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9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142篇
基础理论   16篇
污染及防治   37篇
评价与监测   8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6年   2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采用取自市区河道的河水,对有无流动两种工况下厌/缺氧水体(DO≤0.50 mg/L)COD降解和氮转化规律进行了小试研究.结果表明,无流动工况下COD<60.0 mg/L时,即使DO≤0.50 mg/L,NH 4-N亦可依靠大气复氧发生缓慢氧化,并有TN损失,其可能途径是厌氧氨氧化;流动工况下,虽然DO≤0.50 mg/L,但COD和NH 4-N均能依靠大气复氧进行有氧降解,TN依然有损失.根据小试研究结果,认为在低DO条件下(≤0.50 mg/L)进行河道水质模拟时,需要考虑NH 4-N的氧化和TN的减少.  相似文献   
92.
地表水体中藻类的生长对pH值及溶解氧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论述了水质富营养化后藻类生长对pH值及DO的影响,并对pH的变化给出了定量公式,对水中藻类的生长给出了pH限值。  相似文献   
93.
通过考察脉冲式SBR法处理城镇生活污水时有机物降解、硝化和反硝化反应中DO、氧化还原电位(ORP)及pH的变化规律,建立了这些控制参数与有机物去除、硝化与反硝化反应过程中主要污染物指标间的相关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脉冲式SBR法深度脱氮的模糊控制系统,更加有效地控制脉冲式SBR法多段进水的运行方式,达到深度脱氮的目的,并尽可能降低运行成本.当进水COD在130.0~243.6 mg/L、NH 4-N在55.98~76.40 mg/L时,在原水中反硝化碳源充足情况下,脉冲式SBR法反硝化结束时最终出水COD低于40 mg/L,NH 4-N低于1.0 mg/L,TN低于3·0 mg/L.  相似文献   
94.
An analytical solution is developed to predict the BOD and DO profiles in a stream having several outfalls of waste and intakes of water. The model also incorporates continuous addition and removal of BOD and DO along the stream. A steady state one dimensional dispersion model is used to describe the transport of BOD and DO in a stream. Changes in stream properties along the length are considered by dividing the stream into several segments and changing the parameters of the BOD and DO equations as needed in each segment. By applying continuity equations at the boundaries of these segments and equilibrium conditions at either ends of the infinitely long stream, the arbitrary constants in the solutions to the differential equations for BOD and DO can be determined. Some ap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in studying water pollution problems are illustrated.  相似文献   
95.
影响侧沟式膜泥法一体化OCO工艺脱氮效率的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侧沟式膜泥法一体化OCO工艺处理模拟生活污水,考察了DO、HRT和C/N 3种影响因素对模拟生活污水脱氮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好氧区DO为2 mg/L左右、HRT=12 h、C/N为7.5左右时,具有较理想的脱氮效果,TN去除率达到了80%;试验还表明本工艺具有较强的抗冲击负荷能力。  相似文献   
96.
武汉墨水湖BOD/DO数学模型及参数识别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墨水湖水文,水质及地形将全湖划分为5个子湖区,组建各区的分散结构的BOD/DO解析数学模型,同时提出数学模型参数的识别方法,经模拟检验数模令人满意,分析时应用了系统网络方法,目标函数,约束条件优化识别模型参数,用微机现编程序操作,在该湖的水质规划综合治理的应用中显示了所建数模的有效性及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97.
以巢湖南淝河口湖湾区的黑臭水体为例,运用分位数回归方法研究了黑臭水体中不同浓度Fe2+、S2-DO及流速的定量关系.比较发现:分位数回归方法能够定量分析流速和DO对不同浓度Fe2+、S2-的作用;而普通线性回归则无法给出它们彼此在不同浓度情况下的定量关系.进一步分析发现,水体流动主要通过分散作用降低黑臭水体中Fe2+及S2-的浓度;增加流速对降低南淝河口及黑臭水体边缘等Fe2+、S2-浓度梯度较大区域的污染效果显著;但对黑臭水体中间位置Fe2+、S2-浓度梯度较小区域污染没有显著影响.增加DO对减少S2-浓度达到0.043mg/L以上或Fe2+浓度达到0.80mg/L以上黑臭水体区域污染的效果明显;但对低浓度Fe2+、S2-污染的处理效果不佳.这些结果为治理浅水湖泊中的黑臭水体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8.
DO浓度对生活污水硝化过程中N2O产生量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为确定污水脱氮过程中最优的DO浓度和曝气方式,以提高污水处理效率,降低N2O产生量,采用实际生活污水应用小试SBR反应器,重点考察了不同DO浓度条件下,硝化效率和硝化过程中N2O的产生量.结果表明,当DO浓度恒定为0.4 mg·L-1时,虽然硝化过程所消耗的能量最低,但其氨氮氧化的速率较低.提高DO浓度,氨氮氧化速率可随之升高.低氨氮生活污水硝化过程中仍有N2O产生.DO浓度为0.4 mg·L-1 和0.9 mg·L-1时,污水N2O产生量(以N计)分别为1.5 mg·L-1和1.6 mg·L-1;而DO浓度为1.5 mg·L-1和2.0 mg·L-1时,N2O产生量则分别降低至0.5 mg·L-1和0.4 mg·L-1.当DO浓度高于1.5 mg·L-1后,继续提高DO浓度,氨氮氧化速率升高的速率变缓,同时N2O产生量大幅降低.因此,从提高污水脱氮效率节能降耗和控制N2O产生量2个角度考虑,生活污水脱氮过程中控制DO浓度在1.5 mg·L-1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99.
不同曝气工艺对佛山水道水质DO和CO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现场模拟试验,探讨了雾化管、射流器、橡胶坝和叶轮4种曝气工艺对改善佛山水道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4种工艺的平均复氧效率(14.3%~36.6%)和对COD的平均去除率(9.6%~24.6%)显示了较大差异。橡胶坝和雾化管曝气工艺的复氧效率较高,而叶轮和射流器曝气工艺则对COD去除有较好效果。在曝气并结合混凝的对照试验中,投加絮凝剂有助于提高水中DO和去除COD。  相似文献   
100.
前置反硝化生物脱氮工艺实现亚硝酸氮积累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学蕾  陈伦强  彭永臻  王亚宜  王璞 《环境科学》2006,27(12):2472-2476
通过试验实现了前置反硝化工艺亚硝酸氮的积累,从温度、pH值、游离氨(FA)浓度、污泥龄、溶解氧(DO)浓度等几个影响亚硝酸氮积累的主要因素逐一分析.采用中试装置在常温条件下处理实际生活污水.在试验开始阶段DO浓度维持在0.5mg/L,出现了亚硝酸氮的积累,随后提高DO浓度到1.5 mg/L以上,亚硝酸氮积累现象随之消失,最后又降低系统中的DO浓度到0.5 mg/L附近,亚硝酸氮积累现象再次出现,由此得出DO是实现亚硝酸氮积累的关键因素.试验发现有效地控制DO浓度在0.5 mg/L可实现亚硝酸氮比较持久稳定的积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