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44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44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反硝化颗粒污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上流式污泥床(UpflowSludgeBlanket简称为USB)反应器进行生物反硝化,在基质中添加较高浓度钙离子(300mgCa2+/L)条件下,系统中形成了大量颗粒污泥。本试验对USB反应器进行生物反硝化过程的颗粒污泥的形态、组成、结构进行了定性的研究,并对其不稳定性可能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2.
采用部分反硝化活性污泥耦合厌氧氨氧化生物膜处理低碳氮比废水(C/TN=1.63),考察生物膜-活性污泥复合系统(IFAS)进行部分反硝化耦合厌氧氨氧化(PD/A)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可行性及其耦合后两相中功能菌活性与菌群分布变化规律.结果显示,系统耦合运行期间,出水TN为(5.07±0.2)mg/L,去除率为(90.7±0.1)%,厌氧氨氧化途径对TN去除的贡献率高达(86.61±3.4)%;固着相对厌氧氨氧化活性的贡献率为100%,悬浮相上,μ(NO3--N)占比为99.32%,μ(NO2--N)占比为99.22%;与耦合前相比,悬浮相中硝酸盐还原酶(Nar)活性由(0.43±0.05)μmol/(mg protein·min)增加至(0.49±0.09)μmol/(mg protein·min),亚硝酸盐转化率明显升高[(70±2.2)%~(90.01±2.3)%];Illumina MiSeq结果显示,固着相上的优势菌属为Candidatus_Brocadia,且耦合前后丰度无明显变化(33.61%~33.43%),悬浮相上反硝化菌属Prosthecobacter,Ferruginibacter,OLB8丰度增加.以上结果表明,在IFAS系统中可以实现稳定的PD/A协同脱氮,耦合后部分反硝化由悬浮相主导,厌氧氨氧化由固着相主导,厌氧氨氧化菌(AnAOB)与反硝化菌对NO2­--N的竞争强化了悬浮相部分反硝化能力.  相似文献   
53.
氧化沟工艺被广泛应用于脱氮除磷系统,其沟宽和流速均相等,这使得缺氧段和微孔曝气段因水流连续性均有相同的不沉降水平流速,造成曝气区流速高,推进能耗大。基于节能理念,为验证氧化沟变速的可行性,对中试变速氧化沟进行实际流速测定,结果表明,变速氧化沟在沟宽0.4 m处,其断面平均流速约为0.15 m/s;在沟宽1.2 m处,其断面平均流速约为0.07 m/s,上述2种沟宽实际流速比值与其对应的理论流速比3∶1相比较小,但该结论验证了氧化沟变速的可行性。另外,对沟内易沉降点不同水深处沉降比和SS分布进行测定,未出现较大的差值,结合长期工艺表面观察未发现泥水分离和泥块上浮现象。  相似文献   
54.
不同填充率对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产泥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填充率下(10%~70%)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的生物膜特征和处理效果,以及填充率与污泥产率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填充率的增加,填料上生物膜厚度逐渐减少,反应器中附着微生物浓度逐渐增加;污泥产率因填充率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同一个反应器内污泥产率随填充率的增加而减少;在进水COD为400 mg/L、NH+4-N为40 mg/L、水力停留时间为12 h条件下,不同填充率下COD去除率均可达到94%以上,NH+4-N去除率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55.
污泥水富集硝化菌的群落结构及动力学参数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莉芳  陈青青  杨晋  彭党聪 《环境科学》2009,30(7):2035-2039
采用序批式反应器处理富含高氨氮的污泥水并培养富含硝化菌的活性污泥,利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解析硝化菌的群落结构,并分别测定了氨氧化菌、亚硝酸盐氧化菌的基质半饱和常数、温度修正系数.结果表明,污泥中氨氧化菌的含量(AOB/DAPI)为15.7%±3.7%,优势菌属为Nitrosomonas europaea-Nitrosococcus mobilis;亚硝酸氧化菌的含量(NOB/DAPI)为12.9%±3.2%,优势菌属为Nitrobacter spp..氨氧化速率在10~40℃之间的温度修正系数τN为1.092,亚硝酸盐氧化速率在15~30℃之间的温度修正系数τN为1.061,氨氧化菌(以NH+4-N计)和亚硝酸盐氧化菌(以NO2-N计)在20℃的基质半饱和常数KN分别为(1.60±0.29) mg/L、(2.78±0.30) mg/L.  相似文献   
56.
