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3篇
  免费   231篇
  国内免费   1236篇
安全科学   174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1600篇
基础理论   999篇
污染及防治   207篇
评价与监测   116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6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66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44篇
  2020年   87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17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190篇
  2013年   148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44篇
  2009年   145篇
  2008年   121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25篇
  2005年   102篇
  2004年   89篇
  2003年   92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47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63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75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为评价植生改良与先锋植物联合调控作用对矿产采冶废弃物中污染物迁移的控制情况,以黔西南兴仁市滥木厂大量露天堆存的汞铊矿废弃物(采冶废渣、尾矿、废石等混合物)为研究对象,选择当地广泛存在的碳酸盐岩、腐熟牛粪作为植生改良剂,并种植三叶草和黑麦草作为先锋植物进行联合调控,通过淋滤实验评价其对废弃物中高毒性污染物Hg、Tl、As和Sb释放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废弃物淋滤3次所得淋滤液中Hg、Tl含量平均为14.8 μg/L和170.6 μg/L,As和Sb平均为22.1 μg/L和4.9 μg/L,在雨水淋溶下具有持续释放进入环境的风险;联合调控可对废弃物中Tl和Hg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其中淋滤液Tl含量降为对照的12.2%~54.1%,10%碳酸盐岩梯度的混种组淋滤液Tl含量为19.6 μg/L,效果最好;5%、10%碳酸盐岩梯度的三叶组和混种组淋滤液中H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水平(p<0.05),较对照降低34.5%~47.9%;而联合调控则致使废弃物中As、Sb释放,相关性分析表明,植生改良剂添加引起的废弃物基质中溶解性有机质含量增加与植物诱导下游离氧化铁的溶解可能是导致As、Sb释放的关键因素。形态分析结果表明,联合调控促使汞铊矿废弃物中Hg、Tl向残渣态转变,而促使残渣态As、Sb占比下降导致其活化。综上,对汞铊矿废弃物采用植生改良剂-先锋植物联合调控可显著抑制Hg、Tl的释放,但需考虑所加植生改良剂中溶解性有机质增加及废弃物基质中游离氧化铁溶解引起的As、Sb活化与释放带来的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992.
分别采用超滤离心管和超滤杯两种方式制备不同分子量的溶解性有机物(DOM),探究不同的分子量分级方式对获得的DOM组成成分特征及其生物毒性效应的影响,同时判明各组分联合作用方式.DOM分别来源于城市污水厂出水(EfOM)及商品天然腐植酸(SWR-NOM).结果表明,两种分级方式获得的不同分子量DOM含有相同的荧光峰,腐殖酸类物质是EfOM与SWR-NOM含有的主要荧光类有机质(FDOM),占FDOM的56%~91%.同种DOM不同分子量组分中FDOM组成相对含量一致.采用超滤离心管分级得到的DOM在不同分子量区间内SUVA254和E2/E3的差异较大,而采用超滤杯分级时差异变化较小.对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在同一分子量区间内,采用超滤杯分级获得的DOM组分检测到的发光细菌毒性值大于采用超滤离心管分级检测到的结果,但采用超滤杯分级时<1kDa组分的急性毒性效应值低于检测限.利用浓度加和模型(CA)对DOM中各组分的联合作用方式进行判断,发现DOM混合物的联合毒性符合CA模型,预测联合毒性效应占检测到的实际水样毒性的67%~104%.  相似文献   
993.
以喹啉为处理目标物,采用Fe2+活化K2S2O8(PS)的高级氧化体系在不同环境因素下降解喹啉.结果表明:与单一PS体系和Fe2+体系相比,Fe2+/PS体系可以有效降解喹啉.在初始喹啉浓度为250mg/L,喹啉/PS物质的量比为1:10,PS/Fe2+物质的量比为3,初始pH3,反应温度为45℃,反应时间为80min的条件下,喹啉降解率可达100%.提高PS和Fe2+浓度均能有效提高喹啉降解率,但超过一定限值后对喹啉去除效果不明显.Fe2+/PS去除喹啉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溶液初始pH值越高,喹啉去除率越低;反应温度越高,喹啉去除率越高.自由基淬灭实验证实,Fe2+活化PS体系中有SO4-·和OH·的存在,其中由SO4-·产生的OH·对喹啉的降解占主导地位.通过GC/MS检测到2种中间产物8-羟基喹啉和2(1H)-喹啉酮,据此推测基于硫酸根自由基强化喹啉降解的可能路径.大肠杆菌急性毒性实验结果证实,虽然Fe2+/PS体系去除喹啉过程中产生了毒性更强的中间产物,但酸性条件和较高的反应温度有利于体系脱毒.  相似文献   
994.
