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针对克拉地峡红树林的保护问题,应用多时相的Landsat、HJ-1B数据和SRTM高程数据,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泰国克拉地峡东西海岸带的红树林变化进行了遥感监测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在克拉地峡地区,西海岸带红树林分布比较广泛,面积较大,东海岸带分布较少并且分布较集中,面积较小;(2)近40a来红树林面积总体上在减少,东海岸总体减少比例较大,西海岸红树林减少比例较小。东西海岸带红树林的大量减少都集中在1989年到2001年间;(3)克拉地峡东西海岸带的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同。在东海岸,对红树林破坏的最主要因素是养虾池的建立;在西海岸,城市化扩张、海岸带开发是造成红树林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深圳市海岸带湿地变化及存在的威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域,借助遥感、GIS技术、野外调查及海洋监测数据,系统分析了城市化前后深圳市海岸带湿地的面积及分布的变化,对海岸带湿地存在的威胁进行了探讨,并提出恢复及重建海岸带湿地的对策.结果表明:⑴深圳市海岸带湿地面积呈减少趋势,与1980年相比,2005年潮间淤泥海滩和红树林沼泽面积减幅超过60%,相反,三角洲湿地面积增加了近一倍;⑵城市化前海岸带湿地沿海岸呈带状连续分布,且有相当宽幅的纵深,城市化后受人工影响程度的明显加大,湿地主要呈片状分布,且纵深较窄;⑶深圳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化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增加,是导致海岸带湿地被占用、破坏及海岸带湿地面积减少的根本原因;⑷海岸带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包括:经济建设需要及围海造陆对湿地的占用和破坏,生活及工业污水排放导致的近海海域水质污染加剧对湿地水质净化负荷的加重;⑸文章对如何保护深圳市海岸带湿地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深圳为例,利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三个时相的TM和HJ卫星影像,开展了20 a海滨城市海岸带区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海滨城市海岸带以城市化开发为主,工业用地逐年增加,以牺牲耕地、湿地、林地、园地等正生态要素为代价,耕地、湿地是主要转移类型,分别转移了28.62%、18.99%;1990~2000年、2000年~2010年2个时段,负生态要素面积增加比率第一时期比第二时期大,工业用地累计增长率最大(1.61),交通用地最小(0.1);正生态要素向负生态要素的转移具有显著的东、西空间差异特征,自然主导正生态要素的转移第一时期主要在西海岸带,第二时期转移重心逐渐向东部转移;人工主导正生态要素的转移均集中于西部区域,耕地持续减少,园地的转移由1904.01下降至383.75 hm2;工业用地的转入,主要集中在西部海岸线沿岸和东部盐城港沿岸,湿地是主要转移类型,约1808.07 hm2。  相似文献   

4.
孙楠  朱渭宁  程乾 《环境科学学报》2017,37(11):4366-4373
研究河口海岸带湿地长时间演变对湿地保护管理和海岸带资源评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获取长江口1979—2015年10景Landsat-MSS/TM/OLI影像和2015年13景GF1-PMS高空间分辨率数据,对比两个典型实验区分类算法,选用最优的决策树算法应用到长江口Landsat影像中,得到沿岸湿地要素近40年的面积变化情况.研究表明,2015年长江河口海岸带湿地总面积为4725 km2,自然湿地占63.5%,人工湿地占21.2%,湿地总面积相比1979年增加了662 km2,自然湿地面积减少了163 km2,而人工湿地面积增加了766 km2.长江口自然湿地面积在1979—2000年减少幅度较大,2000年后由于保护管理加强而减少幅度变小;人工湿地和建筑面积增加较为明显,主要是由于大型水库的修建和人工鱼塘开发及港口建设.湿地总的变化趋势为河口区不断淤积,自然湿地转变为人工湿地,人工湿地转变为建筑用地等非湿地;其中,滩涂面积减少283 km2,水库、养殖鱼塘和水稻田面积分别增加了92、355和319 km2,主要发生在崇明东滩和启东沿岸;非湿地中建筑用地面积增加154 km2,灌木草场面积减少147 km2,主要发生在上海和启东沿岸.同时比较分析长江口3个区域湿地驱动因子发现,北岸启东沿岸和南岸南汇东滩湿地因经济快速发展和港口水利工程修建,以及过度开垦滩涂等自然湿地使人工湿地增加明显;而长江上游径流量、区域降水和海平面上涨等自然因素控制着中支河道区(如崇明东滩)自然湿地的变化.  相似文献   

