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7篇
  免费   199篇
  国内免费   162篇
安全科学   1604篇
废物处理   188篇
环保管理   534篇
综合类   1883篇
基础理论   136篇
污染及防治   123篇
评价与监测   128篇
社会与环境   143篇
灾害及防治   13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10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59篇
  2019年   120篇
  2018年   48篇
  2017年   79篇
  2016年   102篇
  2015年   145篇
  2014年   475篇
  2013年   253篇
  2012年   410篇
  2011年   344篇
  2010年   247篇
  2009年   251篇
  2008年   354篇
  2007年   281篇
  2006年   226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14篇
  2003年   154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46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指标体系评估结果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关注。针对当前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方法、指标体系和评估效果较多的实践,通过文献归纳,对国内外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价方法、指标体系及其系数进行了梳理、分类和评价,将指标体系分为Costanza和谢高地两大类,并将谢高地指标体系分为价值当量、价值系数和区域修正。以辽宁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案例,运用Costanza价值系数、谢高地两个版本价值当量、两个版本价值系数的区域修正,分别核算了案例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及变化,并比较评价结果。研究得出Costanza价值系数应用于中国实践时评估结果显得偏低,谢高地2002版的价值当量和2002版的价值系数区域修正结果最接近平均值,相对较为可取,2007版的价值系数区域修正评估结果也较为接近均值但略低,2007版的价值当量评估结果总体偏高。研究结果有利于指导土地利用生态服务价值评估指标体系选取。  相似文献   
72.
刘晓岚  刘伟  梁娟 《灾害学》2023,(4):134-138
全媒体应急科普传播体系构建体现新闻传播与应急管理领域的交叉融合。基于传播效果研究的视角,通过调查研究和演绎归纳的方法,梳理了应急科普全媒体传播存在法律约束与保障不强、资源产出管理不力、传播流向分配不均、矩阵建设发展不平衡、联动机制不健全等突出问题。提出了全媒体应急科普传播体系构建的基本框架和实施路径,即以全媒体思维体系为基础,坚持内容为王,建设应急科普内容体系;把握技术核心,建设应急科普平台体系;分析用户数据,建设应急科普用户体系;创新管理服务,强化全媒体应急科普传播体系的保障。  相似文献   
73.
《劳动安全与健康》2014,(5):F0003-F0003
2012年以来,连江县以获得2010—2011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称号为契机,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强化领导、落实责任、规范监管。扎实推进渔业安全生产工作,全县渔业持续安全健康发展,再上新台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健全管理网络。  相似文献   
74.
目前“三位一体”(回收网点→分拣中心→集散市场)回收体系模式,因集散市场功能单一、产业链短,不能带动行业走向产业化。回收网点建设适应我国国情,而集散市场成为先进的完整的回收体系的短板。按照示范基地建设标准,把集散市场改造升级为拥有深加工利用产业链,拥有平台支撑优势,能够进行资源的规模化高值化利用的产业园区。把回收和利用两大产业板块融合一体,是再生资源产业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5.
科技人才被视为战略资源和提升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从而成为各地区争夺的对象。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有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社会生态环境。本文通过分析科技人才所需的共有环境和个性环境,构建了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包括科技发展环境、科技自身环境、开放系统环境、保障和谐环境以及生存空间环境。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例,首先使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考察了科技人才与所构建评价体系指标的关联程度,结果显示各评价指标对蓝色经济区科技人才都有显著的影响,这证实了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其中,良好的科技发展环境与科技自身环境是吸引和留住科技人才的最重要选项,政府应在努力营造良好的保障和谐环境、优化生存空间环境、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的同时,下大力气切实加大与鼓励地区科技投入、促进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快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提高人才工资待遇。然后对蓝色经济区各地市社会生态环境进行了因子分析,测算出科技人才社会生态环境区域综合排序依次为:青岛、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东营。就单一环境来说,青岛的开放系统环境,烟台的保障和谐环境、东营的科技发展环境、潍坊的科技自身环境以及威海的生存空间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分别是最优的,这与各城市实际中展现的情况基本一致,也进一步验证了所构建评价体系的合理性。各城市可据此得出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所在,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弥补其自身的不足,从而明确有效地提出优化人才社会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  相似文献   
76.
