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9篇
  免费   209篇
  国内免费   695篇
安全科学   185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1487篇
基础理论   269篇
污染及防治   165篇
评价与监测   40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1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2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3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3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105篇
  2014年   173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28篇
  2011年   144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104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95篇
  2006年   91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29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61.
为探讨新兴底泥原位修复技术—原位洗脱技术对城市河流凉水河底泥中氮、磷释放的抑制作用,于现场采集洗脱前后样品并设计室内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实验期间洗脱组和对照组上覆水中NH_4~+-N、NO_3~--N、TN、PO_4~(3-)-P、TP浓度和释放速率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洗脱组释放第30天时,NH_4~+-N由底泥向上覆水中平均NH_4~+-N平均浓度为0.52 mg·L~(-1),较对照组下降了89.4%;PO_4~(3-)-P和TP平均释放速率较对照组降低了78.1%和83.0%,上覆水中TP平均浓度为0.22 mg·L~(-1),较对照组下降了68.1%。原位洗脱技术对底泥中NH_4~+-N、PO_4~(3-)-P释放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对有机氮、磷物质的削减和水-沉积物界面还原环境的改善来实现。  相似文献   
62.
沉积物-海水界面是海洋中溶解无机碳(DIC)转移和储存的重要场所,长江口外海域拥有特定的沉积物-水界面交换的空间格局,研究其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过程对于碳的循环和转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8月和2021年10月在长江口外海域采集沉积物样品及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模拟培养法计算了该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的交换通量,并研究了沉积物间隙水-上覆水的DIC浓度差、温度、盐度和pH对DIC交换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和秋季研究海域沉积物-水界面DIC交换通量平均值分别为(432.45±190.78)μmol·m-2·h-1和(223.05±110.39)μmol·m-2·h-1.夏季交换通量高于秋季,DIC扩散方向均由沉积物向上覆水释放,表明沉积物表现为DIC的“源”.此外,交换通量会随着DIC浓度差或温度升高而升高,随着盐度或pH升高而降低.  相似文献   
6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城市人口规模的增加,城市已成为最大的碳源,研究城市生态系统对大气二氧化碳的贡献成为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现状和一年的涡动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Arc GIS)和通量计算工具(Eddypro及ART Footprint Tool)以及碳通量足迹模型分析了上海奉贤大学城碳通量足迹特征,基于此探讨不同下垫面类型,包括以草本和木本等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自然系统),以建筑物、道路等不透水层为主的下垫面(称为社会系统)碳通量的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在不同风向上,碳通量贡献区范围随着大气稳定度的增加而扩大。大气处于稳定条件下,非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1 100 m)比主风向上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最大范围780m)要大;当大气处于不稳定条件下时主风向和非主风向下的碳通量贡献区范围相差不大(最大范围分别为321和351m)。2)不同下垫面其源汇特征不同,以绿色植物为主的自然系统年碳通量均值为–4.1μmol/m~2/s,表现为碳汇;社会系统的年碳通量均值为8.6μmol/m~2/s,表现为碳源。3)自然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U"型;社会系统的碳通量日变化没有明显的季节分异,变化特征大致呈"M"型。绿色植物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大气二氧化碳有降低作用,结合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碳通量变化特征可以为以后合理规划城市布局,建立低碳城市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64.
2月27日,智利发生里氏8.8级地震,造成150万所房屋建筑倒塌,至少200万人受灾,尽管此次强震是1900年以来全球第五大强震,其释放的能量是海地1月份发生的7级地震的501倍,但幸运的是,智利的人员伤亡情况却远没有海地惨重。也有专家说,这场智利地震能量释放相当于前不久在海地发生的地震的1000倍,其破坏力20倍于汶川地震,100倍于海地地震。  相似文献   
65.
MBR工艺处理粮油加工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金波  李宝新  位红卫 《四川环境》2010,29(3):24-27,31
采用MBR(Membrane Bioreactor)工艺对粮油加工废水进行处理发现,污染物的去除是活性污泥和膜截留共同作用的结果,试验中微生物的去除作用占污染物总去除率的62.9%~88.1%,起主要作用。当系统的污泥负荷和容积负荷分别在0.4~0.54 kgCOD/kgMLSS.d之间和3.8~5.0 kgCOD/m3.d之间变化时,系统对COD的去除率在92.5%以上。本试验所用膜的临界膜通量为8~10 L/(m2.h),系统污泥浓度从1~2g/L增加到10~12g/L时,临界膜通量从10~12L/(m2.h)下降到了3~4 L/(m2.h),随着膜面流速从1.0m/s上升到1.8m/s,膜的临界通量也相应的从4~6 L/(m2.h)上升到了16~18 L/(m2.h),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6.
