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综合类   3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多溴联苯醚(PBDEs)是广泛存在于环境中的一种新型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四溴联苯醚同分异构体中的BDE-47是多溴联苯醚中最重要的单体之一.试验采用人工土壤培养法,通过亚急性试验,研究了在不同暴露时间阶段下,不同BDE-47剂量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抗氧化酶(过氧化氢酶CAT)、代谢酶(谷胱甘肽转移酶GST)以及二者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暴露14 d和28 d时,CAT活性被诱导上升并且差异显著;GST活性变化差异不显著;CAT基因表达水平在第14 d时呈现抑制效应,在后续的第28 d和第42 d基因表达水平上调;GST基因表达水平整体呈现诱导效应,并且差异显著,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低毒处理组(10、50 mg·kg-1)的基因表达水平逐渐下调至低于对照组的水平,高毒处理组(100、200 mg·kg-1)的基因表达量仍高于对照组水平;在BDE-47的暴露试验中,CAT与GST活性及其基因表达水平两项指标对低毒处理组较高毒处理组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2.
四溴双酚A对赤子爱胜蚓的生长和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人工土壤法,通过14 d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了不同剂量TBBPA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长、基因表达的影响。在14 d急性毒性试验中,随着暴露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蚯蚓生长受到了显著抑制,未出现死亡现象。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基因表达量在低浓度(50 mg·kg-1)时受到诱导上调;谷胱甘肽转移酶(GST)的基因表达量在400 mg·kg-1染毒组受到明显诱导,是对照组的8.73倍;热休克蛋白(Hsp70)的基因表达量在50、100和200 mg·kg-1染毒组被诱导上调。基因表达量的变化显示,在50、100、200 mg·kg-1浓度条件下,蚯蚓可以利用自身的抗氧化能力维持体内的动态平衡稳定,使得机体免受损伤。但是在超过400 mg·kg-1浓度后,TBBPA的毒性效应超过了机体的应对能力,使机体遭受损伤,外在特征主要表现为蚯蚓身体蜷缩、变细变硬。从生物标志物角度,基因表达量的变化对TBBPA毒性效应的指示作用较生长抑制率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3.
随着电子产品消费量的日益增多,电子废弃物(WEEE)的数量也不断增加,WEEE管理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以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全文数据库相关文献作为样本,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7—2017年国内外WEEE管理文献进行了可视化分析,旨在理清中国与国际WEEE管理的发展脉络、研究热点和前沿趋势。结果表明:(1)国际关于WEEE管理的热度不断增加,研究重点由发达国家逐渐转向发展中国家和地区;(2)WEEE管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和研究角度日益丰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绿色设计、生命周期评价、逆向物流和工业生态学都成为研究的热点;(3)未来中国WEEE管理研究应注重WEEE管理的立法建设和理论技术创新以及大数据与信息系统在WEEE管理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以环渤海地区为研究对象,对该地区1980、2000、2005、20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ESV变化和流向损益进行了分析测算。结果表明:(1)1980—2013年,城镇化进程促使环渤海地区的土地利用结构发生明显变化,农田、森林、草地、湿地、荒漠的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增加,水域面积先增后降。(2)土地利用变化使环渤海地区ESV先略微增长后下降,2013年ESV为6 005亿元,相比1980年水平(6 504亿元)降低7.7%,其中建设用地转入造成ESV损失最大,1980—2013年建设用地转入造成损失585亿元,占ESV损失总量的45.9%;(3)调节服务是环渤海区域生态系统的主导性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其对ESV的贡献从1980年起一直超过65%。(4)环渤海地区ESV排名前3位的城市为丹东、天津和大连,除营口、东营、日照和潍坊外,其余城市的ESV一直处于下降趋势。(5)未来应通过避免"摊大饼式"发展和建立城镇化建设中生态补偿机制等方式推动环渤海地区城镇化建设和生态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非致死浓度下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土壤生物的毒性作用研究在国内外鲜见报道.因此,本文采用人工土壤培养法,通过亚急性试验,研究了PFOS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生长抑制、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过氧化氢酶(CAT)及DNA损伤的影响.结果表明,PFOS暴露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非致死浓度PFOS显著抑制蚯蚓生长(p=0.000),生长抑制率随着暴露浓度、暴露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增大,42 d时250 mg·kg-1处理组的生长抑制率最大(55.86%).PFOS暴露急性期和亚急性期,非致死浓度PFOS对GST和CAT活性没有显著性影响(GST:p=0.067;CAT:p=0.123),采用GST和CAT酶活性评价非致死浓度PFOS对蚯蚓的生态毒性时,需要参考其他指标进行综合分析.PFOS暴露急性期,非致死浓度PFOS可致体腔细胞DNA损伤;PFOS暴露亚急性期,体腔细胞DNA损伤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6.
《巴黎协定》开启了全球气候治理的新进程,进一步明确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和目标要求。对中国来说,如何尽快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的脱钩,不仅是实现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战略目标的核心任务,更是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本文基于中国经济、社会、能源和重要的终端能源消费行业历史发展趋势的分析,通过"自下而上"的模型方法考察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等行业和领域的深度碳减排潜力,并基于详细的技术分析提出了中国中长期的深度脱碳路径。研究表明,在深度脱碳路径下,中国将顺利完成国家自主贡献提出的2030年左右碳排放达峰和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60%—65%的目标;此后非化石能源发展进一步加速,到205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占比达到44%左右,工业、建筑、交通等终端耗能行业的低碳转型进一步加速,2050年碳排放回落至2005年前水平,碳强度较2005年下降90%以上。为实现深度脱碳,本文从强化碳排放总量约束和相关制度规范建设、完善产业低碳发展激励政策、加强相关市场机制作用、倡导低碳生活和消费等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决策者参考。  相似文献   
7.
采用人工土壤培养法,通过14 d急性暴露试验,研究了全氟辛烷磺酸(PFOS)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的死亡率、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DNA损伤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PFOS对蚯蚓14 d-LC50为478.0 mg·kg-1,显示为低毒;急性暴露期间,PFOS显著抑制蚯蚓生长,生长抑制率随着PFOS浓度增加而增大,且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r=0.951,P<0.01);PFOS对蚯蚓GST和CAT活性均没有显著性影响,没有观察到剂量效应关系;PFOS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不同浓度的PFOS对蚯蚓体腔细胞尾长、尾部DNA含量和尾矩的影响具有一定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与对照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上述结果表明,PFOS对蚯蚓的存活影响显示为低毒,但是对生长有一定影响,可致蚯蚓体腔细胞DNA损伤。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低碳发展,作为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方向,近年来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但鲜有文章对这个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归纳、提炼和概括。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两个维度上总结城镇化低碳发展的研究成果,提出城镇化低碳发展的科学内涵,即侧重于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通过以低碳发展理念指导城镇发展规划、构建低碳产业体系、优化能源系统、引导低碳生活消费等方式,从而推动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又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总结相关研究发现,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成果多侧重于理论层面,但研究深度不够;对城镇化低碳发展的实践探索的分析总结相对偏少。提出3个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的重点研究方向:一是加强理论研究推动城镇化低碳发展;二是加强相关政策的实施效果评价的研究;三是扩展模型工具在城镇化低碳发展相关研究中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