为研究纳米银(AgNPs)对反硝化无色杆菌(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的毒性作用,选择室内培养方式,探究纳米银对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的生长抑制、氨化作用、同化吸收NH4+-N、细胞膜表面结构和活性氧生成的影响。研究发现,纳米银可抑制细菌生长,抑制效果与浓度和暴露时间呈正相关。添加10 mg/LAgNPs在硝化培养基中,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生长抑制率12h后达38.2%,而添加1 mg/LAgNPs时生长抑制率仅为11.5%。不同AgNPs暴露浓度条件下,4~6 h后生长抑制率均趋于稳定。暴露培养后的细菌生化活性降低,AgNPs投加浓度从1 mg/L提高到10 mg/L时,NH+4-N生成速率从2.77 mg/(L·h)降低至2.07 mg/(L·h),降低了25.3%;NH4+-N同化速率从5.52 mg/(L·h)降低至1.71 mg/(L·h),降低了69.1%。pH是影响毒性作用的重要因素,弱酸(pH 5.0)与弱碱(pH 9.0)均不利于细菌生存。通过毒性作用机理分析可知,纳米银可导致细胞膜表面凹陷破裂,膜内物质泄漏流出,细胞内发生活性氧的累积。  相似文献   
995.
为揭示生物可降解性不同的微塑料对农作物的毒性效应,选择聚乳酸(polylactic acid可生物降解)和聚乙烯(polyethylene难生物降解)微塑料(microplastics)为供试材料,以大豆为供试植物,深入探究了不同暴露水平(0.1%,1%,W/W)下两种不同的微塑料对大豆(Glycine max)生长、光合作用、抗氧化性、营养品质以及代谢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聚乙烯微塑料(PEMPs)对大豆根部鲜重有促进作用,而0.1%聚乳酸微塑料(PLAMPs)则抑制根部长度.大豆的叶绿素含量在0.1% PEMPs作用下能够显著提高.PLAMPs则能够导致大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下降,而过氧化氢(H2O2)含量在0.1% PEMPs和1% PLAMPs下显著升高.此外,微塑料的暴露能够改变大豆根部中锰、铁以及铜的含量,其中0.1% PEMPs的效应最为显著.大豆叶片中的氨基酸代谢在PEMPs的作用下上调,而0.1% PLAMPs则引起有机酸以及糖类代谢下调.综上,微塑料的植物毒性效应与其生物可降解性及浓度密切相关,低浓度可生物降解微塑料的效应最强.这些发现有望为微塑料的植物毒理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996.
暴露剂量-效应是污染物生态风险评价的核心,为了探究Se(硒)对Cd(镉)毒性的影响并筛选出小白菜Cd耐性品种,在实验室条件下,以小白菜种子萌发期的根伸长作为测试终点,采用Log-logistic模型及低剂量Hormesis兴奋效应模型确定了Cd及Se-Cd联合作用下小白菜Cd剂量-效应关系,基于Burr-Ⅲ分布模型分析了11种小白菜Cd敏感性差异.结果表明:(1)小白菜品种YDE(油冬儿)、HYG(黑油冠)、SZQ(苏州青)为Cd耐性品种,NY(奶油)、SG259(苏冠259)、KR(抗热)为Cd敏感性品种.(2)1 mg/L及以下的Cd浓度对耐性品种小白菜具有轻微的相对根伸长(RRE,relative root elongation)兴奋效应,大于1 mg/L的Cd浓度抑制其RRE;适宜浓度Se (0.6 mg/L)可有效降低5~10 mg/L浓度Cd对小白菜尤其Cd敏感性品种的毒性,但可增强高浓度Cd对多数小白菜品种的毒性.(3)Se-Cd作用下的HC520和HC550值(分别基于20%、50%...  相似文献   
997.