5.
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与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时空变化,应用多种规则相结合的专家系统方法,对福建省沿海地区的3个时相(1989年、1993年和2001年)的TM/ETM+影像进行分类,提取3个时相TM/ETM+影像中的红树林信息,同时,借助2003年SPOT影像以及辅助资料通过分辨率粗化后对影像进行目视判读,提取红树林信息,将两种方法得到的红树林数据用于分析1989年~2003年福建省红树林分布变化。结果表明,从1989年~2003年福建省红树林的整体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从1989年的134.52hm2减少到1993年的128.14hm2,而到2001年增加到199.20hm2,到2003年面积达213.2hm2,但其中增加的面积是人工林,原生的红树林破坏严重,红树林资源质量呈现退化的趋势。通过收集历史资料与相关研究文献总结影响福建省红树林分布的主要因素,并针对福建省红树林资源面临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土地利用变化对红树林潜在生境分布的影响,融合MaxEnt模型和Dyna-CLUE模型,建立了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生境变化的定量预测方法.以中国红树林分布面积最大的广东省作为研究区,利用MaxEnt模型模拟红树林在自然条件下的理论适生区,采用Dyna-CLUE模型预测2030年的三种土地利用变化情景,最后将模拟的土地利用格局作为限制条件估算未来可供红树林生境分布的空间.结果表明,2020年广东省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约34531hm2,2030年趋势情景下湿地将减少58.61%,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将退化至24375hm2;可持续发展情景下通过改进土地利用策略并开展一定规模的退塘还湿,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将增加至38125hm2;生态保护情景下,如能开展全面的生态保护和恢复,红树林潜在生境面积可达到47525hm2.本研究的研究方法可有效预测不同海岸带土地利用驱动下红树林潜在生境的空间变化.研究结果发现,不同土地利用政策会对红树林潜在生境分布造成明显影响;通过改进政策,可显著提升红树林潜在生境的面积和完整性.本结论可为区域红树林保护与生境修复的空间规划及政策制定等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利用生物气候、地形、底质类型、海温等环境因子和红树林分布数据建立了福建省红树林分布模型,基于最大熵方法分析了福建省沿岸红树林潜在适生区的空间分布.根据模型输出结果对福建省红树林的生境适宜性进行了评估,识别了影响红树林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及其适生值区间,并通过空间叠加分析获取了福建省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与空缺区域.结果表明,影响福建省红树林适生区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海表温度、气温和降水等,福建省红树林潜在适生区主要位于沙埕港-三沙湾-兴化湾沿岸、泉州湾-厦门湾-九龙江口沿岸、漳江口-东山湾沿岸等地,其中最优适生区面积约为91km2.全省共识别出8处红树林保护与修复的优先区域,现存红树林保护率约为64.4%,保护修复空缺主要出现在沙埕港、三沙湾、罗源湾、福清湾等处,研究结论可为未来福建省红树林保护和修复行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首先利用Google Earth影像,目视解译出湛江市特呈岛近20年的红树林分布面积,再利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气温、降雨与海岸带社会经济活动对红树林分布面积的定量影响。结果表明,1月气温与红树林面积呈正相关,枯水期降雨量与红树林面积呈负相关。1月气温和枯水期降雨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滞后期分别为3年和2年,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气候变化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可持续数年。极端低温天气和枯水期降雨量的增加可能不利于红树林植物的生长繁殖与迁移扩散,甚至加剧红树林的退化。另外,湛江市区的人口数量、国民生产总值(GDP)、农业总产值、水产品总产量、货物吞吐量、旅游人数等均与特呈岛红树林面积呈负相关关系,海岸带社会经济活动对红树林分布的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9.
太湖湖滨带底泥氮、磷、有机质分布与污染评价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集了环太湖湖滨带表层(0~10cm)底泥,研究分析了湖滨带底泥中有机质(OM)、总氮(TN)、总磷(TP)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对太湖湖滨带底泥进行营养评价.结果表明,湖滨带底泥中OM含量在1.42%~9.96%之间,空间分布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贡湖>梅梁湾>南部沿岸>东部沿岸>西部沿岸; TN含量在458~5211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东太湖>竺山湾>东部沿岸>贡湖>南部沿岸>梅梁湾>西部沿岸; TP含量在128.56~1392.16mg/kg之间,空间变化趋势为竺山湾>梅梁湾>东太湖>南部沿岸>贡湖>东部沿岸>西部沿岸,OM与TN分布趋势相似,TN与OM之间极显著正相关(r = 0.903, P<0.01),TP与OM之间弱相关(r = 0.073, P<0.332).结合综合污染指数和有机指数评价法可知,太湖湖滨带底泥环境质量整体较好,氮、磷污染除东太湖和竺山湾属重度污染外其他各区属轻中度污染;有机污染除东太湖外大部分区域属较清洁区.  相似文献   

10.
受大范围、长时间序列监测数据获取难等因素的制约,海岸带城市化活动对近岸海域叶绿素a(Chl a)浓度整体空间分异影响揭示不足。本文利用奇异谱分析方法对2015年深圳沿岸海域的Chl a浓度日均值序列进行多尺度解析,增加可分析数据的丰富度,进而研究海岸带城市化与Chl a浓度时空分异的关系。结果表明,浮标点对应缓冲区内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空间分布对近岸海域Chl a浓度有控制作用,且影响程度工业用地>居住地>农业用地。浮标点到海岸带的最近距离越近,Chl a浓度固定波动周期越长和月/周波动幅度越大。工业用地、居住地规模和分布的逐年扩大会缩短Chl a浓度波动周期。  相似文献   

