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3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207篇
安全科学   95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230篇
综合类   463篇
基础理论   173篇
污染及防治   90篇
评价与监测   95篇
社会与环境   40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87篇
  2012年   74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25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实现密相塔半干法脱硫工艺的精确加湿进一步提高系统脱硫效率,利用推导出的传热传质计算方法,得到烟气温度降低和加水量的关系.结合3组密相塔半干法工程实际数据,发现理论计算值和实测值误差区间仅为2.9% ~5.4%.通过选取河北某钢厂210 m2烧结烟气密相塔半干法脱硫项目实际在线检测数据,发现循环脱硫灰含湿量为3%的系统脱硫效率整体高于含湿量为5%和4%的样品,最大值达93.56%.通过粒度分析、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差热-热重对2种不同含湿量的循环脱硫灰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含湿量为3%的循环脱硫灰较含湿量为5%的样品粒径小、比表面积大,无团聚现象,物相分析还证实相对于含湿量为5%样品,其Ca(OH)2和结晶水含量少,几乎都是CaSO4和CaS03干态物质,因此脱硫反应进行彻底,脱硫效率较高.  相似文献   
2.
Quantitative methods have been applied to the study of floristic structure and diversity in Samarskaya Luka. The results show that Samarskaya Luka is a floristically heterogeneous area in which six elementary floras can be distinguished. This area has been assessed as a floristically autonomous formation, and its floristic representativeness was estimated.  相似文献   
3.
Abstract:  We examined factors that may independently or synergistically contribute to amphibian population declines. We used epidemiologic case–control methodology to sample and analyze a large database developed and maintained by the Arizona Game and Fish Department that describes historical and currently known ranid frog localities in Arizona, U.S.A. Sites with historical documentation of target ranid species ( n = 324) were evaluated to identify locations where frogs had disappeare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case sites) and locations where frog populations persisted (control sites). Between 1986 and 2003, 117 (36%) of the 324 sites became case sites, of which 105 were used in the analyses. An equal number of control sites were sampled to control for the effects of time. Risk factors, or predictor variables, were defined from environmental data summarized during site surveys and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data layers. We evaluated risk factors with univariate and multifactorial logistic-regression analyses to derive odds ratios (OR). Odds for local population disappearance were significantly related to 4 factors in the multifactorial model. Disappearance of frog population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 (OR = 2.7 for every 500 m, p < 0.01). Sites where disappearances occurred were 4.3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other nearby sites that also experienced disappearances (OR = 4.3, p < 0.01), whereas the odds of disappearance were 6.7 times less (OR = 0.15, p < 0.01) when there was a source population nearby. Sites with disappearances were 2.6 times more likely to have introduced crayfish than were control sites (OR = 2.6, p = 0.04). The 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frog disappearances increases understanding of declines occurring in natural populations and aids in conservation efforts to reestablish and protect native ranids by identifying and prioritizing implicated threats.  相似文献   
4.
企业安全文化评估与企业安全行为的质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通过总结国内外各种不同的安全文化概念,归纳分析了国内外较为流行的近10种安全文化建立模式。在研讨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深入访谈、焦点小组与参与观察,归纳构造了一套共11个维度,总题项为152题的安全文化评估量表。通过对选定企业的实证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安全文化各评核因素及整体安全文化进行预测,并以百分数呈现其整体的安全文化现状水平。通过基于扎根理论的各种质化研究方法,对案例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和企业安全行为进行研究,得到了7点关于企业安全行为的研究发现,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5.
焦化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焦油、污泥和结晶杂盐等固相物质,既有资源属性,又有污染特性,但目前缺乏基于能源、经济及环境影响方面的评估.本研究阐述了3类固相物质的形成机制,建立了质量当量计算及处置方法评价模型.以宝武集团韶关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焦化厂(二期)焦化废水处理工程的A/O/H/O(厌氧/好氧/水解/好氧)流化床工艺作为考察对象,利用工程运行参数和水质统计数据进行固相物质的产量推算,结果发现,焦油、物化污泥、生物污泥(含水率为80%)和工业杂盐的产率分别为0.186、5.80、4.24和1.97 kg·m-3.通过处置方法评价模型明确了焦油焚烧、污泥热解、结晶杂盐分盐提纯后工业应用是最佳处置方案,在60 m3·h-1废水处理规模的固相物质处置过程中,每年约产生1177 MWh的能源,获得135.0万元的经济效益,排放627.0 t CO2,表明能源回收、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协同存在.  相似文献   
6.