近年来,随着纳米技术的快速发展,工程纳米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物理化学特性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然而,在生产、使用和丢弃含有工程纳米材料产品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导致纳米材料释放到水环境中。工程纳米材料已在世界多地的水环境中被检测到,给水生态系统和人体健康带来潜在风险。由于水环境的复杂性,工程纳米材料在水体中的环境行为、毒性效应等生态风险还未得到充分的研究。本文以微藻为模型生物,总结了典型工程纳米材料,包括纳米金属、纳米氧化物、碳纳米材料以及量子点的毒性效应。探讨了工程纳米材料在水中的环境行为以及与其它污染物的复合毒性效应,讨论了工程纳米材料自身理化性质和环境因素对其毒性的影响。从生理指标和组学指标出发分析了工程纳米材料对微藻的毒性机制,并展望了工程纳米材料毒性研究的发展方向,以期为工程纳米材料的毒性评价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促进纳米材料的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998.
以柠檬酸为碳源、乙二胺为修饰剂,一步水热合成了掺氮碳量子点(N-CQDs).通过分析光合色素、蛋白质和丙二醛等生理指标,研究了N-CQDs对光合细菌Rhodopseudomonas acidophila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N-CQDs抑制了R.acidophila的生长并呈现浓度-效应关系;光合色素分析表明N-CQDs促使R.acidophila菌体的类胡萝卜素含量提高,菌绿素含量降低;光谱分析表明N-CQDs导致了胞内物质(如光合色素、蛋白质等)的泄漏.N-CQDs较强的光诱导电子转移能力导致R.acidophila培养体系中产生过量自由基,自由基引发一系列脂质过氧化反应,进而导致生物膜的破裂、物质外泄和细菌衰亡.光照下N-CQDs对R.acidophila表现出较高的毒性.研究结果对于认识N-CQDs的光致毒性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9.
通过优化设计的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监测了3种典型的人工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以期该方法可以作为人工纳米材料遗传毒性评估的实验教学方法,并能够推广使用。通过反复的实验,对传统的蚕豆根尖微核技术进行了优化设计,并用这种优化设计的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对纳米铜、纳米氧化锌和纳米二氧化硅3种人工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优化了传统的蚕豆根尖微核技术的关键步骤,如:震荡设置、染毒时根尖长度、解离、染色时间等;(2)3种纳米材料均能诱发较高的微核效应,且微核千分率比较:纳米铜>纳米氧化锌>纳米二氧化硅;(3)同种纳米材料不同浓度与阴性对照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同种浓度的3种不同纳米材料间的微核率有显著或者极显著差异(p<0.05或p<0.01),均有统计学意义;(4)采用优化的蚕豆根尖微核技术去评估人工纳米材料的遗传毒性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和科学性。通过该文的研究,以期优化的蚕豆根尖微核技术能够得到更广的应用,并为今后纳米材料遗传毒性和安全性的评估提供依据和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为研究哈尔滨市大气细颗粒物的污染特征及其毒效应,分别采集PM2.5、PM1.0样品,分析其质量浓度、数浓度的变化分布特征以及对小鼠肺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7年全年PM2.5、PM1.0的质量浓度均呈冬高夏低趋势;PM1.0质量浓度占PM2.5总质量浓度的62%~85%,PM1.0数浓度变化趋势为两边高中间低,且其大小与温度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研究大气颗粒物对小鼠肺损伤影响时发现,染毒组小鼠肺组织细胞中LDH、ACP、AKP、ALB增高,说明大气颗粒物PM2.5和PM1.0对小鼠肺组织细胞具有毒效应;肺灌洗液中MDA、NO、NOS水平升高,SOD活性下降,说明PM2.5和PM1.0都使机体发生氧化损伤,且PM2.5和PM1.0质量浓度增加,会使小鼠肺组织细胞毒效应增强,由此引发的机体氧化损伤程度增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