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5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5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2006年6月20号上午10时,在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中,一辆蓝灰相间崭新的零排放公共汽车——由戴姆勒·克莱斯勒股份公司提供的梅赛德斯——奔驰氢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缓缓地驶出北京永丰公交车站,正式开始在燃料电池公共汽车示范线上试运行。零排放公交车是怎样的公共汽车?为何来  相似文献   
2.
日本的环境教育宗旨与其他国家并无不同。目前一系列环境问题如:地球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沙漠化,热带雨林减少,野生多物种类减少,酸雨问题,废弃物处理问题等迫使人们认识到解决国内外环境问题是实现可持续社会发展目标的当务之急。日本对于环境教育的推进工作主要体现在:加深对环境理解,培养重视环境之心,为了保护和创造更优良环境,培养每个人主动行动的实践性态度和素质,能力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自然保护区五十周年纪念大会上,来自云南、广东等地的8个先进集体代表和先进个人讲述了他们在自然保护区工作上的管理经验和个人事迹。本刊选摘了他们的先进事迹进行报道。  相似文献   
4.
去年入冬以来,我国北方小麦主产区出现严重干旱。气象专家综合分析认为,北方冬麦区早睛为30年一遇,小麦主产区旱隋为50年一遇。国家防汛抗旱总指挥部宣布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这是《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级别最高的应急响应机制,也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启动Ⅰ级抗旱应急响应。严峻的形势提醒我们,河湖缺水,短期内会直接影响到河流水质安全,长期而言将影响到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相似文献   
5.
两会代表谈环境教育全国政协委员、贵州省社会主义学院院长陈汉彬:加强全民环境教育是一项重要任务整体而言,公众的生态知识仍然比较贫乏,环境保护意识薄弱,环境道德观念比较落后,对于生态建设相关的法规、政策、技术标准体系了解少,由于知识到行动的转化率低,缺乏监督生态建设进程及保护生态建设成果的积极性和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6.
曹靖凯 《环境教育》2007,(11):31-32
节能减排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任务,是贯彻和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重要内涵,是推进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2007年以来,在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担任组长的国务院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节能减排工作的重大政策和措施。今年前三季度,全国两项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首次双双下降。可喜成果来之不易,还需要更加严格的措施来保障和巩固。因此,"中国节能减排论坛——2007"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7.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动车保有量也在快速增加,到2007年5月底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超过了300万辆,居全国第一位.  相似文献   
8.
减排未达标压力很大环保局长鞠躬谢宽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月5日,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出席了山西代表团的分组讨论。在会上,有代表指出《政府工作报告》中去年环保未达标的问题,周生贤表示,作为环保总局局长压力很大,并鞠躬感谢代表们的关注与宽容。  相似文献   
9.
2006年,环保总局局长周生贤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记者招待会上指出,要根据国家关于促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积极推动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为主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为主的历史性转变.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手段.环境保护要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居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发挥更大的调节和控制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把被动、事后、补救、消极的环保变为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建立和完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机制,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优化经济增长,促进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对于环境保护而言,我们始终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党和国家历来十分重视环境问题,将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开始了中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与改革开放同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努力,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它包括、环境保护法、针对特定的污染防治领域而制定的单项法律如水污染防治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