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9篇
  免费   439篇
  国内免费   1085篇
安全科学   644篇
废物处理   77篇
环保管理   183篇
综合类   2312篇
基础理论   405篇
污染及防治   557篇
评价与监测   44篇
社会与环境   31篇
灾害及防治   170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56篇
  2021年   202篇
  2020年   153篇
  2019年   168篇
  2018年   128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48篇
  2015年   165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210篇
  2012年   211篇
  2011年   261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66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190篇
  2005年   170篇
  2004年   121篇
  2003年   123篇
  2002年   109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32篇
  1997年   4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31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超声强化混凝去除蓝藻实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研究了超声波对藻类的混凝去除强化,证明超声波可以快速、高效地提高藻类混凝去除效率,减少混凝剂用量.在混凝剂投加量为0.8 mg/L时,5 s超声处理,藻类去除效果比对照样好30%.同样,藻类去除率都为92%时,5 s超声预处理可以将混凝剂投加量降低至1/3.超声预处理时间对强化混凝效果有很大的影响,在实验条件下,1~5 s的超声处理均可产生满意的结果,1 s为最优、最经济时间,而预处理超过30 s反而降低混凝效果.低频下不同处理频率对超声强化混凝效果影响不大,在80 kHz的频率下,最佳功率为50 W.最佳pH值在8~9范围内.  相似文献   
992.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机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人工快速渗滤系统(CRI)是在传统的污水快速渗滤处理系统(RI)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污水土地处理技术.通过对CRI的模拟,揭示了非生物机制与生物机制对有机物、营养元素的降解机制.结果表明,CRI对污水中污染物的去除是在非生物机制与生物机制协同作用下完成的.对污水中的有机物和氮的降解以生物机制为主、非生物机制为辅;对磷的降解则以非生物机制为主、生物机制为辅.生物机制对有机物、氮的去除占70%以上,非生物机制对磷的去除占61.9%.系统中氮转化以硝化效果为主,反硝化效果较弱.  相似文献   
993.
臭氧/高锰酸盐预氧化对生物过滤净水效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较了臭氧(O3)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PPC)对水源水预氧化的助凝效果及其对后续陶粒生物过滤净水效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两种预氧化剂投加量均为2 mg/L时,PPC的助凝效果较为明显,浊度和溶解性有机碳(DOC)的去除率分别由未投加氧化剂时的85.7%和24.2%提高到88.3Z和35.2%;O3能够增加沉淀后水的可生化性,使特征紫外吸光度(SUVA)由0.97L/(m·mg)降至0.89 L/(m·mg).PPC预氧化有助于生物过滤对浊度的稳定去除,而O3预氧化则有助于生物过滤对DOC的去除.与O3预氧化相比,PPC预氧化有利于后续生物过滤运行初期对NH4 -N的去除,二者后续生物过滤在前3个月对NH4 -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26.6%和73.1%,运行后期二者NH4 -N去除率接近.当进水NH4 -N大于2.0 mg/L时,DO是其去除的主要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994.
超声波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实验,对使用超声波技术处理微污染水的效果、机理进行了初步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对微污染水的细菌和色度去除效果明显,细菌的去除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对COD和浊度去除有一定效果,但不显著。结果还发现,水体pH值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95.
交联菌丝体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Cr^3+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深入研究了交联菌丝体吸附剂的制备工艺及其对Cr^3+的吸附特性。交联菌丝体吸附剂制备工艺简单,但在制备过程中,活化剂NaOH和交联剂的用量对吸附特性影响较大。与纯菌丝体吸附剂相比,交联菌丝体吸附剂表观吸附容量提高48%,达到49.83mg/g(pH=2.53,水溶液中的Cr^3+浓度为600mg/L),同时其机械强度明显增强。交联菌丝体吸附剂对Cr^3+的吸附特点是将沉淀法与吸附法相结合,将沉淀与吸附两过程合二为一,从而简化了处理工艺,降低了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996.
分别采用膜生物反应器(MBR)和普通生物反应器(CSTR)对苯胺废水进行处理,结果表明MBR处理效果优于CSTR,处理水苯胺浓度接近动力学极限浓度。测定了两种反应器中微生物的最大比基质利用速率qmax分别为2.084d^-1和1.650d^-1,亲和常数Ks值分别为0.237mg/L和0.309mg/L。间歇试验证明MBR能富集培养基质亲和性高的专一性微生物。这类微生物降解速率不随基质浓度而变化,且能更彻底地降解有机物,适用于微量有机物的高度净化。  相似文献   
997.
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质量指标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岩溶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土壤质量指标之间的响应关系.对重庆市北碚岩溶山区土壤肥力指标进行主因子分析的结果表明,原有22个土壤质量指标可归为4 类,分别以有机质,有效含水量,通气孔隙度,细菌、真菌数量百分比为代表,这4类因子基本反映了土壤质量随土地利用变化的综合变化状况.通径分析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持水性能主要与有机质、>0.25 mm水稳性团聚体有关,二者的效应均大于黏粒.在土地利用方式变化过程中,土壤质量变化体现在有机质含量、土壤供持水能力、土壤结构状况和土壤微生物特性的变化上.  相似文献   
998.
甜椒穴盘苗对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复水的生理生化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温室甜椒穴盘苗进行水分处理,探讨了不同程度水分胁迫-复水过程中叶片生理生化特性的变化.叶片相对含水量(RWC)、渗透势随基质水分减少而降低,渗调能力逐步增强.POD、SOD、CAT酶活性随水分减少而上升,SOD对水分胁迫最敏感,复水后主要由POD、CAT负责清除H2O2和过氧化物.游离氨基酸、脯氨酸随基质水分减少急剧上升,复水后大幅下降,可能为水分胁迫下主要渗透调节物质.水分胁迫下,甜椒叶片可溶性蛋白主要降解为氨基酸的形式参与渗透调节.RWC降至45%(停水后d3)时,可溶性糖显著积累,但明显晚于氨基酸,但它基础含量高,主要在较为严重的水分胁迫时发挥作用.尽管水分胁迫使保护酶活性和渗透调节能力均提高,但任何程度的胁迫均不可避免伤害幼苗.穴盘苗生产中,建议“水分胁迫锻炼”时间以不超过3d逐步达到RWC≥45%为宜.图4表2参12  相似文献   
999.
藻毒素在传统净水工艺中的去除特性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朱光灿  吕锡武 《环境化学》2002,21(6):584-589
通过模拟试验及水厂实测数据,考察了传统制水工艺对微囊藻毒素的去除规律,结果表明:富营养化原水预氮化会导致藻细胞内的毒素释于水中,混凝沉淀通过去除藻类而去除细胞内藻毒素,但对细胞外的溶解性藻毒素无去除作用,过滤与氯消毒可去除部分细胞外藻毒素,对细胞内藻毒素的去除作用较弱,传统制水工艺不能保证出水藻毒素达标,必须采取预处理和深度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00.
13株真菌对聚β-羟基丁酸酯膜的降解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不同来源的活性污泥中分离筛选出13株可降解聚β—羟基丁酸酯(PHB)的真菌,分别编号为DS9701、DS9702、DS9703、DS9704、DS9705、DS9706、DS9707、DS9708、DS9709、DS9710、DS9711、DS9712、DS9713.对DS97系列真菌降解PHB膜的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菌株平均降解PHB膜速率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13个菌株对PHB膜的降解可分为四种类型,即缓慢降解—快速降解—缓慢降解;缓慢降解—快速降解;缓慢降解—等速降解;缓慢降解—中速降解—快速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