基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AIS)数据表征船舶排放是目前船舶排放空间表征的主流方法,但AIS船舶轨迹点缺失会造成船舶排放量低估和船舶空间分布表征错误,进而影响船舶排放控制区的划分.为改进船舶排放空间表征,本研究以2013年广东省AIS船舶数据为例,采用基于时间和经纬度的三次样条方法对AIS船舶轨迹进行修复,结合动力法计算船舶排放,分析对比AIS轨迹修复前后船舶排放表征的差异,并利用空气质量模型和卫星观测评估AIS轨迹修复对船舶排放表征和广东沿海空气质量模拟的改进效果.结果表明: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点总数由4685773个增至5746664个,船舶NOx排放量增加了0.6%.对于轨迹点与排放缺失集中的粤东海域,轨迹修复后船舶轨迹点数增加了88%,NOx排放量在广东省船舶排放量的占比提升至22%,特别是在粤东重点修复海域NOx排放量增加了2.7倍.原始轨迹在广东省海域较为稀疏,在粤东海域有明显轨迹缺失;轨迹修复后广东省海域船舶轨迹更为密集,粤东海域船舶轨迹得以补充,船舶排放空间分布更连贯.对比模拟结果与卫星观测结果,轨迹修复后粤东重点修复海域船舶模拟浓度与观测浓度的偏差由51%减至6%,总体上船舶排放模拟结果更接近卫星观测结果.  相似文献   
7.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大规模使用含氯消毒剂,其残留可能对水环境及人体健康造成影响.我国饮用水水源地质量标准并未设置余氯项目及其浓度限值,且缺乏统一的余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标准.为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的水质余氯监测与评价提供参考,对国内外饮用水标准余氯限值、实验室标准分析方法、现场快速分析方法等进行汇总分析,结果表明:①不同国家和地区以及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标准中分别设置了出厂水中余氯限值(范围为0.1~2.0 mg/L)、管网末梢水中余氯限值(范围为0.1~1.8 mg/L)及饮用水中余氯最大允许浓度(范围为4~5 mg/L).②比色法、容量法因其具有反应迅速且稳定、准确度及精密度较高等优点而成为国内外实验室主要标准或推荐分析方法,高效液相色谱法检出限最低,灵敏度最高,可用于余氯痕量分析.③余氯现场快速分析方法多以比色法为主,在线监测方法多为电化学方法,但缺乏统一的标准方法.研究显示,国外饮用水标准中余氯最大允许浓度为5 mg/L,WHO推荐高风险环境下的管网末梢余氯浓度最低为0.5 mg/L,建议尽快开展水质余氯现场监测方法标准化研究.   相似文献   
8.
为了分析厌氧消化泡沫的产生机理和控制方法有助于解决有机垃圾厌氧消化起泡问题,本文调研了近年来报道的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现象,并从底物特性、反应器构造及运行条件和消化过程相关特性3方面分析了不同底物、工艺和环境条件下厌氧消化反应器的起泡机理;讨论了丝状菌指数、表面张力、粘度、有机负荷、起泡趋势和泡沫稳定性等参数作为起泡风险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介绍和比较了4类消泡方法(物理法、机械法、生物法和化学法)的消泡原理及优缺点.目前,除污泥厌氧消化系统外,其他有机垃圾厌氧消化系统起泡的主要因素尚不明确,而这也限制了泡沫控制方法的开发.后期探索关键起泡微生物或研究生物表面活性物质与起泡的相关性,将有助于从新的角度揭示起泡机理,并开发出针对性更强的泡沫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9.
用灰色聚类法对荔湾湖水质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   总被引:37,自引:2,他引:37  
灰色聚类法把湖泊系统当作一个灰色系统来研究,将灰色聚类理论应用于湖泊富营养化程度的评价中,以广州市荔湾湖为例,建立不同的聚类指标所拥有的隶属函数,确定聚类权重值,求得最大聚类系数及聚类结果,得出用灰色聚类法进行湖泊水质富营养化评价,既能体现水质等级界线的模糊性,又能充分利用信息,避免了模糊数学法的不合理之处。因而,灰色聚类法是一种简便、客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用10ml氯仿萃取离子缔合物一次,洗涤一次,不稀释。它与国标方法的线性回归无显著性差异,此方案测定样品的准确度En为0·34,小于1,结果令人满意,测量不确定度是除国标方法外最低的方案。因此它具有低污染、操作简单的特点,并可用于常规检测饮用水中的L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