11.
红树林及其土壤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红树林及红树林潮滩盐土广泛分布在世界低纬度海岸地区,是热带、亚热带的一种特殊自然资源,在生产和科研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地植物学或土壤学科方面作过不少调查研究和报道。由于红树林及其土壤是热带、亚热带海岸特殊景观的主要组成部分,彼此间有着密切的相关性,尤其在红树植物生态、生理特征和土壤基本特性等方面。本文是在近几年广东省海涂土壤资源调查基础上进行一些探讨,为保护、发展我省红树林资源,及合理利用其土壤资源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飞  金茹  苏岫  赵建华  宋德瑞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3):464-469, 474
围填海作为改变海域自然属性的开发活动,其实施过程伴随着较强的生态环境干扰。面对围填海持续活跃和生态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的双重压力,科学识别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对有效实施海域资源环境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在构建围填海活动干扰强度和区域生态敏感度定量评估指数模型的基础上,建立围填海生态干扰度综合评价模型,并以2016年辽宁省新增围填海为例,对围填海活动生态干扰度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辽宁省新增围填海生态干扰度区域差异显著,生态干扰度指数在0到2.35之间,高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有8个,分布在锦州南部沿岸、大连西部金州湾、大连东部沿岸和丹东沿岸;中度干扰类型的围填海13个,在锦州、盘锦和大连沿海均有分布。评价方法能够有效地对围填海活动的生态干扰度进行定量评估,可为围填海活动的监督管理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以LandSat系列卫星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野外实地勘察,在遥感技术和GIS支持下,分析了大连市金普新区1982~2016年间滨海湿地类型及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并与人口、政策、经济状况及新区路桥等基础设施建设相耦合,在定性的基础上定量分析了引发类型演变的驱动力要素,结果表明:① 30 a间类型之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很大,景观格局演变剧烈;②围填海等人类活动是滨海湿地类型演变的直接驱动力;③滨海湿地类型演变与地方经济的发展存在耦合关系。本研究结果为我国沿海地区整体规划提供科学指导,为理性整体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Landsat5、Landsat7、Landsat8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为基础,使用支持向量机与专家解译相结合的方法提取红树林信息,统计分析了2010-2020年红树林的面积和形态变化情况,并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对马登红树林进行评价。结果显示:2010-2020年,马登红树林的面积呈有增有减的曲折变化...  相似文献   

15.
基于高分辨率卫星影像的广西红树林面积监测与群落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国产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利用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结合野外勘查的方式,对广西红树林面积进行遥感监测并对其群落类型进行野外勘查。结果表明:截至2013年12月,广西红树林总面积为7 243.15 hm2,共有斑块2 793个,平均斑块面积为2.59 hm2,其中最大斑块面积为173.67 hm2。北海市红树林面积、斑块数及比例分别为3 263.66 hm2、905个、45.06%;钦州市为2 097.41 hm2、1 259个、28.96%;防城港市为1 882.08 hm2、629个、25.98%。红树林群落类型有白骨壤、白骨壤+桐花树、桐花树、桐花树+白骨壤、木榄-白骨壤等共21种,其中面积及比例从大到小前7位排列分别是白骨壤群落(3 022.96 hm2,41.74%)、桐花树群落(2 383.81 hm2,32.91%)、白骨壤+桐花树群落(405.42 hm2,5.60%)、木榄-白骨壤群落(303.93 hm2,4.20%)、红海榄-白骨壤群落(214.43 hm2,2.96%)、无瓣海桑-桐花树群落(138.46 hm2,1.91%)、木榄-桐花树群落(128.40 hm2,1.77%)。通过对比发现,不同研究者、影像数据源和研究方法,会使得同一区域红树林面积监测结果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6.
基于卫星遥感数据的河口区生态环境状况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巴资源卫星多光谱影像数据,通过遥感技术方法提取反映生态环境状况的土地退化指数、植被指数、水体密度指数及人类活动指数,对垦利县生态环境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垦利县生态环境状况整体偏差,优、良等级的土地面积仅占全县的24.64%,主要为分布在东北部林地及西南部和中部的部分农用地;中等地面积占44.08%,分布在东部沿海滩涂,西部、中部、东北部的农用地有少量分布;差、劣等级的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30.12%,主要为分布在中部和北部的盐荒地.  相似文献   

17.
红树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其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陶思明 《上海环境科学》1999,18(10):439-441
红树林有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包括促进渔业生产,护岸减灾,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环境质量等,中国红树植物种类少,分布范围窄,资源面积小,质量差,尤其人类活动加剧了其脆弱和濒危程度,近年程度工作有一定进展,资源有所恢复,但仍需正确处理沿海地区发展和红树林生态系统保护的关系,在国土资源保护中给予红树林最高保护等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王哲  唐军 《海洋环境科学》2018,37(5):647-654
以广东湛江红树林海岸为研究区域,使用Holland台风模型,选择具有代表性的201213号台风启德为天气背景,基于SWAN模式采用三重嵌套方法模拟了近岸台风浪的传播运动,在模型验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在湛江沿岸布置植被,建立了近岸植被水域台风浪传播运动的数值模型,并分析了近岸植被对台风浪传播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台风浪在近岸植被区传播时,随着植被区宽度、植被高度和植被密度的增加,台风浪传播中的波高衰减增大,植被对台风浪的衰减作用愈剧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