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33篇 |
免费 | 28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篇 |
环保管理 | 12篇 |
综合类 | 130篇 |
基础理论 | 10篇 |
污染及防治 | 5篇 |
社会与环境 | 3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4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5篇 |
2016年 | 7篇 |
2015年 | 8篇 |
2014年 | 10篇 |
2013年 | 15篇 |
2012年 | 6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6篇 |
2009年 | 1篇 |
2008年 | 4篇 |
2006年 | 2篇 |
2005年 | 2篇 |
2004年 | 4篇 |
2003年 | 4篇 |
2001年 | 2篇 |
2000年 | 3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2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倪喜云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0,(2):91-93
针对高原湖泊洱海流域种植业面源污染的现状,开展主要种植作物牧草、烤烟、玉米、水稻地表径流水监测试验研究,为种植业面源污染的控源、减排、循环、利用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围绕洱海流域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问题,依托项目示范对农业生态补偿机制进行研究。以大理州政府为补偿主体,示范区内农户为补偿对象,结合资金补贴、技物补偿、智力扶持等补偿途径,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发酵床生态养猪、稻田养鱼、牛粪秸秆混种双孢菇等典型农业生态补偿模式研究,提出了1套农业生态补偿办法。针对补贴力度不足、补贴涵盖领域窄、缺少科学评估方法等问题,分别从政策立法、项目实施、理论研究、试点示范4个层面提出逐步构建洱海流域农业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水污染治理技术评价对了解技术现状与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洱海流域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特点,建立了全量化的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与技术水平3个方面共8项指标,基于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提出了技术效益评价的计算方法,并对洱海流域5项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技术〔湖湾周边直接入湖污水处理技术、厌氧塘+表流湿地技术、兼氧膜生物反应器(FMBR)处理生活与养殖混合废水技术、农村生活和养殖污水处理集成技术、厌氧池土壤净化槽集成技术〕进行评价。结果表明:5项技术综合效益(A)得分为6.11~8.19,其中厌氧池土壤净化槽集成技术、农村生活和养殖污水处理集成技术等级为优秀,其余3项技术等级为良好。基于技术评价结果进行技术应用决策时,应根据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分项评价结果因地制宜地选择适用技术。 相似文献
5.
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文荣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6,25(4):599-605
环洱海地区是云南省具有高原湖泊生态脆弱区、民族文化多元融合区和乡村经济发展活跃区等多重叠合特征的典型区域,是全球气候变化影响的敏感区和脆弱区。以环洱海地区1951~2014年6个基本站点的逐年平均气温、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日降水量≥0.1 mm日数资料为基础。采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趋势检验、Morlet小波分析和R/S分析等方法,研究了环洱海地区气候变化规律。结果发现:自1951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年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呈现出升高的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呈现降低的趋势,变化速率分别为0.07℃/10 a、0.03℃/10 a和–0.14℃/10 a,对于年降水量、最大日降水量和降水日数而言,三者均为减少趋势,速率分别为–12.85 mm/10 a、–1.09mm/10 a和–1.73 d/10 a;环洱海地区年均气温、极端最高和极端最低气温均没有发生突变,年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在2010年发生了一次减少突变,而最大日降水量则没有检测到突变的年份;环洱海地区年平均气温和年降水量在长时间尺度上的周期性变化最为显著,分别存在30 a和33 a左右的周期变化,并贯穿整个研究时段,而短时间尺度上的周期变化局域性特征突出;从未来演变趋势来看,年平均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将维持升温趋势,而极端最高气温则将持续降低趋势,年降水量继续减少的趋势未来将会逆转,但最大日降水量和降水日数两者将持续减少的概率更大。 相似文献
6.
7.
滇池、洱海、程海、阳宗海、抚仙湖、星云湖、泸沽湖、杞麓湖、异龙湖等九大高原湖泊的水环境质量和治理成效,是云南省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状况的重要标志,也是正在实施的七彩云南保护行动的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8.
利用PCR扩增和荧光原位杂交方法分析了云南洱海沉积物中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reducing bacteria,SRB)类群和数量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秋季沉积物中检测出四个SRB类群(脱硫肠菌属、脱硫叶菌属、脱硫球菌属-脱硫线菌属-脱硫八叠菌属和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而春季沉积物中只检测出三个类群(脱硫肠菌属、脱硫叶菌属和脱硫球菌属-脱硫线菌属-脱硫八叠菌属)。相比春季,秋季沉积物检测出来的SRB类群具有更大的分布范围,同时,检测出的SRB类群主要分布在沉积物上部;从数量上来看,秋季沉积物SRB数量高于春季沉积物。上述结果指示秋季沉积物环境条件更适于SRB群落。此外,相比洱海秋季,洱海春季沉积环境溶解氧含量较高,且温度较低,这可能导致脱硫弧菌属-脱硫微菌属在洱海春季沉积物中处于不可育状态,由于其活性低而无法检测。 相似文献
9.
10.
以土壤净化槽污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萃取-色谱质谱检测方法,分析了云南洱海流域农村污水中3种天然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E1(雌酮)、E2(雌二醇)和E3(雌三醇)〕和2种人工合成内分泌干扰物〔EE2(炔雌醇)和BPA(双酚A)〕的质量浓度与去除效果. 结果表明,洱海流域农村污水中天然雌激素的质量浓度远高于人工合成内分泌干扰物,E1与E2为污水中天然雌激素内分泌干扰物的主要成分,占87.1%~99.2%. 土壤净化槽对天然雌激素类内分泌干扰物、EE2和BPA的净化能力分别为1.42~168.21、0.64和3.48mg/(m2·a). E1、E2和E3在土壤中的平均残留率分别为4.3%、6.3%和3.8%,其中90%以上的雌激素物质在土壤净化槽系统中被降解或转化. 土壤净化槽对天然雌激素、EE2和BPA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0.3%、63.6%和77.8%,对常规污染物CODCr(69.8%)、TP(88.7%)、TN(57.2%)和NH3-N(88.7%)的去除效果也较好. 土壤净化槽可以有效去除村落污水中的内分泌干扰物、有机物以及氮磷污染物,对削减村镇面源污染、减少入湖污染负荷以及改善流域内的水环境质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