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3篇
综合类   7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2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60 毫秒
1.
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强度及配方肥用量核算数据,运用化肥施用环境风险评价模型定量分析了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特征及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1)2016年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普遍存在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且不同区域之间单质肥料施用过量程度差异显著,其中,小麦和玉米种植单质肥料存在施用过量的空间范围及过量程度整体上要高于水稻。(2)中国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环境风险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且处于相同风险等级的区域呈现出一定的空间邻近性。(3)中国三大粮食作物总化肥环境风险水平整体较低,但内蒙古、新疆和江苏的小麦种植以及内蒙古、甘肃和湖北等地的玉米种植化肥施用环境风险仍达到了中度或重度风险等级,应成为重点关注的区域。针对当前三大粮食作物化肥施用过量现象严重的问题,政府应当加快三大粮食作物配方肥的推广应用,出台政策措施鼓励企业按大配方生产配方肥,并引导企业在适宜地区进行销售,制定补贴政策以提高农民选用配方肥的积极性,开展科学指导和技术服务以提高农户科学施肥能力和认知水平。  相似文献   
2.
基因污染对粮食作物的威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举例说明了基因污染对粮食作物的威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危害,并呼吁国际社会对转基因作物及产品进行管理。  相似文献   
3.
国家驻山东科研单位培育出富油海洋微藻,最高含油比已达68%,并在此基础上,制取生物柴油,与初步实现产业化的玉米等粮食作物制取生物柴油的方法比较,海洋微藻的产量高,单位面积的产量是粮食的几十倍,生长周期短、繁殖快,不占用耕地。同时,微藻个体小、木素含量很低,易粉碎干燥,用微藻生产液体燃料,加工要求相对较低,生产成本较低。此外,微藻生长可消耗大量二氧化碳,从微藻到油的生产全过程,可以实现零排放,具有良好的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4.
许多研究都曾指出全球气候变化对食品供应将产生不良影响,但它们大都忽视了气温上升和空气污染对粮食生产带来的交互作用。这项研究详细分析了大米、小麦、玉米和大豆的情况,这四种全球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满足了全球人口超过一半的卡路里需求。研究结果显示,全球变暖和空气污染对这些粮食作物的影响将根据地区不同而变化,不同粮食作物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程度也不同。比如说小麦对臭氧就十分敏感,而玉米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  相似文献   
5.
我国主要蔬菜和粮油作物的砷含量与砷富集能力比较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根据国内外文献报道,对蔬菜和粮油作物中砷的累积特点和富集能力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表明.清洁区和污染区蔬菜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1.07 mg·kg-1和0.001-8.51 mg·kg-1(鲜重),均值分别为0.035 mg·kg-1和0.068 mg·kg-1不同种类蔬菜的砷含量由大到小,依次为:叶菜类>根茎类>茄果类>鲜豆类;清洁区和污染区粮油作物的砷含量变幅分别为0.001-2.20 mg·kg-1和0.007-6.83 mg·kg-1(干重),均值分别为0.081 mg·kg-1和0.294 mg·kg-1,其中水稻的砷含量显著高于小麦和玉米.从富集系数来看,叶莱类蔬菜的砷富集系数最高,芹菜、蕹菜、茼蒿、芥菜等蔬菜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弱.粮食作物玉米的抗砷污染能力较强.与蔬菜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相比,我国砷污染区的蔬菜中有32.2%的样本砷含量超标,其中叶菜类和根茎类的超标率分别为47.9%和12.8%.与粮食砷限量标准(GB4810-1994)比较,我国污染区粮油作物的样本砷超标率为34.8%,其中水稻的超标率高达42.9%.玉米和小麦的超标率均高于20%.  相似文献   
6.