1961~2015年西南地区降水及洪涝指数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西南地区98个气象站连续完整的日降水序列数据,整合降水强度、持续性指数及等级指数形成降水指数体系并研究该区域降水及洪涝指数的空间分布特征,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 1961~2015年,西南地区年降水量(PRCPTOT)与极端降水量(R95PTOT)都呈现出“东多西少、南多北少”的分布形态;持续降水日数(CWD)则表现为“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分布格局。区域多年平 均PRCPTOT、R95PTOT、CWD分别以-13.12 mm/10 a、1.34 mm/10 a、-0.29 d/10 a的速率变化。(2)西南地区不同等级降水日数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特征,均呈现出“南高北低、东高西低”的分布形态。(3)西南地区洪涝强度指数呈由东北向西南递减的分布特征;降水总量越多的地区,洪涝强度反而越低,主要由于单站洪涝强度表征的是降水的波动情况,降水量越多波动越不明显。21世纪以来,该 地区洪涝等级以重级为主,2010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特重级洪涝。此外,洪涝强度越大,区域性年度灾害等级越高。该研究对于掌握西南地区极端气候变化规律,从而服务于防灾减灾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77.
城市电力供应系统与城市公共安全关系紧密,文章分析了导致城市电力供应系统故障或事故的主要风险因素、事故类型及其风险程度,建立了城市电力供应系统公共安全风险评估体系。利用建立的风险评估体系,对某市电力供应系统的安全性进行了风险评估,同时验证了该体系在城市电力供应系统风险评估中的良好适用性。  相似文献   
78.
智慧城市是一种全新的城市形态,是借助物联网、传感网等新一轮信息科技创新成果,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过滤处理的民众生活、产业发展、社会管理新模式,其信息环境具有开放性、移动化、集中化、协同化和高渗透特点。高度重视智慧城市信息安全管理工作,提升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领域核心要害系统的安全可控水平,形成可靠、完善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非常重要。本文从信息安全体系下分析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安全体系建设需求及安全体系框架建设,并对信息安全体系下东营智慧城市建设提出工作措施和推进策略,推动东营智慧城市建设安全可控、高效稳定。  相似文献   
79.
正一、行业现状和需求平安城市建设到如今,已经走到破稳求新的地步,所以新型平安城市的建设必须用全新的思维,从两个角度进行变革:一是从空间部署角度,要做到立体式防控,枪、球联动,动静结合;自动化卡口监控与全面覆盖的全景监控相配合。并对全网资源整合,真正做到无死角、无盲区。二是从系统部署角度,要做到应用切合业务,一切从客户需求出发。视频全面结构化,在海量视频中实现自动化快速挖掘所有有用的信息。  相似文献   
80.
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合约》和《京都议定书》的背景下,各国对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越来越关注,由此产生了诸多能源和气候政策。然而,这些政策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高度不确定的,既有可能相互补充和加强,也有可能相互干扰甚至破坏各自的目标,因此亟需引起学者们关注。在大多数情况下,气候政策与能源政策并非完全冲突、重叠,也不是互相加强,而是介于两者之间;基于此,不同的气候与能源政策具有并存的合理性。本文对近年来国外相关研究进行文献梳理,尤其关注碳排放交易体系与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本文从两个气候与能源政策的相互作用着手,主要分析碳排放交易体系与碳税/能源税、碳排放交易体系与能源补贴、碳排放交易体系与可交易绿色证书/可交易白色证书之间的相互作用,随后拓展到多个气候与能源政策相互作用。最后,本文对已有研究进行评述,并指出未来有待解决的问题:大部分定量研究主要关注某个国家或区域的电力部门而忽略了碳排放交易体系所涵盖的其他部门;一些研究主要采用静态模型,忽略了最优化模型的动态路径,即没有考虑经济增长、配额需求模式、碳价格波动、配额的储存等因素;大多数气候与能源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并没有将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具体政策设计考虑在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