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84篇 |
免费 | 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环保管理 | 16篇 |
综合类 | 49篇 |
基础理论 | 8篇 |
污染及防治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103篇 |
灾害及防治 | 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4篇 |
2024年 | 14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8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4篇 |
2014年 | 9篇 |
2013年 | 8篇 |
2012年 | 12篇 |
2011年 | 8篇 |
2010年 | 5篇 |
2009年 | 4篇 |
2008年 | 3篇 |
2007年 | 2篇 |
2006年 | 4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一带一路"国家风能开发需求为我国风电产业推进跨境装备与资源开发合作带来了新机遇。风电属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绿色债券要求募集资金进行封闭式管理投向绿色产业,增强环境信息披露和第三方评估机构的绿色认证,为风电产业提供新型的金融支持。基于企业所处产业链特点和需求,上游零部件生产企业利用绿色债务融资工具补充营运资金,下游风电开发企业通过绿色资产证券化筹集"一带一路"风电开发项目初始资金,中游风电整机制造企业依据经营模式的纵深程度灵活选择绿色债券。企业通过提高绿色评级,政府拓宽绿色债券的担保和增信渠道,出台财税激励等政策强化绿色债券对风电产业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金融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识别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的薄弱环节,提出对策建议以期推动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高效提升,基于中国知网(CNKI)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采用知识图谱可视化方法,系统梳理 1998-2023 年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发展动态和知识架构,并与国外知识体系进行比较分析,识别出中国研究的薄弱环节,并提出针对性的完善建议.结果表明:①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经历了环境问题控制与治理策略探索、环境问题防控与治理策略优化、战略目标引领治理策略深化和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四个阶段,并呈现出以国家战略为引领,由分散向系统治理、单一主体向多元主体协同共治、传统治理向信息化治理转变的中国特质.②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研究知识体系涵盖治理模式与政策、污染治理、环境治理与社会经济关联关系、绿色发展与全球治理、生态文明引领下环境治理、信息化治理六方面.③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研究薄弱环节包括实践层面上的监督政策机制尚待完善、环保与经济发展协调有待加强、公众环保意识尚待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失调以及理论层面上的简单套用国外经验、缺乏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体系和实践案例研究等.对比国外治理知识体系,建议未来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研究从环境法律法规制度、环境治理体制机制创新和生态环境智慧治理等方面完善. 相似文献
4.
国家试点省(区)水权改革经验比较与推进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包括水资源产权制度,是生态文明体制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性制度之一。水资源的多重经济属性和复杂自然条件,致使水权改革困难重重。国家试点的7个省(区)水权改革任务已完成,文章总结和比较了试点省(区)在水权确权登记、水权交易和制度建设方面的做法与经验,提出宁夏、江西及湖北三省(区)水权确权登记的依据、思路及流程,提炼内蒙古、河南、甘肃和广东四省(区)在交易类型、交易标的、交易期限、交易平台及交易价格方面的要点。同时,讨论当前试点中存在的改革不彻底现象,提出全国各地应因地制宜推广水权改革、完善水资源监控计量体系、建立多种类型的水权交易平台、规范水权交易价格形成机制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农村发展过程中,水环境污染已严重制约了当前农村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探究农村地区水污染的成因,寻求解决污染的对策已十分迫切。本文在对江苏省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运用AHP层次分析法分析现阶段江苏农村发展过程中水污染的形成机理,包括经济发展因素、社会公众因素、政策法规因素,并提出相关结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机制是打破黄河流域零散化环境保护,应对流域生态环境变化,推动流域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制度创新。该研究在共享视角下,利用微分博弈模型和最优控制理论,结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具体情况与出台的相关支持政策,引入径流增加量和泥沙治理量两个环境保护衡量指标构建了黄河流域综合生态补偿机制的博弈模型,探讨在完全共享生态补偿机制、不完全共享无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不完全共享有横向生态补偿机制3类情形下的最优策略,并针对共享效益系数、生态补偿系数等展开了参数影响分析。结果显示:(1)完全共享生态补偿机制以及不完全共享有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均可以提高政府对生态保护的投入,完全共享生态补偿机制是最优机制,不完全共享有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更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2)区域政府的生态保护投入、环境改善效果以及流域整体的经济利益与生态保护成本系数负相关,与生态保护效果系数正相关,共享效益系数是各区域政府关于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博弈后的结果,实现合理的共享效益系数有利于加强长期跨界合作关系的稳定。(3)在预期收益对生态环境更加敏感的区域,开展综合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形成生态环境改善与预期收益增加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最后通过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的控制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从而减少事故,须分析出建筑工人不安全行为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针对性控制措施。从各种不安全行为中提取13个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通过访谈和调研获得直接影响矩阵,借助决策试验和评价实验室方法(DEMATEL)计算出每个因子的影响度、原因度和中心度,由此分析出安全态度、安全技能、安全认知和安全培训在影响因素体系中最为重要,领导的重视对建筑工人的不安全行为也有很大影响。结果表明:个人因素是影响工人安全行为的主要因素,环境因素和管理因素通过影响个人因素影响工人的安全行为。最后,针对个人影响因素,提出了合理开展安全培训、加强现场行为管理、加强安全心理干预、完善用工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8.
跨区域的生态合作是破解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困境的途径之一,参与博弈各方的利益冲突情况是决定生态合作能否顺利开展的关键。采用非对称动态演化博弈模型对博弈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冲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演化博弈的最终结局只与保护实施方的决策有关;政府干预可以显著改善生态合作的博弈结果;政府对跨区域生态合作结局的调整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其一是影响博弈双方的初始状态,其二是影响博弈双方的策略调整速度;政府干预并非总是带来好的生态保护结局。最后,在博弈均衡的基础上为我国跨区域生态合作提供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爱民;程淑芳;张玉麟 《环境生态学》2025,(1):76-82
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的提升对于“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综合运用超效率SBM模型和GML指数对黄河流域9省(区)2006—2021年种植业碳排放效率进行测算和分析,结果表明:1)从整体上看,研究期内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93,相较于前沿面效率均值1而言,处于较低水平,种植业碳排放效率均值呈现波动下降趋势,总体降幅达5.3%,碳减排空间较大;2)分区域来看,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总体呈现“上中游低,下游高”的分布特征和“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且不同省(区)间两极分化现象显著;3)黄河流域种植业碳排放效率GML在研究期间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仅在2008—2009年小于1,种植业碳排放效率情况持续改善,其中技术进步是种植业碳排放效率稳步提升的关键驱动因素,而技术效率指数的提升仍具有较大改进空间。 相似文献
10.
为促进中国地区间的协同碳减排,减轻区域贸易活动中的隐含碳排放转移和碳泄漏现象对全国碳减排目标的削弱影响,本研究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对中国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总量进行测算和可视化分析,并从碳泄漏视角分析了贸易隐含碳流动路径的特征。主要结论:贸易隐含碳的输入输出具有较大的区域差异,净输入区域主要包括华东和西南地区,净输出区域主要集中在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贸易隐含碳排放主要从第二产业发达或能源资源富集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地区间碳泄漏流通格局与地区间贸易隐含碳相对集中的流通路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