.10 hm2增加到2010年1.99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1年的0.66 hm2增加到2010年的1.58hm2。由此可以看出郑州市生态足迹供需不平衡以及生态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为郑州市的生态城市建设提供了量化评估依据,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成都市长安垃圾填埋场内开展了规模为10m×10m×5m的准好氧填埋实验,分别对渗滤液pH值、COD和NH4+-N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渗滤液COD经过697d后从最初的65324mg/L降低到2013mg/L,下降96.92%;由于渗滤液收集管直径较小,进入垃圾体的氧气量受到限制,所以NH4+-N的降解效果较差。通过Excel和Lingo软件对渗滤液COD的降解趋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Lingo拟合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热带海洋环境氯离子开展立体化观测,掌握热带海洋环境下大气氯离子浓度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为海洋大气环境下装备产品和重大工程服役环境研究提供立体化观测数据支撑。方法 在观测海岸线附近科学选点,采用无人机搭载远程控制大气采样器开展大气氯离子浓度立体化观测,对不同空间高度氯离子浓度分布规律进行分析。结果 成功采集万宁某海岸线附近1 km×300 m×100 m区域1 a以上氯离子浓度数据,通过GIS技术分析并建立了氯离子浓度分布三维场,实现了氯离子浓度可视化,并随离海距离、离地高度剖切显示。结论 海南万宁某区域海岸线附近氯离子浓度在冬季最大,夏季最低,且在一定观测范围内,随观测高度增加而先增大、后降低,随离海距离增大而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