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6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地热资源是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新能源。山东省商河县地热资源非常丰富,通过对商河县基础条件、地热资源状况和开发利用现状的分析,提出了适宜商河县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构想,以期对商河县地热产业健康发展提供借鉴和帮助,使其实现良性循环、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2.
山东滨海旅游资源开发及其问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海上山东"发展战略的实施,促进了山东省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结合山东省滨海旅游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了该省滨海旅游资源的特点、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发展潜力,针对性地提出了综合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发展山东省海滨旅游区的战略设想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水资源支撑能力即在当前技术水平条件下,某一区域水资源对区域发展总体目标的支撑限度.该文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指导,对长清区水资源的支撑能力进行了分析.拟定出在水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三个区域发展方案,即:(1)水资源投资控制;(2)工业增长速度控制;(3)污水回用率控制.仿真结果分析表明,以方案(3)的适用性较好,在水资源投资不断增加,投资比例趋于合理的情况下,水资源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将由2002年的0.98提高天2010年的1.0.  相似文献   
4.
山东半岛城市群相对资源承载力与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例,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研究思路和计算方法,计算分析了其2000-2004年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和综合承载力及其演化过程。研究表明:①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土地资源对综合承载力的贡献大于经济资源,是山东半岛城市群人口的主要承载资源;②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综合承载力超过实际人口数量,处于相对富余状态;③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地区差异较明湿,淄博、日照处于超载状态,其它处于富余状态;④相对土地资源承载力与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的小协调发展是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城市是一个开放系统,城市的发展离不开与其它城市和区域的相互联系,研究城市的吸引力有利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的空间组织,有利于明确城市实体的空间发展方向。作者理论与实证相结合,从不同的层面分别考察了山东半岛8个城市的经济吸引力,并据此就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提升提出了若干战略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人力资本空间结构的分形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试圈将分形理论及方法引入到区域人力资本空间结构的研究之中,首先利用马尔柯夫转移矩阵对山东省人力资本等级结构进行了预测,在这一基础上,计算出了1992年、1997年和2002年山东省人力资本空间结构的分维数。并对2007年的分维数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这一分维数不断下降。最后总结了山东省人力资本空间结构的特点。  相似文献   
7.
采用熵值法、综合水平指数和耦合协调度的方法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显示,在2007—2010年山东半岛城市群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度呈上升趋势,2010—2014年呈小幅度的下降趋势,2014—2016年又再次呈现上升趋势。综合水平指数和协调发展程度基本呈正相关。2007—2014年协调发展度呈一种严重失调状态,2015年呈中度失调状态,2016年呈轻度失调状态,表明山东半岛城市群越来越重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水土保持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主要以山东省为例进行了分析。在预期收益的计算中,利用离散时间的Markov决策过程进行了相关系数、关联度的分析,可以看出水土保持投资与各类收益之间的相关性,进而可以分析出水土保持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类活动改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造成下垫面属性变化,直接引发区域热环境变化。采用2004—2006年、2014—2016年京津冀城市群MODIS地表温度产品,结合2005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分别从行政区划和土地利用角度定量计算地级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在不同季节、昼夜条件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CI),归纳不同城市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的角色特征,度量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和地级市热环境贡献度强度差异及变化。结果表明:(1)不同城市在白天和夜晚作为城市群热环境源汇角色不同,根据贡献度指数的昼夜差异可分为昼夜热源型城市(CI0)、昼汇夜源型城市(白天CI0,夜间CI0)和昼夜热汇型城市(CI0);(2)2005—2015年各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群热环境的贡献度指数绝对值增大,对城市群热环境的源汇作用强度增加;(3)耕地和林地分别为京津冀城市群热环境最主要的源汇景观。在春、秋、冬季夜间,耕地对城市群热环境贡献由源转为汇。(4)城市受内部土地利用空间配置和自身发展条件影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城市热环境贡献度存在显著的时空差异,如林地在春、夏、秋季夜间对不同城市热环境分别表现为源汇景观。区别源汇景观的依据在于判定其是否能够降低区域热环境,因此源汇景观在空间尺度或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发生角色转变。研究结果对于基于植被分区的城市设计所进行的热环境调控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摘要: 近年来,与PM2.5相关的大气环境质量状况和改善问题一直是社会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选取中国339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采用重心模型和局部空间自相关的研究方法,对中国339个城市大气PM2.5污染浓度空间格局演化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1)从重心分析来看,1998~2016年内的中国大气PM2.5污染浓度几何重心位于渭河平原附近以及中国东部和北方的大气PM2.5污染程度分别相对高于西部和南方地区。(2)从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来看,1998~2016年期间“高-高”类型的空间正相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地区、华中地区、华东地区、长江中下游沿岸城市及四川盆地;“低-低”类型的空间正相关的地区主要集中在西南和西北地区,也零星出现在东北和福建的部分城市中。最后对中国大气PM2.5污染空间格局进行初步成因探析。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