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58篇
  免费   251篇
  国内免费   415篇
安全科学   230篇
废物处理   52篇
环保管理   263篇
综合类   1017篇
基础理论   124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34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64篇
灾害及防治   9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86篇
  2019年   70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93篇
  2014年   94篇
  2013年   13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83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87篇
  2006年   89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1年   2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针对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价原则及评价重点进行了探讨性的研究。提出了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应以早期介入和避让措施优先为基本原则;对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重点进行了识别,并提出风电场选址的环境可行性分析是风电场环评的重中之重;风电项目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风机噪声、光影影响也是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的重点,并创造性的提出风机噪声光影联合防护区的概念,以期对风电场环境影响评价提供理论及技术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甘肃省的风力资源及风力发电的发展现状,重点阐述了白银地区、玉门地区、酒泉瓜州、金昌地区、敦煌地区和武威地区等几个具有代表性地区的风能资源优势及风电建设情况,指出了甘肃省风力发电在技术和政策等方面目前还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提出了促进甘肃省风力发电事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湖北省2008年初低温雨雪冰冻过程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8年初,湖北省出现了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10亿元以上,有必要对灾害期间的气候特征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和总结。对湖北省76个气象站2008年1月12日~2月3日气温、降水(雪)、日照以及低温持续日数等要素进行时空间差异分析及历史与同期比较,并选取10个代表站历史上所有低温雨雪天气过程,对其过程持续低温日数、最长连续雨雪日数、过程极端低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此次过程的平均气温异常偏低,该省大部为-1~-2℃,比常年同期偏低4~6℃,为各站历史同期最低,其中主要是最高气温异常偏低所致,但极端低温并不低;(2)降雪过程频繁,雨雪量异常偏多;(3)低温冰冻持续时间长,该省大部在16~22 d,位于历史第一;(4)日照异常偏少。持续而稳定的大气环流异常形势是湖北省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农业生产地域分工与农产品专业化生产是使农业从自然经济阶段向以市场为导向的商品农产品生产转变的一个标志。本文在分析该区农业布局现状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农业总体布局的设想与不同类型地域农业开发的主攻方向与对策,并对市场经济体制下粮食、棉花、猪、禽、水产品等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地域选择、建设规模与技术措施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不同低碳氮比废水中好氧颗粒污泥的长期运行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袁强军  张宏星  陈芳媛 《环境科学》2020,41(10):4661-4668
为了研究好氧颗粒污泥系统处理低碳氮比废水的长期运行稳定性,采用低碳氮比(C/N)条件下逐步增加碳氮负荷的进水方法,分别在反应器A和B中接种好氧颗粒污泥,考察其长期运行过程中的理化性质、处理性能及应对冲击负荷的稳定性.其中A反应器的碳氮比一直维持在2,而B则由4逐步降至2.结果表明,在4℃存储30d的好氧颗粒污泥,经过25d的培养,其活性基本恢复,A、B反应器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4+-N)的去除效率均达到90%以上.在其后的稳定阶段,B反应器COD和NH4+-N去除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了完全硝化;而A反应器COD去除率仅80%左右,虽然NH4+-N去除率最终也达到90%以上,但仅实现短程硝化.在冲击负荷阶段,A和B反应器COD去除率仍维持在80%以上,但是NH4+-N去除受到很大冲击.A反应器NH4+-N去除效率恶化,B反应器仅实现了部分硝化.整个运行过程,好氧颗粒污泥的物理性质受到的影响不大,A和B反应器的污泥容积指数(SVI30)分别维持在60 mL ·g-1和75 mL ·g-1左右,混合液悬浮固体(MLSS)在5g ·L-1和3.7g ·L-1左右.颗粒污泥微生物群落分析表明,B反应器相对于A反应器丰富度和多样性更高.同时B反应器具有更高丰度的Zoogloea属,在颗粒中能产生更多的胞外蛋白促使颗粒结构更稳定,保证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以上结果表明,与C/N为2的好氧颗粒污泥系统相比,C/N为4的系统脱碳硝化效果好,抗冲击负荷能力强,更有利于颗粒污泥的长期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6.
