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6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19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1.
悬浮泥沙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4种分别取自长江口和杭州湾的悬浮泥沙样品对苯酚、邻氯酚和2,4-二氯酚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在12 h内可以达到对酚类化合物的吸附平衡,对苯酚的吸附量小,且不同样品间无显著差别,样品对酚类化合物吸附量随着酚类化合物氯化程度的提高而增大,与样品粒径分布、比表面积、有机物含量有关.在酚类化合物初始浓度<2.0 mg/L时,样品对酚类化合物的等温吸附可以用Freundlich吸附等温式来表征,计算得到吸附常数Koc分别为622~1 410、3 287~3 707、6 444~8 787.挥发酚国家二级排放标准限定浓度为0.5 mg/L以下,此浓度下水体中悬浮泥沙能够有效吸附挥发酚,但高盐度不利于酚类化合物的吸附.  相似文献   
2.
连续流湿地中DO、ORP状况及与植物根系分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构建了水平潜流芦苇人工湿地以处理富营养化河水.在连续运行的近2a时间中,对湿地芦苇根系分布、湿地水体溶解氧(DO)、氧化还原电位(OBP)的时空变化及水力负荷(HLR)对DO、ORP的影响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年生芦苇95%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20 cm的基质层中,第2个生长年中97%的根系生物量分布在0~35 cm的基质层中,第2年植物根系在深度方向上有了更大的扩展.湿地中上层水体DO和ORP在沿程方向上是逐渐升高的,底层的变化很小,在水深方向上上层大于中底层.受芦苇根系主要分布在基质上层的影响,距地表20 cm的范围内基本属于中等还原环境,中底层水体为强还原环境,水平潜流湿地内部总体上是厌氧状态的.受植物光合作用及大气复氧作用的影响,湿地水体DO在1d之内先升高后降低.水体DO及ORP随着HLR的增大而降低.考察了植物根区ORP状况及根系分布对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结果表明,根系表面的OBP高达(260.6±54.3)mV,远高于水体的ORP(-220.3±21.5)mV.植物根系的释氧作用提高了根区的氧化能力.根区的好氧微环境不足以改变湿地内部的整体厌氧状态;但湿地上层大量根系分布仍然起到了改善湿地上层环境氧化状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采用Fenton法氧化-微电解-厌氧序批式反应(ASBR)-好氧序批式反应(SBR)的工艺流程,处理高浓度硝基苯类生产废水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进水硝基苯浓度1300mg/L,COD浓度12480mg/L,pH为2.8时,投加H2O2量为3.3g/L,Fe2+为560mg/L,反应时间为90min,沉淀后上清液进行微电解反应60min并调节pH=8.0,沉淀后再进入ASBR反应器和SBR反应器,硝基苯去除率可达99.4%,COD去除率达94.4%。  相似文献   
4.
采用取自市区河道的河水,对有无流动两种工况下厌/缺氧水体(DO≤0.50 mg/L)COD降解和氮转化规律进行了小试研究.结果表明,无流动工况下COD<60.0 mg/L时,即使DO≤0.50 mg/L,NH 4-N亦可依靠大气复氧发生缓慢氧化,并有TN损失,其可能途径是厌氧氨氧化;流动工况下,虽然DO≤0.50 mg/L,但COD和NH 4-N均能依靠大气复氧进行有氧降解,TN依然有损失.根据小试研究结果,认为在低DO条件下(≤0.50 mg/L)进行河道水质模拟时,需要考虑NH 4-N的氧化和TN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小型富营养水体光合有效辐射衰减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小型富营养水体上海崇明中心湖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春、夏、秋、冬4季典型晴朗日光合有效辐射(PAR)衰减规律.结果表明,中心湖PAR衰减系数(Kd)变动范围为2.46~13.74 m<'+1>,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Kd相对最小,Kd变动范围为2.46~4.10 m-1;秋季Kd相对最大,Kd变动范围为9.56~13.74 m-1.中心湖Kd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悬浮颗粒物(SS)和叶绿素a(Chl-a)浓度间满足以下关系:Kd=0.94+0.29cDOC+0.039cSS+32.5c,其中cDOC为DOC质量浓度,Mg/L;cSS为SS质量浓度,mg/L;cChl-a为Chl-a质量浓度,mg/L.影响PAR衰减的主要消光因子是DOC和SS,渔业养殖是造成中心湖DOC、SS浓度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为了评估生态净化措施对水体光学环境的影响,以上海金泽水库为例,在微纳米曝气复氧和水生植物净化两种生态净化措施前后布设采样点进行了光学衰减系数(水体光合辐照度(PAR)衰减系数)、真光层深度和透明度及相关水质指标的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生植物净化和曝气复氧净化措施有利于水体光学环境的改善,经微纳米曝气后,水体透明度增大20%~25%,真光层深度增大2.2%~14.8%,光学衰减系数降低0.4%~4.4%;经水生植物净化后,水体透明度增大20%~29.4%,真光层深度增大6%~20%,光学衰减系数降低17.3%~20.5%.逐步回归结果表明不同生态净化措施的光学环境改善机制不同,微纳米曝气主要通过叶绿素、溶解性有机物、温度、溶解氧影响水体光学环境,水生植物净化主要通过浊度影响水体光学环境.冬季,两种生态净化措施对总氮和溶解性有机物均没有改善效果.  相似文献   
7.
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潜流湿地中微生物生物量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付融冰  朱宜平  杨海真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8,29(10):2754-2759
构建了水平潜流芦苇人工湿地,在固定水力负荷条件下,对富营养化污水进行了近2年的修复处理.分别在第2年的1、5、8和10月份在湿地前、中、后部不同深度处取基质样品,采用氯仿熏蒸法测定了微生物生物量.结果表明,湿地基质微生物碳(MB-C)、微生物氮(MB-N)和微生物磷(MB-P)基本遵循前部大于中部大于后部和上层大于下层的规律.微生物量1、5月份大于8、10月份.考察了基质微生物量与同期湿地氮磷去除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湿地基质微生物量与TN去除率相关性不显著;MB-C与TP以及MB-N、MB-P与TP去除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98(P<0.05)和-0.99(P<0.01).在人工湿地中,微生物量本身参与到系统中氮素、磷素的循环转化,成为一个动态活性营养库,可以被植物利用,在每个生长年内随植物生长和温度变化而波动,在本试验条件下,第2年MB-C、MB-N和MB-P平均分别为85.0-160.6、16.3~34.9和3.12~5.77μg·g-1.湿地微生物量和氮磷净化能力的变化特征是温度、微生物、植物、基质以及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8.
水动力对浮游生物影响的围隔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利用3个围隔装置,于2007年8月~2008年7月间研究了0.002、0.10、0.15和0.30 m.s-1共4种表面流速对围隔内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0.15、0.30 m.s-1这2种表面流速下围隔内壁附着水绵生物量分别是对应静止条件下的2.3倍和31.3倍,0.10、0.15和0.30 m.s-1这3种表面流速下围隔内Chl-a浓度分别为对应静止围隔中的45%、54%和26%,浮游动物生物量分别为对应静止围隔中的38%、27%和6%.这些现象的作用机制可能在于水动力产生的剪切力促进水绵的营养生殖、紊动强制裹挟浮游植物破坏其光生境、水绵繁殖抑制浮游植物生长和水动力扰动降低浮游甲壳动物捕食成功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