冯兆忠  彭金龙 《环境科学》2021,42(6):3084-3090
当前我国地表臭氧(O3)污染日趋严重,对植物生产力构成了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粮食作物产量和木本植物生物量与O3暴露水平指标M7(7 h平均O3浓度,09:00~16:00)、SUM06(每小时O3浓度大于60 nmol·mol-1的累积值)、W126(每小时O3浓度在特定时段内用Sigmoidal函数加权求和值)、PODY[每小时气孔O3通量高于阈值Y nmol·(m2·s)-1的累积吸收通量]和最常用的AOT40(每小时O3浓度超过40 nmol·mol-1部分的累积值)之间的响应关系,并计算了相应的损伤阈值.基于AOT40的结果表明,导致水稻、冬小麦、玉米和大豆产量下降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5.93、2.69、8.67和4.17 μmol·mol-1·h,说明我国玉米对O3的耐受性可能要高于其它3种作物;对于木本植物,杨树5个品种的熏蒸实验和17种木本植物的整合分析的结果显示,导致其总生物量减少5%的O3风险阈值分别为12.20 μmol·mol-1·h和10.87 μmol·mol-1·h.此外,提出了未来相关研究应关注建立植物其它重要参数与O3污染的响应关系与提高O3区域风险评估精度,同时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将影响植物O3敏感性的重要因子(如土壤氮素和树龄等)耦合到区域评估模型中.  相似文献   
7.
煤矸石场附近3种粮食作物的重金属富集特征及污染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认识煤矸石堆积对周围农作物的重金属污染危害,探讨矸石场附近土壤-作物系统中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转运规律,以宿州桃园煤矿矸石场附近农田为例,通过布点采样和试验测定,探讨了重金属元素Cu、Pb、Cd和Cr在土壤和3种粮食作物(玉米、绿豆和大豆)中的质量比分布特征,对比分析了不同粮食作物的根部富集能力和籽实转运能力,并利用单因子及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对农作物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中Cd、Cr和Cu有明显积累,4种元素质量比均随与矸石场距离增加而逐渐下降;作物不同器官中重金属质量比从大到小为根、茎、籽实,但叶片中部分元素质量比明显偏高;作物根部对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能力以玉米最高,而向籽实中的转运能力以绿豆和黄豆最高,这主要是3种作物根系特征和秸秆高度的差异所致;3种作物的内梅罗污染指数从大到小为玉米、黄豆、绿豆,其中玉米为轻度污染,黄豆和绿豆处于警戒水平。  相似文献   
8.
王小梅 《青海环境》1997,7(4):178-181
文章从地理学、气候学、经济学角度,分析了青海农业区制约粮油生产的主导因子,士旱的形成原因和周期,对防旱和抗旱减灾防灾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中国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时空差异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运用1981-2001年作物产量、农业投入等统计数据,对沿海10个省市自治区农田生态系统部分碳源/汇进行了估算,得到以下主要结论:(1)总碳吸收从1981年以来呈波动增加趋势,总碳排放则呈明显增长趋势.二者相比,碳排放明显低于碳吸收,但由主要途径农业投入导致的间接碳排放的增长速度(94%)超过了作物生育期碳吸收的增长速度(44%).(2)各省市自治区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区域差异显著,单位面积碳吸收、碳排放变化的差异也十分明显.其中,各省市自治区总碳排放和单位面积碳排放基本上逐年增加,表明沿海发达地区农业投入较高;而碳吸收变动幅度较大,发达地区(如浙江、福建和上海等)碳吸收呈下降趋势,反映沿海地区农作物种植面积下降致使农作物生育期总碳吸收量降低.(3)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主要粮食作物碳吸收占全国比例有所下降,说明沿海地区农业种植面积减少和农业投入增加削弱了农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少粮食生产波动给粮食安全带来的不良影响,采用剩余法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主要粮食作物的波动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的粮食总产和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在今后一段时间内都将保持增长趋势,粮食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产的增加,主要粮食作物波动属古典型波动,波动剧烈。河南省粮食总产的波动指数和三大粮食作物产量波动指数的相关性基本相当,说明河南省粮食总产的波动受三大粮食作物的影响基本相等,提出了河南省粮食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