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安全科学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黑水虻能够有效取食厨余垃圾等有机固体废弃物,其自身转化为昆虫蛋白和脂肪等生物质,将厨余垃圾转化为虫沙有机肥,处理过程是一种有机固体废弃物的资源化新方法.为评估黑水虻处理厨余垃圾的效率与安全性,本课题研究黑水虻在厨余垃圾处理过程中,对大肠杆菌O157:H7(EC)、鼠伤寒沙门氏菌(ST)及金黄色葡萄球(SA)的灭活能力,评价黑水虻体内的抑菌因子,分析3种病原菌对黑水虻生长增重及厨余转化效率的影响.经过18 d的黑水虻处理,研究发现:①第0和第6 d两次以6.4~7.1 log10 CFU·g-1的浓度向厨余垃圾中分别接种EC、ST和SA以后,EC经4~6 d处理被全部灭活、ST经3~4 d处理被全部灭活,SA经6 d处理,浓度下降到1.9~2.6 log10 CFU·g-1,但不能被全部灭活,病原菌的灭活效率呈现EC=ST>SA的趋势(p < 0.001),且黑水虻体内无EC、ST或SA残留;②厨余垃圾降解过程中,初期和中期pH值主要呈现酸性(4.0~5.3),对抑制EC、ST和SA起到了促进作用,后期pH值呈中性至弱碱性;③黑水虻对于EC和ST能够产生自身免疫抑制因子,且抑制活性ST>EC,但对SA无明显的免疫抑制能力,SA的灭活主要依赖于黑水虻肠道菌群的竞争性抑制作用;④黑水虻的体长、体重、预蛹率、产率,以及厨余垃圾的生物转化率和减量化率未受病原菌存在的影响,18 d后EC组、ST组和SA组的预蛹率均达到在80%以上,厨余减量化率分别达到74.0%、79.1%和78.5%,生物转化率分别达到13.0%、13.2%、19.4%.综上,黑水虻能够在彻底灭活EC、ST,99%灭活SA的同时,高效降解厨余垃圾(减量化率>74%),并转化为虫体有机质(虫产率>10%),是一种高效卫生的厨余垃圾资源化方法.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加强以金葡菌为代表的抗逆性病原菌的灭活机制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应用模糊统计中的集值统计方法对山区公路进行交通安全评价研究,以克服应用等级比重法和专家评分法对模糊和非定量化指标评价中评价精度不高的问题。首先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权重分配,采用集值统计法确定评价值,最终得出道路安全评价结果,确定影响交通安全的主要因素。通过算例说明了模糊统计法能有效解决山区公路安全性评价问题。  相似文献   
3.
以南方某工业园区为例,研究了水污染预警溯源技术在园区企业污水排放精准监管中的应用。该技术提出污染源“水质指纹”概念,即每种污染源都有其唯一对应的水质指纹,以此进行污染排放源的识别。利用该技术监管企业排污,能准确监测到水质异常并发出预警,快速定位到嫌疑排污企业,从而可从源头解决污染问题,有效提升水环境监管工作效率。利用水质指纹识别技术,不仅可以识别企业超标排放和暗管偷排,而且可以进行污染路径溯源。案例研究表明,这项技术在水污染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紫贻贝为原料,从其消化腺中提取淀粉酶,确定其最佳提取条件,并探讨其部分酶学性质。采用缓冲液提取法,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提取温度、提取溶剂的pH和提取时间三个因素对紫贻贝消化腺中淀粉酶活性的影响。用平行对照试验来研究该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以及各种离子对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该酶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温度20℃、pH值3.0-4.0、提取时间45min;最适反应温度为35℃,EDTA、Mg2+、Zn2+对该酶有抑制作用,而Ca2+、Mn2+对该酶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2020年11月,在我国北方X河流上某跨界断面发生的水质异常事件中,采用水质荧光指纹污染溯源技术开展水体污染溯源工作。使用在线式水污染预警溯源仪监测到水质异常,得到初步溯源结果。依据溯源信息及跨界断面上游产业分布情况,初步锁定重点排查对象。将人工排查和在线溯源相结合,发现水质异常的主要原因和排放源。该污染溯源过程用时仅21 h,且人工排查与在线溯源的结果吻合。结果表明,“在线溯源—人工排查”是一种快速、精准的新型污染监管模式,在解决跨界断面水体污染溯源难、责任划分不清的问题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