蠡河底泥中反硝化复合菌群富集及菌群结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雍佳君  成小英 《环境科学》2015,36(6):2232-2238
从无锡市滨湖区蠡河底泥中富集培养反硝化复合菌群,研究其在不同富集培养阶段TN、NO-3-N、NO-2-N、NH+4-N和COD动态变化,分析反硝化过程中气体释放总量、释放速率和成分,通过构建全长16S r DNA克隆文库研究其菌落结构.结果表明,反硝化复合菌群富集在阶段4时脱氮效果最佳,仅在9 h内,330 mg·L-1的TN负荷下,TN去除率达90.9%,NO-3-N去除率达100%,中间产物NO-2-N和NH+4-N积累量最少,分别为3.39 mg·L-1和16.64 mg·L-1,COD去除率达85%;释放气体260m L,气体主要成分为N2,同时还有少量的CH4和CO2等.富集培养反硝化复合菌群细菌属于Pseudomonadaceae科和Rhodocyclaceae科,为Proteobacteria门,OUT丰度分别为57.8%和31.6%,Pseudomonadaceae科是优势类群.  相似文献   
67.
杨光  孙涛  安思危  马明 《环境科学》2017,38(11):4774-4781
为了揭示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大气界面释汞通量及其交换特征,在缙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选择4种典型植被覆盖类型(常绿阔叶林、楠竹林、灌木林以及草地)为研究对象,连续同步监测不同植被覆盖下土/气界面汞释放通量,同时考察各环境因子对土壤释汞的影响.结果表明,缙云山在4种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汞释放通量具有明显的差异,总体表现为楠竹林[17.77 ng·(m~2·h)~(-1)]草地[17.58 ng·(m~2·h)~(-1)]灌木林[16.87 ng·(m~2·h)~(-1)]常绿阔叶林[14.32 ng·(m~2·h)~(-1)];不同植被覆盖下土壤释汞通量在季节变化上呈现相似的规律性,但不同植被覆盖类型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主要体现在暖季汞释放通量高于冷季;缙云山地区不同林植被覆盖下土壤释汞通量存在明显的日变化;气象因素光照强度、气温、土温和相对湿度,对土/气界面汞释放通量影响也不相同,气温为常绿阔叶林,灌木林与楠竹林的主要影响因子,光照强度为草地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68.
刘莹  于影  石宝友  刘书明  吴雪 《环境科学》2017,38(12):5090-5096
供水管网的铁释放问题近年来日益受到关注.影响供水管网铁释放的因素众多,本研究选取了pH、溶解氧(DO)、碱度(Alk)、硬度、氯离子(Cl~-)、硫酸根(SO_4~(2-))、温度(T)和水力停留时间(HRT)这8个影响因素,利用逐步回归和偏相关分析,建立了铁释放的非线性幂指数模型,并用标准化回归系数和偏相关系数比较了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结果表明,铁释放模型拟合效果良好;用标准化回归系数衡量影响因素相对重要性时,SO_4~(2-)、HRT、Cl~-和T是相对重要的因素,相对重要性排序为SO_4~(2-)≈HRTCl~-T;用偏相关系数衡量时,HRT、SO_4~(2-)、Alk、Cl~-和T是相对重要的因素,排序为HRTSO_4~(2-)AlkCl~-T.综合两种系数的分析结果,HRT、SO_4~(2-)和Cl~-是本研究条件下相对重要的因素,T和Alk的相对重要性视实际情况变动.  相似文献   
69.
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静态释放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法  王强  木志坚  杨志丹  宋娇艳 《环境科学》2015,36(7):2453-2458
为了解特大型水库消落带优先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为代表性优先污染物,采用静态淹水法研究了土壤中DBP浓度、上覆水离子强度、有机质含量等因素对三峡库区消落带土壤中DBP静态释放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消落带土壤中DBP在淹水前期由土壤向上覆水中迁移释放,该过程分为短暂但是释放速率较快的快速释放阶段和释放时间较长但释放速率较慢的慢速释放阶段,此过程可以很好地用二室一级动力模型拟合.随着土壤中添加的DBP浓度的增大,DBP向上覆水快速释放速率加快,而快速释放比例则减小;慢释放速率和慢速释放比例则正好相反.随着上覆水离子强度的增加,快速释放比例增加,使DBP向上覆水释放量增加.上覆水高浓度的DBP在淹水初期会抑制土壤DBP的释放而且使DBP释放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延迟.上覆水添加腐殖酸后,快速释放速率、慢速释放速率和快速释放比例均增大,从而使DBP向上覆水的释放量也增加.  相似文献   
70.
香溪河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香溪河库湾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特征,于2016年6月采集香溪河库湾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样品,分析不同形态氮、磷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进行相关性分析,计算沉积物-水界面氮、磷的释放通量.结果表明:香溪河库湾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ρ(T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484~0.927和0.511~2.220 mg/L,ρ(TN)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739~4.302和3.571~14.011 mg/L;上覆水和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在沿程和垂向上具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上游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质量浓度大于下游区域,沉积物间隙水中氮、磷质量浓度明显大于上覆水;香溪河沉积物总体上表现为PO43--P和NH4+-N的"源",中下游区域沉积物表现为NO3--N的"源",而中上游区域表现为NO3--N的"汇";PO43--P的释放通量范围为0.129~0.339 mg/(m2·d),NH4+-N的释放通量范围为0.213~1.415 mg/(m2·d),NO3--N的释放通量范围为-1.109~3.446 mg/(m2·d).研究显示,上覆水的环境条件对于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交换存在一定的影响,但影响程度各有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