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微生物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用一种用发酵法制备的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试验所得生物絮凝剂具有较好的耐温性和较好的絮凝能力。对试验用乳浊液絮凝除油效率达95%以上,优于商品破乳剂E-3453的絮凝性能。将生物絮凝剂用于含油废水的处理,出水含油量小于5mg/L。 相似文献
3.
4.
5.
利用从市政污水中筛选的3株菌株制备成BOD3接种冻干粉剂,用于BOD5接种.实验确定了冻干粉接种菌剂最佳制备条件.以葡萄糖和谷氨酸配制的标准溶液(GGA)和实际废水为实验对象,完成了制得菌剂与传统接种液(土壤浸出液)及国外商业菌种Polyseed的性能对照.用接种菌剂接种测定GGA的测定结果均在180~230 mg/L,满足标准要求,接种菌剂、土壤浸出液和Polyseed的标准偏差分别为3.60、8.34、2.87 mg/L,测定实际废水的标准偏差分别为8.5、33.2、6.0 mg/L. 相似文献
6.
7.
基于空气质量模型模拟结果,利用0~1整数规划算法,建立了排放量与污染物环境浓度的多情景快速反应决策模型,实现了大气污染管控目标下大气污染物排放源调整方案的快速决策。以大气环境考核重点关注区域河北省沧州市高速合围区为例,采用AERMOD模拟分析了各排放源一次PM10对国控点贡献排名情况,利用0~1整数规划模型求解了在贡献浓度调整下各排放源组的最优控制方案。结果表明:沧州市高速合围区内颗粒物排放源对国控点的污染浓度贡献中,道路源排放占比最高,其次为非道路移动源;此外,在实现合围区内排放总量调整最小且对国控点(市环保局、沧县城建局、电视转播站站点)贡献浓度均降低至少1.5 μg/m3的目标下,对"新华区省道""运河区土壤扬尘"源组的管控方案达到最优,源组总排放量为791.30 t/a,下降幅度为15.66 t/a,对各国控点年均贡献浓度为7.80,10.09,7.87 μg/m3,分别下降了1.75,2.00,1.52 μg/m3。该方法可实现在既定的大气污染源调整方案下的快速效果评估,并提供最优减排方案。 相似文献
8.
由于喹诺酮类(QNs)药物在人类医学中的重要性,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最重要的抗菌药物".鉴于此,为阐明土壤中喹诺酮类抗生素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风险,分别于2020年9月(秋季)和2021年6月(夏季)采集了18份表层土壤样品,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分析测定了土壤样品中的QNs抗生素含量,明晰了QNs时空分布特征及其环境影响因子;并采用风险商值法(RQ)进行了QNs生态风险和抗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①由2020年9月(秋季)至2021年6月(夏季),QNs含量平均值呈现下降趋势[秋季和夏季ω(QNs)平均值分别为94.88 μg ·kg-1和44.46 μg ·kg-1];中部(S9~S15)土壤中QNs含量最高而其他区域较低;②土壤中粉粒平均占比并无显著变化,而黏粒和砂粒平均占比分别呈升高和下降趋势;总磷(TP)、氨氮(NH4+-N)和硝氮(NO3--N)含量平均值呈下降趋势;③相关分析结果表明,QNs含量与土壤粒径、亚硝氮(NO2--N)和硝氮(NO3--N)等3种理化因子显著相关(P<0.05);④ QNs的联合生态风险为高风险水平(RQsum>1),而联合抗性风险为中风险水平(0.1sum≤1),且均呈下降趋势.石家庄市土壤中QNs的生态风险和抗性风险应引起关注,需加强石家庄市土壤中抗生素的风险管控.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究水源水库微生物群落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环境驱动因子,采用高通量绝对定量测序技术,结合数据分析了相对定量和绝对定量对岗南水库微生物群落演变和驱动因子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绝对定量的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差异(p<0.05),基于相对定量的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没有差异;绝对定量的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高于相对定量,其中,电导率(21.1%)和高锰酸盐指数(29.1%)是影响微生物群落α-多样性的关键环境因素.指示物种OTU(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和关键物种OTU的季节差异显著(p<0.001).此外,韦恩图(Venn)分析显示,基于绝对定量的共有物种OTU数量高于基于相对定量的共有物种OUT数量. LEfSe(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分析结果显示,基于绝对定量的指示物种数量高于基于相对定量的指示物种数量.OTU-OTU关联网络显示,基于绝对丰度的正向相关的边所占比例较高(91.9%),表明物种间呈现较强的共生关系;网络中OTU主要与温度、硝氮、pH、溶解性总磷和电导率等环境... 相似文献
10.
微塑料作为一种新型污染物,易吸附并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等,广泛存在于大气、土壤和水体环境中,对人体的危害正受到广泛关注.微塑料与其吸附污染物引发的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是目前微塑料环境毒理学评价中亟待解决的科学问题.本研究以聚苯乙烯微塑料和镉为研究对象,考察其对新型细胞死亡方式-铁死亡的诱导作用,发现微塑料和镉暴露诱导肝细胞线粒体形态异常和线粒体嵴减少、GSH水平下降、脂质过氧化损伤以及关键铁死亡调节蛋白GPX4表达量降低,证实微塑料和镉暴露可诱导肝细胞发生铁死亡;同时不同铁死亡抑制剂及毒性检测指标的测定还表明,Cd2+主要通过抑制膜脂修复膜GPX4活性,引起脂质过氧化,导致铁死亡发生;聚苯乙烯微塑料主要通过刺激活性氧产生促进铁死亡;二者复合体可同时通过活性氧和抑制酶活等方式促进铁死亡发生,但其发生程度弱于Cd2+,可能是由于复合体中Cd2+呈吸附态降低其部分毒性所致.本文预期将为深入评价微塑料与镉的复合毒性效应提供数据支撑,同时为微塑料与其它共存的有毒组分的复合毒性效应及机制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