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河北农居环境颗粒态汞污染特征及健康评估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亚娟  龚巍巍  栾胜基 《环境科学》2012,33(9):2960-2966
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渐加重,大气颗粒态汞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逐渐凸现出来,而已有研究对我国农居环境中的汞污染状况关注较少. 以颗粒态汞为研究对象,于2009年7、8月及2010年10~12月,对河北省6个村庄中的34个典型农居环境进行PM10和PM2.5膜采样,采用冷原子荧光法测定颗粒态汞质量浓度. 结果表明,同一季节时,厨房PM10中汞质量浓度约是庭院PM10中汞质量浓度的2倍; 在同一空间内,PM10中汞质量浓度大小依次是冬季(3.004 ng·m-3)>秋季(1.550 ng·m-3)>夏季(1.127 ng·m-3); 同一季节时,PM2.5中汞质量浓度大小依次是厨房(0.795 ng·m-3±0.337 ng·m-3)>客厅(0.398 ng·m-3±0.159 ng·m-3)>庭院(0.321 ng·m-3±0.143 ng·m-3); PM2.5中的汞质量浓度占PM10中汞质量浓度的百分比为(52.4±13.5)%. 对农居环境PM2.5中汞的健康风险度水平进行评价,不同人群中儿童的暴露水平最高,其年均超额危险度<10-8. 可知农居环境PM2.5中汞对农户的健康风险在可以忽略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小柴旦湖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柴达木盆地分布着的大量浅水盐湖,是重建过去全球变化的重要载体。盐湖沉积物粒度的测定及其解释对湖水动力学、地貌学和沉积学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粒度作为湖泊沉积物中最直接的物理指标,在不同的湖泊中存在着多解性,因此,系统地研究不同湖泊表层沉积物的粒度空间分布特征十分必要。本文以柴达木盆地的小柴旦湖为研究对象,对湖泊中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粒度分析,并结合2个风成砂样品和1个湖泊钻孔样品(XCD3),系统研究其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探讨可能影响粒度分布的外力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条采样路线上,样品粒度随水位深度增加逐渐变细,其平均粒径的变化范围自50.2μm至5.3μm,说明小柴旦湖这类小型浅水盐湖的沉积特征符合湖泊中湖滨至湖心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这一规律;(2)凡是湖泊水深超过200 cm的样品,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具有较高的一致性,表明在小柴旦湖中较细颗粒主要赋存于深水区,指示深水区沉积环境相对稳定;(3)湖滨浅水区沉积物颗粒特征复杂,粒度频率分布曲线呈多峰态,可能受洪积扇、植被和风浪的影响。选取柴旦气象站1956—2013年气象数据中极大风速计算风浪对水体的影响,最大影响深度为0.4 m,说明湖滨深度小于0.4 m的区域受风浪影响。结合湖泊表层沉积物及周围风成砂粒度特征,对小柴旦3(XCD3)钻孔沉积物粒度特征进行分析,发现:钻孔中68—70 cm和77—80 cm层位粒度特征指示水位快速下降,湖泊干涸并沉积风成砂;其余层位均表现为相对稳定的湖相地层,湖泊水位与现代相近。  相似文献   
3.
随着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现代化农业带来了传统农业不可比拟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了颇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主要表现为化肥和农药的过度使用、农用地膜的过量应用、秸秆的肆意焚烧、畜禽粪便的随意堆放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损害。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是其他行业稳定发展的基石。农业环境是指包括农业用地、农业用水、大气、生物等在内的影响农业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  相似文献   
4.
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态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维普数据库的检索结果,定量分析国内发表的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相关研究论文的主题、作者、机构及时间等信息,结合定性研究内容,分析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的研究态势和现有的数据表明:图们江流域生态环境研究较薄弱,发展较缓慢,研究热点是水质水环境和流域生态等,相关研究的资金、人力、与机构投入不足。  相似文献   
5.