研究了在厌氧条件下以葡萄糖为基质的序批式间歇反应系统(ASBR)与完全混合反应系统(CSTR)中氢分压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完全混合反应系统中,微生物中糖原含量保持在142.52mg.g-1(以VSS计),氢分压稳定在291.3Pa,最大氢利用速率为0.703g.g-.1d-1.在序批间歇反应系统中,当进水结束时,50.17%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在细胞体内,氢分压达到最大为14.3Pa;当反应结束时,微生物细胞中储存的糖原被完全代谢,氢分压降至最低,为3.5Pa,反应器中污泥最大氢利用速率为1.719g.g-.1d-1.序批式反应器氢利用速率较大及糖原储存的存在,降低了系统的氢分压,保证了厌氧系统的高效、稳定的运行.  相似文献   
57.
碳源类型、温度及电子受体对生物除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中试氧化沟系统活性污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碳源类型、温度、电子受体和COD浓度对释磷、吸磷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5℃时,以生活污水、乙酸钠和葡萄糖为不同碳源,葡萄糖的释磷、吸磷速率最小,分别为5.12 mg·(g·h)-1和6.43 mg·(g·h)-1,生活污水和乙酸钠的释磷、吸磷速率数值相近.在12、16、20和25℃时,以乙酸钠为碳源,释磷、吸磷速率随温度的升高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好氧吸磷速率随外加COD浓度的增大而减小.当以氧、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为电子受体时,吸磷速率的大小排序为:氧硝酸盐亚硝酸盐;缺氧吸磷过程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消耗量与吸磷量之间的化学计量关系(P吸收/N消耗,质量比)分别为0.96和0.65.  相似文献   
58.
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缺氧吸磷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经过NO3-诱导的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为对象,研究了NO2-浓度对反硝化聚磷的影响.结果表明,反硝化聚磷过程中,当NO2-≤6.0 mg/L时,反硝化聚磷颗粒污泥可利用NO2-为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聚磷,消耗单位N的最大聚磷量为3.45 mg;NO2-≥10.0 mg/L时,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产生较强抑制,消耗单位N的聚磷量仅为1.00 mg;NO2-对反硝化聚磷的抑制主要与HNO2有关,HNO2对颗粒污泥反硝化聚磷的抑制阈值为0.000 8 mg/L.  相似文献   
59.
微生物在非平衡的生长条件(暂态)下,存储胞内聚合物是去除易生物降解有机物的一种机制,这种现象对不同微生物种群在暂态下的基质竞争有着重要意义.本试验采用SBR反应器以乙酸为基质,在缺氧条件下成功培养出颗粒污泥,在此基础上对乙酸的消耗以及胞内聚合物聚-β-羟基丁酸(PHB)的合成与利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间歇条件下,颗粒污...  相似文献   
60.
高含固污泥水热预处理中碳、氮、磷、硫转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卓杨  韩芸  程瑶  彭党聪  李玉友 《环境科学》2015,36(3):1006-101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为对象,探讨其在165℃下经50 min水热预处理的碳、氮、磷、硫转化规律.结果表明,水热预处理可有效水解污泥中有机组分,VSS水解率达43.35%.碳、氮、磷、硫在水热预处理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转化规律,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水解率分别为54.36%和65.12%,溶解态有机物的主要组分为溶解态蛋白质(52.18%);不溶态有机氮的水解率54.23%,氨氮占溶解态凯氏氮的22.13%,水解液中的氮主要以有机氮形式存在;总磷水解率为30.52%,磷酸盐占溶解态总磷的79.84%,说明在水热预处理过程中聚磷酸盐在聚磷菌细胞破碎后极易被水解为磷酸盐;总硫水解率为50.03%,硫化物占溶解态总硫的0.50%,而有机硫很难水解为硫化物.通过水热预处理后物质转化及组分分析,旨在为高含固污泥有效处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