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46篇
综合类   12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1 毫秒
51.
利用正交试验设计,以光谱预处理、特征筛选及多元校正方法为考察因素,每个因素的4种不同方法为水平,确定了水中3种苯系物(苯酚、苯胺及苯甲酸)紫外光谱数据的最佳分析方法,从而建立了其定量校正模型。对于苯酚、苯胺及苯甲酸,其光谱预处理、特征筛选及多元校正分别采用一阶导数+无信息变量消除法(UVE)+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Savitzky-Golay平滑+变量结合种群分析法(VCPA)+PLSR,Savitzky-Golay平滑+移动窗口偏最小二乘法(MWPLS)+PLSR。在独立测试集上3组分的预测误差均方根(RMSEP)分别为0.809 4、0.796 3和0.945 4。水样加标回收实验的回收率为97.79%~103.84%,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3%。该方法可作为一种同时测定水中苯系物的简便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2.
直岗拉卡水电站工程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直岗拉卡水电站地处青藏高原,是黄河上游第4个梯级电站,工程所处区域属生态环境十分敏感和脆弱的青藏高原。论文在阐述直岗拉卡水电站工程影响区生态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度量了该区域生物多样性及电站运行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相关对策。分析表明,直岗拉卡水电站工程在实施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可以接受的。  相似文献   
53.
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青海湖地区历年人口和种群的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并建立在环境约束下人口和种群持续增长模型,对区域人口适度规模、畜群最大环境容纳量和最大持续产量进行了估算和分析。通过估算得出:青海湖地区牦牛环境容纳量为51.9327万头,最大可持续产量为12.9831万头;藏羊环境容纳量为231.203万只,最大可持续产量为57.8007万只。在此分析的基础上,利用建立的相关模型以5a为时间段对青海湖地区未来25a的人口和牲畜数量进行了预测。最后,针对性地提出了大力改善草地生态环境、提高草地利用率和增加草地面积、采取人为措施调节牲畜出栏率、改变草畜生态环境等高原牧区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54.
常永莉 《青海环境》2002,12(2):84-86
市场经济是一种依靠市场机制进行社会资源配置的经济运行方式,它能够起到资源优化配置的作用。但经济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冲突单靠市场经济本身无能为力,面临着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又要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的问题,本文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实现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中,真正把经济增长同环境保护协调起来,促进整体的平衡和发展。  相似文献   
55.
庞琳 《青海环境》2002,12(3):133-134
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开发利用青海省森林绿色食品,加以绿色食品生产中关键技术的研究示范与推广,提高农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使山林原野无污染的绿色食品跃上现代化城市的餐桌。  相似文献   
56.
浅谈公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其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广英  张同作 《青海环境》2002,12(4):169-171
文章论述了公路建设施工期、营运期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并提出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57.
58.
59.
于2017年1—5月(取暖季)在西宁市区、郊区、农村设置采样点采集PM_(2.5)样品,利用离子色谱法测定PM_(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浓度。结果表明:取暖季西宁大气PM_(2.5)日均质量浓度为(55.98±52.66)μg/m~3,呈现明显的市区郊区农村的浓度变化特征。PM_(2.5)中水溶性离子质量浓度之和占PM_(2.5)质量浓度的36.3%,水溶性离子平均浓度大小为SO_4~(2-)NO_3~-NH_4~+Na~+Cl~-C_2O_4~(2-)Ca~(2+)F~-K~+Mg~(2+);取暖季西宁大气硫氧化率(SOR)和氮氧化率(NOR)平均值分别为0.21、0.13,表明SO_4~(2-)、NO_3~-主要由二次转化形成,PM_(2.5)中NO_3~-/SO_4~(2-)(质量浓度比)为0.75,阳离子与阴离子电荷摩尔数比值为0.89,表明燃煤是PM_(2.5)主要贡献源,颗粒物总体呈酸性。后向轨迹分析表明,重污染期间西宁PM_(2.5)及其中水溶性离子的浓度变化不仅受本地污染源的影响,也受外来气团输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0.
青海高原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常规观测的卫星云图资料、地面资料、探空资料、地面污染物监测数据,结合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污染源溯源方法,对2018年2月青海高原一次沙尘重污染天气的主要成因以及沙尘传输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重污染天气受高空低槽东移影响,在300~700 hPa形成了强烈的辐散下沉,槽后的高空急流随之东移。在其东移过程中,受高空急流动量下传及偏北气流中的冷空气共同作用,青海东部出现了大风沙尘天气。边界层中逆温层的存在是此次污染天气持续的重要原因之一,加之未出现明显降水,不利于大气污染物的扩散。通过运用LPDM对此次污染天气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来看,气团影响的模拟高度层距离地面100 m,气团层趋势一致。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海拔较高,0~100 m高度的气团足迹可以反映出PM 10污染气团的输送路径。同时,0~100 m是主要的人为源排放空间,也是对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区域。气团足迹与PM 10浓度的变化趋势一致,即青海东部沙尘污染主要是由河西走廊沙尘倒灌进入青海东部导致,这与天气学分析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