党璞  赵亚娟  谢会东  王康康  赵儒霞 《环境科学》2023,44(10):5587-5598
采用水热法成功合成了CuNiFe LDHs/BiO2-x复合光催化剂,并在可见光照射下用于活化过硫酸盐(PMS)降解环丙沙星(CIP).由于光催化和PMS活化的协同作用,CIP的去除率高达88.3%.利用XRD、FT-IR、SEM、XPS和UV-Vis DRS等方法对制备的光催化剂进行了表征.确定了CuNiFe LDHs的最佳负载量,并考察了PMS用量、初始pH值和无机阴离子(Cl-、CO32-和NO3-)对降解的影响.电子顺磁共振和自由基捕获实验表明·OH和h+是CIP降解的主要活性物种,并提出了该体系可能的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JXG2人类遗址的自然条件、人类活动和不同粒级的炭屑浓度变化分析,研究了全新世炭屑颗粒大小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全新世早期(10.4~9 ka BP),细粒(10~50μm)和中粒(125~50μm)炭屑浓度逐渐增加;而在全新世大暖期各个粒径的炭屑含量在整个全新世总体较低;5 kaBP之后,降水减少,气温波动大,随着气温的波动,中粒炭屑浓度与之很好地对应。因此中粒(125~50μm)炭屑浓度的变化能较好地与各个时段的自然条件相对应。(2)全新世早期,人类活动逐渐增加,细粒(10~50μm)和中粒(125~50μm)炭屑浓度逐渐增加;人类活动最为频繁的7~6 ka BP,中粒和粗粒(125μm)的炭屑浓度增高;4.5 ka BP前后新石器文化活跃期,中粒炭屑浓度较为明显地反映了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7.
西风环流与亚洲季风交互控制下的青海湖流域,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该区广泛分布的黄土记录了古环境古气候信息,但其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沉积模式和沉积连续性尚不明晰。本文以青海湖西南的黑马河黄土剖面(HMHW)为研究对象,通过高密度光释光(optically stimulated luminescence,OSL)测年,结合粒度、磁化率和色度指标探讨其环境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黑马河黄土的沉积模式以快速堆积为主,集中于较冷的末次冰消期(13—12 ka)和晚全新世(~2 ka);(2)早中全新世(11—4 ka)存在~7 ka的沉积间断;(3)黑马河黄土剖面(HMHW)的土壤粒度组分,以体积占68.68%的粉砂为主,砂次之,黏粒最少;整个剖面的平均粒径和亮度低值对应古土壤层,高值对应黄土层;磁化率的最大值在115 cm处为74.30×10 ?8 m 3·kg ?1,110 cm处的OSL年代为(1.52±0.16) ka,指示晚全新世(~2 ka)有古土壤发育。  相似文献   
8.
负载无机铵盐改性活性炭纤维对甲醛去除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不同热处理温度(60℃、160℃)和热处理时间(2h、12h)条件下,通过负载不同质量分数的氯化铵、氟化铵、草酸铵、硫酸铵、过硫酸铵等无机铵盐溶液对活性炭纤维(ACF)进行改性实验,并利用扫描电镜(SEM)分析表征改性后的ACF,研究其对甲醛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无机铵盐对ACF的改性效果良好,甲醛去除率均大于50%.其中,经草酸铵改性后的ACF对甲醛的去除率最高,可达67.7%.SEM观察发现,无机铵盐大多堆积在ACF表面,不能进入其孔径内部,减小了ACF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但对其吸附面积影响不大.因此,利用无机铵盐改性ACF来提高甲醛去除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主体海拔在4000 m以上,4000 m以上的人类活动与环境演变之间的关系研究很薄弱。本文通过对下大武遗址各粒级炭屑浓度的分析,试探讨其与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关系。研究发现:(1)全新世大暖期时,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生存。在对应的历史文化层中各粒级炭屑浓度出现高值区,说明此时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频繁,地方火和区域火频繁出现。(2)全新世中期,季风减弱,气候向冷干转变,植被退化,炭屑浓度普遍处于稳定的低值区,反映当时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的强度与范围缩小。(3)全新世晚期以来,3700—1800 cal.a BP炭屑浓度出现明显高值区,指示高原区域火的发生;1800 cal.a BP以来各粒级炭屑浓度波动频繁,粗粒炭屑浓度的波幅最大,指示下大武地区人类活动增强。  相似文献   
10.
农村环境教育在农村环境保护中起着先导作用,是事关农村可持续发展大局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应转变思想观念,充分认识到农村环境教育对于农村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