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南方涝渍地区退田还渔的一个实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区的一个经围湖造田形成的典型农业微域为研究对象,在对其土壤和作物生长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退田还渔的必要性与具体方案。结果表明,对小型湖泊通过围湖造田所形成的农业微域,在人工排水和土地平整不充分的情况下,其地貌和土壤还残留有原有湖泊的影响,处于原湖泊低处的土壤表现出明显的沼泽化和严重潜育化的特征。在该地区种植水稻产量比正常地区减产达16%~26.8%。利用数量化理论Ⅰ确定了该地区适宜退田还渔的具体位置和面积。按照这一方案实施的结果,该地区从1997~2001年的5年中精养鱼塘面积增加9倍,养鱼的效益比种植水稻高5~10倍,还减轻了该地区夏季和冬季的排水压力。  相似文献   
2.
涝渍地种植制度与高效农业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了系统工程,生态农业,农业气象,作物栽培,技术经济等管理,通过对江汉平原涝渍地农田生态系统生产性能解析,现有种植制度与新拓高效农业模式分析评价,高效优化机理的探讨,从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有利于农业结构调优,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出发,筛选归纳了四类适宜的高效种植(养)模式,即“稳粮兴油”增值型;“稳棉机动”增值型;“粮经,粮饲兼顾”饲养型;“种地与养地”结合型。上述高效农业模式具有产品优化功能,结构优化功能,缓和大范围洪涝和自我调控补偿功能,它们既自成体系,各显特色,又互成体系,构成粮,经,饲,肥“四元”种植结构。必须实行有序高效模式自身水旱轮作,高效模式与传统耕作制度之间轮作换荐,使之动态优化,保持可持续发展。4种模式在我国南方涝渍地域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各地可因地制宜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3.
四湖地区涝渍地农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分析了四湖地区土地利用现状,其宜农耕地最多,作物种类繁多,耕作制度也多样,水域面积大,可养殖面积占水域的一半以上,其养殖潜力很大;宜林、宜放牧土地少;后备土地资源较少。土地利用的主要障碍因子是水文与排水。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土地利用的产出效率低;种植业结构欠合理;掠夺式经营,土壤肥力减退,污染加重;滥占耕地现象日趋严重;过渡围湖造田导致生态恶化。同时,从气候等方面分析了四湖地区涝渍特征,又着重对现有六种主要种植制度作了简要的适宜性评价。据此,按照系统工程整体性、关联性、有序性的原则,对未来该地区农业总体发展走向、土地利用规划给予了展望。四湖地区农业总体发展走向应是:稳定发展种植业,突破性地发展水产养殖业与畜牧业、积极发展林果业,有重点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在土地利用规划上,应根据低丘岗地、沿江高亢平地、湖烷洼地、河湖水域等不同地形地貌分异,进行合理布局。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4.
江汉平原湿地农业技术体系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十多年来江汉平原农业地理和涝渍地开发研究实践为基础,综合国内外湿地研究新成果,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南方湿地农业技术体系的构想。针对本地区涝渍灾害严重和生态脆弱化突出的实际,重点探讨了湿地农业关键技术和建立湿地农业开发模式的问题,湿地农业的关键技术主要有涝渍地农业小区综合整治开发规划与实施;涝渍地排水改良技术;涝渍地土壤肥力特征及改良技术;适生生物资源的发现、引进与鉴定;主要作物抗涝渍的机理及抗渍高产栽培;涝渍地作物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涝渍地生态环境异化评价与生态恢复技术。基于江汉平原实际,今后湿地农业必须在国土整治与水资源合理分配、调控技术、选择与培育湿地特色产业和恢复优美环境与确保食物安全等方面进行重点攻关研究。  相似文献   
5.
结合涝渍地的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推广体系,把试验示范,农业结构调整与农业产业化有机结合起来,以引进优质新品种,研究综合配套技术和推广高效农业模式为主要内容,探索了一条试验研究与示范推广的新方法,新措施和新机制;筛选出最适合的新品种,新技术和高效农业模式在涝渍地上示范推广,提高了涝渍地的效益,五年来,共引进新品种105个。引进旱育抛秧技术在晚稻上应用,解决了晚稻旱育抛秧中的三大技术难题,增产达到23.63%,在国内属于领先。示范新技术5项,推广高效农业模式4种。累计示范推广面积15.1万hm^2,新增利润2.2亿元。并建成了涝渍地的五大产业开发带,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通过中日合作项目“湖北省江汉平原四湖涝渍地综合开发计划”两个涝渍地综合开发示范区的有关实践,对该区涝渍地开发规划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研究表明,江汉平原涝渍地大体上可分成以河流冲积物为主和以湖积与冲积共同作用形成的两类地区,两者在地貌、土壤结构、耕作方式和经济发展阶段上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区别对待;“单元水系”可作为涝渍地区域综合开发最基层的区域单元。水土资源存在的巨大潜力和障碍应作为规划的出发点,其开发模式可借鉴日本“农田综合整备”的理论与实践;田间土地整治及其附属物设施建设的技术标准应以我国近20年来关于涝渍地排水的工程标准为主,适当参照世界先进国家标准。数量化理论I可作为规划前对涝渍地微域土地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合适方法;鉴于涝渍地开发的阶段性,对现阶段涝渍地开发效果的评价指标的选择,应在农田的物理结构改变效果、农业深度开发与结构调整效果和综合经济效益效果等3方面取得平衡。以第一方面的评价为重点,给出了一个相应的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