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长江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是唯一淡水生活的鼠海豚类,近年来种群数量严重下降,2013年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列为“极度濒危”,2021年升级为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2年种群有所恢复。长江江豚是长江生态系统健康的指示物种,我国科学家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监测至今,监测方法不断更新完善,对长江江豚现状的了解也越来越充分。该文回顾了截线抽样法、水下被动声学及自动实时监测系统、无人机、环境DNA等监测方法的应用及取得的成效,分析监测方法存在的不足,预测技术发展趋势,提出改进建议,为长江江豚的监测及保护提供基本参考。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酸式消解-银氨络合-ICP-MS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银的方法,引入氨水使其与银离子生产稳定的银氨络合物的同时,将干扰元素锆以氢氧化物沉淀下来,干扰去除上限为10~5mg/kg,从而实现了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标准模式下银的测定。并考察了其准确度及精密度。该实验方法的检出限为0. 003 mg/kg,土壤和沉积物标准物质的测定结果均符合准确度要求,且相对标准偏差为3. 7%~4. 6%,符合质控要求。 相似文献
3.
4.
2022年气象条件较为异常,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造成江苏省臭氧浓度达到历史最高值.利用2022年臭氧监测数据和气象要素数据,总结了江苏省臭氧污染特征,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江苏省臭氧污染过程呈现出现早、过程多、持续时间长的特点,特别是4-5和7-8月污染程度明显超过去年同期.从小时变化数据来看,2022年的谷值均高于前三年,峰值接近2019年.整体幅宽较前三年超出1-2h,臭氧高值区域持续时间拉长.臭氧浓度与气象要素关系密切,在4-5月气温越高湿度越低臭氧超标越集中,呈明显\"倒三角\"分布,7-8月呈明显线性关系;在风速风向上,江苏省臭氧污染高值主要集中在偏南风向上,风速介于2~6m/s.以南通市为例,在8月7-15日连续出现9d臭氧污染,期间均为晴热少雨天气.同时受\"海陆风影响\",导致臭氧浓度持续上升,又在傍晚出现\"双峰\"和\"拖尾\"现象,尤其乙苯与间/对-二甲苯的比值(E/X)在9日至15日持续出现大于1的情况,说明存在远距离输送,助推南通的臭氧污染过程.通过2022年臭氧污染特征分析,研究与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对臭氧污染防治,预报预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6.
根据南通市2016和2017年冬季大气多参数站自动监测PM2.5数据和在线离子色谱分析仪Marga监测的PM2.5中水溶性离子数据,分析了南通市冬季PM2.5中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结果表明,南通市2016和2017年冬季,ρ(PM2.5)分别为58和54μg/m 3,均高出其年均值(14μg/m^3);ρ(水溶性离子)总占ρ(PM2.5)百分比分别为74.5%和74.3%;二次离子ρ(NO3^-、SO4^2-和NH4^+)占ρ(PM2.5)百分比分别为66.8%和66.6%;各水溶性离子占比大小依次为:NO3^-、SO4^2-、NH4^+、Cl^-、K^+、Na^+、Ca^2+、Mg^2+。对ρ(NO3^-)/ρ(SO 4^2-)分析表明,移动源已经成为南通市冬季的主要污染源,且呈逐年增强趋势。对氯氧化率和硫氧化率的分析表明,南通市冬季存在较明显的二次污染,SO2的转化程度大于NO2。除Na^+和Mg^2+外,其他离子与PM2.5均呈显著相关性,NO3^-、SO4^2-与NH4^+之间的相关系数最高,Cl^-与除Na^+外的所有阳离子均呈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于2020—2021年对某市20个监测井80份地下水样本进行了调查。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以地下水中阳离子浓度为研究对象进行溯源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中阳离子浓度会受到不同程度、不同类别的人类活动影响,其阳离子的来源呈现多样化的特点,其中铅、铜、铝、锰为农业面源来源,铵、钠、总硬度是工业来源,另外,砷、铁及锌等为自然来源,而在自然来源中出现的砷、铁阳离子的富集现象,很明显是受到了城镇化及工业化的影响。锌与氢离子可能是地下水中pH值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或者是地表水的侧向补给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我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现状、存在问题与需求,提出了基于5G与人工智能(AI)的\"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架构.该架构借助边缘计算、5G高速网络、AI视频检测识别和污染物浓度预测等关键技术,使平台具备智能感知、实时监控和智能预测的能力,为实现重要生态环境信息的全天候、智能化远程自动监测和预警提供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9.
10.
建立了气相色谱-冷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鲳鱼中甲基汞质量比的方法,并通过比较南通海域常见鲳鱼的鱼肉、鱼皮、鱼鳃和鱼内脏的甲基汞质量比水平,初步推断其在鲳鱼体内的富集规律。结果表明:在0~1 000 pg范围内甲基汞标准曲线为y=567. 354 3 x-545. 733 8,r≥0. 999 9,检出限为0. 03 ng/kg。甲基汞在鲳鱼各部位的质量比为2. 11~20μg/kg,RSD <5. 0%,加标回收率为74. 6%~81. 0%,且分布规律为鱼肉>鱼皮>鱼鳃>鱼内脏。该方法前处理简单、精密度和准确度较好,适用于鲳鱼中甲基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