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基于遥感与GIS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土地是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载体;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作为生产生活资料的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强度;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则反映了土地利用方式的发展变化趋势。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在数量,方式,强度,结构和趋势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全面,客观地反映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有利于正确认识当前土地利用中合理和不合理的利用方式,为制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提供依据。遥感技术提供巨大而丰富的信息源,GIS技术具有强大的数据处理,空间分析等功能,二者的结合有着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具有周期短,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在土地利用变化监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制定详细的技术手段,对重庆市15年间的土地利用及其动态变化在时间序列和空间序列上加以分析,阐明这种变化的外在表象,即耕地,林地的减少和城镇用地的增加;同时分析这种变化的内在驱动力主要为自然环境(坡度,高程,土壤等)和人文要素(经济条件与人口压力等)。为国土资源的有效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
将四川省茂县作为典型研究区,以其ETM影像及国家1〖DK1〗∶2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经图像识别与实地验证获得乡村聚落的空间信息,并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岷江上游乡村聚落的空间聚集特征作了定量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586%的乡村聚落在局部空间上相对集中,其余的则弥散分布;大部分聚落(约782%)分布在海拔1 500~2 700 m的中高山处,海拔1 200~2 200 m干旱河谷区聚集的聚落约552%,80%以上聚落的坡度大于15°;大多数聚落的水源和交通状况良好,水系和道路缓冲区较小半径内的聚落多沿道路聚集,而较远的则多沿水系聚集。分析还发现,少数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不宜于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也不利于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对此应进一步深入研究后探寻适当的对策对其进行重建或迁建。  相似文献   
3.
山区LAI遥感产品对比分析及影响因子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叶面积指数(LAI)遥感产品对比分析不仅能够提供产品质量的定量化描述信息,还对产品反演算法优化和认知陆面过程模型的不确定性具有重要意义。为研究不同LAI产品在地形复杂、景观破碎的中国西南地区的表现差异,选择2001-2016年间MODIS(C5、C6)和Geoland2(GEOV1、GEOV2)LAI产品,从时空完整性和连续性方面,对比分析不同LAI产品在山区的变化情况,并比较同源不同版本LAI产品在山区的改进效果。选择地形(如高程、地形起伏度)、植被类型、气候因子,使用地理探测器评估LAI遥感产品受不同下垫面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高海拔和高地形起伏度区域LAI产品质量较差;(2) MODIS LAI产品连续性整体性差于Geoland2,MODIS LAI均值在局部地区高于Geoland2,同源产品LAI差值低于非同源产品;(3) MODIS C6主算法反演比例低于C5,时间连续性优于C5,GEOV2反演成功率和连续性优于GEOV1;(4)各因子对山区LAI变化的贡献量q:地形起伏度最小,MODIS产品受植被类型影响最大,Geoland2产品受高程和气象数据影响较大。通过LAI产品对比分析,能够准确认知山区各因素对LAI产品精度的影响程度,可为山区生产高质量的LAI产品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崩滑灾害在中国广大山区易发且危害严重,针对高位远程崩滑隐患难发现、易忽视的问题,结合其常见发育机理与滑塌后岩土体运动特征,发展了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的判识与评估方法,并应用国产高分系列(GF)卫星影像,在茂县"6·24"特大崩滑灾害应急中进行实证。以遥感回溯的方式,查明灾前隐患上部裂缝发育特征及前缘地表形变迹象,并综合推断隐患岩体中部"锁固段"性状与应力方向;解译得到灾害滑塌、流动、刮铲、堆积和冲击的运动分段,发现1处新成的崩滑隐患,经体积估算与灾损评估,得出此次灾害总方量约1.41×107m3,受灾建筑面积约2.1×104m2,损毁耕地近30 hm2。遥感回溯与应急调查结果表明,高分辨率影像判识与评估方法可以有效解析高位崩滑隐患及灾害运动特征,可为大范围内同类隐患排查和灾害调查提供方法参考与范例,并促进GF等高分辨率光学卫星的地质灾害应用。  相似文献   
5.
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的演变并分析其主要驱动力,基于1990、2000、2010年的遥感解译数据,在类型和景观水平上计算分析了近20年来康定市的景观格局指数变化、景观类型转移和质心偏移,探讨了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驱动力。结果表明:1)康定市景观格局中林地景观和草地景观所占面积最大,为主要优势基质景观类型,对维持区域生态系统稳定起决定性作用,其次依次为其他景观、水域景观、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2)20年来康定市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增加,景观形状整体上趋于简单化,景观连接性和多样性增加,但景观均匀度下降;3)1990—2010年人文景观和林地景观面积增加,而农田景观面积降低,其他类型面积变化较小,农田景观和人文景观受人类干扰较大,破碎化程度增加,斑块形状趋于简单;4)1990—2000年景观类型面积基本未发生转移,2000—2010年农田景观和草地景观向林地景观转移,草地景观和林地景观向人文景观转移;5)近20年来人文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58°,向北偏移了0.026°,农田景观类型向西偏移了0.033°,向南偏移了0.014°,而林地、草地、水域和其他景观类型的质心几乎未发生偏移。近20年来康定市景观格局变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经济、政策和人口增长等人为因素是康定市景观格局演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