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03篇
  免费   1109篇
  国内免费   2117篇
安全科学   795篇
废物处理   241篇
环保管理   316篇
综合类   4837篇
基础理论   1069篇
污染及防治   696篇
评价与监测   514篇
社会与环境   179篇
灾害及防治   282篇
  2024年   97篇
  2023年   386篇
  2022年   416篇
  2021年   439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413篇
  2018年   272篇
  2017年   292篇
  2016年   319篇
  2015年   423篇
  2014年   631篇
  2013年   430篇
  2012年   480篇
  2011年   468篇
  2010年   464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429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360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80篇
  2003年   22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92篇
  2000年   86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4月采用LD6S型微电脑激光粉尘仪在北京地区采取单人逐日跟踪的方式记录了多名个体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暴露水平,同时收集研究对象的时间-活动日志,计算日平均暴露水平,再进行多人多日合并处理.并于研究时段内同步记录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结果表明,研究期间北京地区冬季与春季PM2.5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27,69μg/m3.个体日均暴露水平中值为54μg/m3,与大气质量浓度的平均比值为0.60.个体室内暴露分量均值达到总暴露量的80%,室外与交通各占约10%.不同人群及季节的暴露水平之间未表现出显著差异.当大气环境质量浓度高于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浓度限值时,室内住宅、办公室和餐厅,室外公交车、街道微环境中的PM2.5质量浓度与大气环境质量浓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2.
KrBr*准分子灯直接光解一甲胺气体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赵洁  刘玉海  韦连梅  叶招莲  张善端 《环境科学》2013,34(12):4734-4742
研究了正弦电源驱动的207 nm KrBr*准分子灯光解气相中的一甲胺(MA).考察了降解的影响因素(气体流速、初始浓度、输入功率),测定了灯的输入功率和辐射光谱.为了评价光解过程,对去除效率、能率、碳平衡和CO2的选择性这4个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去除率随着灯的输入功率升高、气体流速的降低以及气体初始浓度的升高而升高.能率与一甲胺初始浓度呈正相关性,输入功率为65.1 W时能率最高.输入功率升高,气体流速下降,碳平衡和CO2选择性都略有升高.当灯的输入功率为79.8 W,气体流速9.0 m3·h-1,初始浓度为2 897 mg·m-3,一甲胺去除率为56.8%,能率为185.6g·(kW·h)-1,相应的碳平衡和CO2选择性为16.8%和10.3%.最后,利用气质联用仪测定了一甲胺降解的产物,结合一甲胺的吸收光谱,推测了一甲胺的光解机制.  相似文献   
83.
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技术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哈尔滨市郊区采集的2012-2013年23个PM2.5样品的污染来源及特征。17种与污染源及健康相关的元素含量分布分析表明,冬季和夏季的燃煤、汽车尾气排放对PM2.5的贡献率最显著,且四季中其它污染源也有稳定的贡献率。对PM2.5四季样品中的47种元素进行富集因子分析,结果表明,Zn、Cu、Mo、Cd、Pb、In、Sb、Tl、Bi等9种元素富集因子(EF)值大于10,元素来自于人为源,其他38种元素的EF值小于10,来自土壤或扬尘等自然源;聚类分析表明,人为源元素中In、Bi、Tl、Cd、Pb、Mo、Sb主要来自煤炭燃烧、Cu、Zn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  相似文献   
84.
采用浸渍法将DBU负载到活性炭上制成吸附剂。通过扫描电镜、N_2吸附分析仪、热重分析仪对吸附剂进行表征测定,并在流化床上进行正交实验,研究不同反应条件对活性炭负载DBU吸附CO_2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活性炭负载DBU流化床吸附CO_2的主要因素是CO_2浓度,其次是DBU负载率和吸附剂质量;最佳反应条件是DBU负载率7.4%,气流量0.8 L/min,水蒸气预处理时间5 min,CO_2浓度10%,吸附剂质量10 g,再生温度为100℃。  相似文献   
85.
