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聚乙烯醇(简称PVA)在纺织、印染、化纤、医药等工业上常被用作水溶性高聚物原料、浆料、助剂及保护胶体等,一般分子量可达数十万,化学性能稳定,在环境治理工程上,长时期来被作为难以生物降解的污染物质,BOD_5/COD_(Cr)的比值在0.001以下。美国及日本对此都曾广泛地进行了处理工艺研究,并发表了专利。然而,要在长时间(20天以上)及低负荷的严格条件下才可能降解。所以,这样的工艺效果,很少有实用价值。我们对PVA在污水中的活动状况,与微生  相似文献   
2.
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是我国政府制定的基本国策之一。十多年来,在颁布法规,制订规划,开展污染源调查,提出治理方案,加强监督管理的同时,进行了相应的环境保护基础建设和科学研究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和实际经验。当前,我国正处在继续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满怀豪情迎接第八个五年计划,向前迈进的时候。我国的环境保护工作也正处于深入一步总结经验,出新水平,上新台阶的阶段。最近,读了美国化学学会主办的《环境科学和技术》上一篇题为“对中国环境应该援助吗?”的文章。讽刺我国对于环境工作推卸责任,读后不禁心潮起伏,感慨万分。该文的观点,对中国环境保护事业  相似文献   
3.
上海印染废水处理技术评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重点评述上海地区印染废水处理现状。对目前上海各印染厂采用的活性污泥法、生物接触氧化法、化学凝聚法及化学氧化法等处理技术给予了讨论,并简述了印染业针对印染废水特点合理选择治理方案,进一步走综合利用途径的概况。本文也对印染废水特点作了概述,介绍了由于采用大量化学浆料、表面活性剂所引起的BOD 值低而 COD 值高的污染特性以及可溶性染料的广泛应用对废水色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黄浦江水体黑臭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一、引言黄浦江及苏州河水体的黑臭问题久已为人们所关心,特别是最近的二十年来,问题越来越突出。一般认为是“有机污染”引起水体发黑,但这只是问题的一方面,实际情况比这复杂得多。若不把原因搞清楚,要控制和治理水体的黑臭就难以彻底。  相似文献   
5.
上海地区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如何;生产上去了,经济发展了,污染能否得到控制;到本世纪末,上海能否有一个洁净的环境;这些,都是全市人民严重关切的问题。为了探讨未来十七年的上海地区环境面貌,市环境科学学会在第三届年会期间,邀请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科研人员,就2000年本市的环境质量,进行了学术座谈。与会者依据实际情况和各项具体材料,对本市环境领域的各个方面,或作分析,或进行预测,或发表观点,或提供建议,各抒己见,广为交流。本刊本期辟出一定篇幅,刊载了发言要点(包括部分书面发言),以期进一步的交流、探讨,并供读者参考。以后仍将陆续发表有关材料。  相似文献   
6.
方柏容先生是本刊创始人之一,曾是本刊第一任主编,原中国纺织大学教授。现旅居美国马里兰州,仍为我刊特邀顾问。 方老先生热情关心本刊的发展,常来信,并撰写稿件。读了他的信稿,令人非常感奋,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关心和真挚的爱国主义精神。 现将方先生的海外信稿全文刊登,请广大环保工作者和支持、关心本刊的诸君共阅;本刊人员要以方老先生为楷模,致力于环境保护事业,把杂志办得更好。  相似文献   
7.
8.
编委会诸公及编辑部同仁: 您们好!许久没有写信。因事忙,请谅。我收到了《上海环境科学》,非常高兴。望平寄,可以节省邮费。从美国本地出版的华报上,点滴地读到关于国内与环境污染有关的情况报道。常使我坐卧不安,立即会缅怀到远在祖国的环境科技专  相似文献   
9.
一、高层建筑的兴起最近几年来,在中国地面上出现了一座座的十层以上的高层建筑,人们似已司空见惯,不以为奇。对它们的反应大概有两种:一是住在高楼里的人们,只要确保有电梯可以使用运转正常,最好是日夜服务,二是房屋基地要坚固,没有倾斜或倒坍危险,给排水及导线管网完善,生活方便(现在则需要考虑地震)。从上海来讲,过去只有南京路、浙江路以及外滩有高层建筑,长期来,使用安全。这主要是因为那些大楼的高层有限,而且窗户可以开启通风。电梯如有失灵,步行到顶层尚可适应。至于环境污染问题,是近二、三十年来的新问题,当时还不存在,这些大楼对此并不敏感。可是,现在全国各地的高楼,像雨后春笋那样地盖起来。供居住用的六、七层高楼,异常普通,二十、三十层的高楼,也争先恐后地出现了。特别是用作商业性的所谓  相似文献   
10.
多年来,环境科学家已经提出了由于受氯氟碳化物(CFC)的冲击破坏,出现大气臭氧层空洞,影响地球生物的危险警告。1990年,科学家经过实测,证明大气臭氧层穹窿的存在,这是根据精密的连续测量海洋面上不同地带紫外线辐射量差别计算出来的结论。由于臭氧层稀薄或穹窿,让紫外线B(280~500μm)射入地表,大量杀伤海洋面上的浮游植物(也必然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