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2篇
环保管理   12篇
综合类   67篇
基础理论   18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6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简述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形成和演变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我国北方的草地资源丰富,土壤条件独特,为发展畜牧业提供了条件:2)气候条件使北方原始农业区逐步演变为农牧交错区:3)草原被大面积开垦及国家制定的一些政策,推动了农牧交错区的形成;4)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建立农牧交错区:5)农牧结合的特殊功能促进了农牧交错区的形成;6)农牧结合是国际上同类地区发展的经验和趋势。  相似文献   
82.
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及其生态功能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相互作用在全球水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交错带是地表水-地下水相互作用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并成为生态水文学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是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混合区域,该区域内生物地球化学活动强烈。地表水-地下水的交错带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交错带内常发生物理作用、化学作用和生物作用过程,并影响交错带中水分的运动过程、溶质迁移过程和生物活动过程。交错带在水生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缓冲作用、提供生物栖息地、提供食物、提供残留物种的保护区。交错带过程的模拟、观测方法和交错带内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和示踪以及交错带的生态功能值得进一步关注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83.
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有很大的变率 ,频繁的干旱对农牧业生产有严重影响。论文分析了1880年以来的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近百年来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有明显的阶段性。功率谱分析显示有35年左右的周期。年代际尺度的波动是干湿变化的重要背景。以250mm等雨量线表示的农牧交错带南北位置也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 ,在1978年以前和以后的两段时期 ,平均位置有显著的差别 ,前后平均有大约1.5个纬度的变化。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与前期春季亚欧地区大范围的温度异常有较好的关系。印度和巴基斯坦及相邻印度洋地区是显著的正相关区 ;亚洲西部的内陆地区是显著的负相关区。这两个地区春季的温度能解释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方差的15 %左右。  相似文献   
84.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景观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科尔沁沙地农牧交错区景观持续性的分析表明,在不同时间尺度上,景观多样性的持续性增加1.038(±0.033),而景观优势度持续性下降0.873(±0.112),说明在1958年固定沙丘地占主导地位的景观逐渐演化成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和农田相间分布、平分秋色的景观。在农牧业生产活动的影响下,景观格局的持续性在空间形状的变化上趋向复杂(景观分维数持续性为1.008),而其相邻性下降(景观修改分维数0.953)。斑块尺度上,不同时间尺度的分析显示,流动沙丘和半固定沙丘斑块面积持续性增加,而固定沙丘和农田斑块面积持续减少;从斑块格局的持续性来看,半固定沙丘地空间格局的持续性呈增加的趋势最明显,为1.038(±0.087),固定沙丘地空间格局的持续性呈减少的趋势最明显,为0.806(±0.032);40年来科尔沁沙地的农牧交错活动对斑块修改分维数的持续性影响是一致的,呈下降的趋势,说明该过程减少了景观中斑块间的相邻性。  相似文献   
85.
以北方农牧交错带典型生态示范村尧勒甸子村为例,应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RA)并结合GPS与野外测量,恢复了该村1949年后50 a来的土地利用历史过程与格局,利用GIS分析其1950-199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运用因子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揭示了人类活动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作用.结果发现1985年以前耕地面积扩大,草地面积减小,沙地面积迅猛持续增加;1985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土地利用结构趋向合理.  相似文献   
86.
对吉林省西部农牧交错区典型生境土壤线虫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线虫23属、1 264只,优势属为真滑刃属和短体属。研究结果显示,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线虫群落特征有一定影响,不同生境间土壤线虫群落共有属不多,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土壤线虫向土壤下层移动;不同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影响不同, 4种生境中,居民点园地土壤线虫群落多样性最高,而玉米田最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线虫功能类群差异显著,玉米田不利于捕食类群/杂食类群的存在。  相似文献   
87.
农牧交错区是我国沙漠化土地分布和危害的主要地区,是我国沙漠化防治的重点区域。本文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该区沙漠化防治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了沙漠化防治措施及其应实施的重点和排序,并用实例对系统诊断结论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8.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点地区。准确评估其气候变化趋势对于该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本文的研究目的是在揭示1971-2015年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分析区域2006-2050年气候变化趋势。为此,本文综合观测和模拟数据分析了区域1971-2015年的历史气候变化以及2006-2050年的未来气候变化。研究发现:1971-2015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呈暖干化趋势,年均气温的增长速率为0.39 ℃/10 a,年降水量的变化速率为-4.60 mm/10 a。2006-2050年,区域气候变化将呈暖湿化趋势,区域总体年均气温的增长速率为0.20~0.50 ℃/10 a,年降水量的变化速率为1.49~15.59 mm/10 a。同时,如果不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区域气候系统的不稳定性将加剧。2006-2050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浓度的不断增加,区域增温速率从0.25 ℃/10 a增长至0.48 ℃/10 a,降水变化速率从3.97 mm/10 a增长至14.58 mm/10 a。因此,需要高度重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气候变化的减缓和适应问题,以促进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9.
城乡交错带范围的界定是研究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问题的基础.探讨了一种基于动态指标为主,辅以静态指标验证的城乡交错带范围的界定方法,提出了关于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趋势的规律性假设,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区不同时期TM影像的解译结果,提取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度,借鉴断裂点法找出突变点,划出城乡交错带的内缘和外缘,确定城乡交错带范围,并借助景观多样性指数和斑块体的分维数等静态指标对结果进行检验.  相似文献   
90.
中国北方长城的生态学考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德政  杨姝影 《环境保护》2005,(1):46-48,53
本文从生态学的角度对中国北方长城沿线的生态环境演变及生产方式更替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历史时期,处于不停摆动中的长城一直具有旱作粗放农业和游牧业分界的生态学指示作用;旱作农业与北方游牧业在长城沿线的拉锯式摆动与生态环境的退化与恢复同步。由此可见,长城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发展的安全北界。长城的生态学指示作用可为中国北方地区生产方式的选择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历史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