河流是流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河流形态结构与水质变化间关系研究可以为河流生态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河流是由急流-深潭-沙(砾)滩不断重复出现构成的系统,急流-深潭-沙(砾)滩是河流的基本结构单元,并以都柳江上、中、下游9个急流-深潭-沙(砾)滩单元为对象,测定了水质指标,分析了山区典型河道基本结构单元与水质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都柳江深潭水体中氮素浓度与pH值大于急流,其浓度分别是总氮0.97mg/L和0.87mg/L;硝酸盐氮0.60mg/L和0.56mg/L;氨氮0.22mg/L和0.20mg/L;pH8.22和8.14。而磷素、溶解氧、BOD5和COD则是深潭小于急流。其浓度分别是总磷0.0187mg/L和0.0202mg/L;正磷酸盐0.0070mg/L和0.0085mg/L;溶解氧11.93mg/L和13.50mg/L;BOD53.75mg/L和5.36mg/L;COD10.986mg/L和12.807mg/L。电导率深潭与急流相等,均为169.7μS/cm。方差分析表明,深潭与急流水体总氮和硝酸盐氮在夏季差异极显著;磷素和pH在春季差异极显著;电导率在秋季差异极显著;氨氮、溶解氧、BOD5和COD差异均不显著。研究工作显示,河流形态结构变化影响着水环境质量,急流-深潭-沙(砾)滩不断重复出现使河流水质得到改善,在河道生态修复中需要遵循河流形态结构规律以便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相似文献   
86.
以多胺羧酸(H5dtpa)为配体获得同时含铋和铁双金属配合物的配位分子前驱体,通过低温热分解前驱体制得Fe-Bi-O三元复合纳米氧化物粉末。采用XRD、SEM、Uv-Vis DRS、PL以及VSM等方法对所得复合氧化物进行结构和性质表征。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物粒径在100 nm左右,主相为Fe Bi O3,在室温时表现出弱铁磁性,其弱磁性可能来自Fe Bi O3的尺寸限域效应。该复合物在200~600nm范围对光具有较强的吸收,其直接带隙λeg=2.02 e V。另外,分别以甲基橙和苯酚为降解模型,初步研究了其光催化氧化性能,于20 mg/L的弱酸性甲基橙溶液和苯酚溶液中分别添加0.25 g/L制备的Fe Bi O3粉末,甲基橙溶液光照5 h后脱色率为90%,而苯酚溶液光照4 h脱色率达100%。  相似文献   
87.
研究Fe-Co合金催化降解腈纶废水的影响因素并优化,应用三维荧光光谱探讨腈纶废水中污染物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初始p H由1升到6,COD去除率由35.0%快速升至60.0%后再快速降至10.1%;反应时间小于10 min时,COD去除率由10.8%快速升至57.0%再缓慢升至60.8%后基本维持不变;合金与H2O2质量比和合金投加量对COD去除率影响较小。最优条件初始p H值为2,合金与H2O2质量比为6,合金投加量为2.868 g/L,反应时间为10 min下COD去除率可达到65.5%,处理后水达到了《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的一级排放标准。三维荧光扫描处理前后水样,3个明显荧光峰完全消失,分析各荧光峰发现:Fe-Co合金有效去除了腈纶废水中可见腐殖质类物质、类蛋白类物质以及UV腐殖质类物质。  相似文献   
88.
采用固相微萃-气相色谱/质谱法(SPME-GC/MS)对GSM和2-MIB进行富集检测。实验对萃取富集和仪器条件进行了优化,得出最佳实验条件:NaCl投加量30%,萃取温度65℃,萃取时间40 min,解吸3 min,不分流进样,SIM模式采集数据。实验还对萃取头的使用次数和维护进行了探讨。利用已经建立的SPME-GC/MS法对佛山市28家水厂的出厂水和原水、佛山典型景观千灯湖和亚艺公园湖水进行普查。该法具有操作简单快速、能实现自动化连续检测、准确、灵敏度高等特点,适用于饮用水中嗅味物质定性和定量。  相似文献   
89.
《环境保护科学》2015,(5):90-94
文章将不确定能源电力系统碳贸易模型用于天津市的能源系统规划与碳管理中。研究基于融入区间和随机不确定性优化理论构建了区间随机碳贸易模型,可以处理表现为随机和区间形式的不确定性信息,并可以有效的对能源电力系统中的碳允许排放定额进行再分配。通过将该模型应用于天津市能源电力系统内,可以证明该模型的可行性。文章提出的模型具体可以实现:保证碳排放量达标的前提下,实现能源电力系统的规划与管理;以及在系统成本最小前提下,生成CO气体减排方案。2  相似文献   
90.
安徽运漕地区隐伏地质体三维模型构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安徽运漕地区为例,从地层与岩体特征入手,结合地质—地球物理信息,开展浅覆盖区隐伏地质体三维建模研究。介绍了划分建模单元及建立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和构建最终地质体模型的过程,针对区内侵入岩、浅成侵入岩发育情况,提出采用地层与岩体并行建模的思路,通过"先分后合"的方式构建地质体三维模型。最终的成果模型反映了研究区隐伏地质体的主要物性层(建模单元)、主要断裂与褶皱构造、岩浆隆起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模型将区域重磁、断层展布、已知矿点与闪长岩类及三叠世周冲村组叠加显示,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标识了成矿有利地段的空间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