以固定化微藻颗粒为原料,通过搭建流化床反应器强化微藻对氨氮(NH4+-N)的去除,设计了藻种、污水上升流速、光周期和光照强度四组单一变量实验,系统地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微藻去除NH4+-N的能力.结果表明,当以固定化斜生栅藻为原料、污水上升流速为6.8m/h、光周期为8:16h和光照强度为4800Lux时,NH4+-N去除效果最优(96.7%).在最优操作条件下,探究了COD为200mg/L时微藻去除NH4+-N的潜力,结果表明,当NH4+-N初始浓度不高于50mg/L时,NH4+-N去除率高于95%.本实验建立了一套半连续微藻流化床实验方法,该方法显著减弱了微藻在生物同化过程中对有机碳源的依赖性,为低COD条件下微藻生物脱氮工艺的设计提供了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采用浸渍法制备金属改性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分析比较了不同单金属(Cu或Co)及不同比例双金属(Cu:Co=1:1、3:1、5:1,质量比)改性催化剂对NO的催化还原性能,评价了不同催化剂的N2选择性,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XRD)、NH3-程序升温脱附(NH3-TPD)等表征手段对催化剂的物化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单金属Cu改性催化剂具有较宽的温度区间,在250~450℃范围内NO的转化率始终保持在100%;双金属改性使NO转化率保持为100%的最低温度下降了25~50℃,显著拓宽了低温段窗口,其中,Cu3Co1/SAPO-34催化剂的低温催化还原性能最好,200℃即可实现100%的NO转化率,175℃下的转化率也高达80%以上.Cu-Co双金属改性SAPO-34分子筛催化剂具有优异的低温催化还原NO性能,具有在机动车尾气、工业废气的低温脱硝治理领域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
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河中下游是我国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分析该区域的防风固沙功能时空变化,明确其主要的影响因子贡献,对于指导荒漠化防治、维护流域生态安全十分重要.该研究基于修正风蚀方程(revised wind erosion equation,RWEQ)、一元线性回归斜率分析、灰色关联分析和GIS技术,分析了2000—2017年黑河中下游防风固沙功能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①2000—2017年,黑河中下游年均防风固沙量为3.2×109 t,年均防风固沙功能约为2.44×104 t/km2;防风固沙量总体呈增强趋势,年均增加6.67×107 t,年均变化率为1.85%.②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呈现中游较强,向下游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防风固沙功能较高区约占研究区面积的31.54%,一般区占20.77%,较低区(北部荒漠区)占47.69%;甘肃省张掖市和嘉峪关市防风固沙功能呈增加趋势,回归方程系数(slope)为0~26.29%,占总面积的12.51%;额济纳旗东北部和甘肃省高台县中部防风固沙功能呈下降趋势,回归方程系数为-17.17%~0,占总面积的23.30%.③防风固沙功能主要影响因子中,风力因子最主要,贡献率为30.04%,其次为积雪覆盖、土壤湿度、植被覆盖,贡献率分别为24.57%、24.26%和21.13%.研究显示,防风固沙工程应综合考虑气候变化、植被覆盖、土壤特性及人类活动的复合影响,实行具有空间差异化的方案.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低密度碳/酚醛复合材料在不同地面加热实验测试响应的差异性,指导材料在实际应用环境下的高温响应分析。方法对低密度碳/酚醛复合材料开展了热流为400 kW/m~2的单侧石英灯辐射加热实验,利用热电偶测温系统测量试件在加热过程中不同位置的温度时间历程,并对试件的烧蚀形貌和微观结构进行观测。同时与热流为464k W/m~2的氧乙炔加热陶瓷板辐射加热实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且采用有限元方法对材料的传热传质多场耦合计算进行分析。结果对于石英灯辐射加热,在测量点升温到接近200℃时,温度响应拐点都依次出现。由于加热的辐射热源不同,在不同的辐射波段下,多孔材料吸收和发射的热量不同,短时间内氧乙炔加热陶瓷板辐射加热使材料内部升温速率比石英灯辐射加热实验的要快,但长时间加热时现象刚好相反。结论进行传热传质多场耦合计算材料高温响应时,合理确定材料宏观性能随温度的变化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解决天然气增压站低频噪声严重的问题,识别低频噪声源,并对低频噪声加以控制。方法结合压缩机组的实际工作情况及结构,首先利用频谱及1/3倍频程分析增压站机组的振动和噪声特性,初步确定压缩站机组低频噪声与机组振动的关系,进一步利用相干函数分析法分析振动与低频噪声的相干关系,判定低频噪声并不是由振动主要引起的。结果机组的主要噪声源为冷却器和压缩缸的进排气管,低频噪声污染主要是由于机组周期性吸排气时,管道和机组壁投射出的空气动力性噪声所造成的,而机组振源的剧烈振动不是产生低频噪声污染的主要原因。进排气管可产生高达80 d B(A)的全频带噪声,其中包含声压级可高达100 dB的次声,尤其以频率11 Hz和17 Hz为主,并且传播距离远,通透力强,对人员和环境危害大。结论首先依据进排气管为主要噪声源,其次结合压缩站实际情况,从压缩器机组整体的降噪设计及厂房治理的降噪设计两部分考虑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从而为机组的降噪提供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