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篇
  免费   0篇
基础理论   6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1.
深圳市主要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及治理状况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通过对深圳市具有代表性的公共园林绿地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的调查,确定薇甘菊和五爪金龙为深圳市为害最为严重的外来入侵植物。对这两种植物的群落特征进行调查发现,这两种植物具有相似的生态适应性,可共同生长于同一生境中,为害深圳市多种本地植物,对低矮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为害严重,对高大乔木的为害不明显。目前深圳市多采用物理、化学防治为主,结合简单生物防治的方法控制其为害,但效果不理想。目前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生物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供体植物地上部分的水提液或乙醇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已生根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枝条,1个月后测其生长情况。结果表明,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和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水提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芒萁(Dicranopteris pedata)水提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抑制综合效应(SE)为72.47%。少花龙葵(Solanum nigrum)乙醇提取液培养的薇甘菊无一成活,三叶鬼针草和芒萁的乙醇提取液对薇甘菊也表现出很强的化感作用,其SE值分别达到50.50%和17.11%。可见三叶鬼针草和芒萁有望开发用来对薇甘菊进行长期生物防治。供体植物提取液对薇甘菊插条成活率和根系活力的影响高于对其生物量的影响,表明供体植物的化感物质可能是通过抑制薇甘菊根系活力来抑制其生长和繁殖的。  相似文献   
3.
以澳门松山公园为取样点,研究了受褐根病感染的不同受害等级树木根部土壤的理化性质,探讨了褐根病菌感染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褐根病菌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和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树木根部土壤中磷元素和速效钾的缺乏降低了树木的防御抵抗能力,为褐根病菌的感染创造了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树木受到褐根病菌感染的初期.由于担子或担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的快速生长大量消耗土壤中的水分和营养元素,使土壤营养元素更加匮乏,从而使树木自身防御能力进一步下降;此外土壤pH的降低为病菌的生长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树木死亡后由于褐根病菌生长的减缓,土壤理化性质有复原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为了分析南岭中段区域弄蝶(Hesperiidae)的物种组成、南坡与北坡的差异、不同海拔弄蝶的多样性及生态分布特点,选择南岭中段广东南岭自然保护区(南坡)和湖南莽山自然保护区(北坡)为监测区开展研究。2012—2015年共发现弄蝶83种,其中南坡73种,北坡43种,加之前人调查和记录的共有53属144种,其中东洋区占80.56%,东洋-古北区占14.58%;在中国动物地理区中,华南、西南、华中3区共有种占31.25%,仅分布于华南区占29.17%,华南区与西南区共有种占13.89%,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种占12.50%。在种的数量上,南坡高于北坡;除北坡海拔600 m外,各监测点种的数量存在年际间波动,呈现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且优势种不相同,南坡海拔600、1 100 m和北坡600 m的优势种均为旖弄蝶Isoteinon lamprospilus,而北坡1 100m的优势种为白弄蝶Abraximorphadavidii,山顶的优势种为无趾弄蝶Hasoraanura;中等海拨(1 000—1 100 m)山地常绿阔叶林中的物种数、种群密度和各生物多样性指数,均高于低山常绿阔叶林(500—600 m)和山顶矮林(1 850—1 902 m),该结果符合有关生物多样性的"中间高度膨胀"假说;南北坡间各监测点相似性指数在0.095—0.465,相似性指数最大的均是海拔500 m。南岭中段弄蝶在组分上呈现热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点,有明显的以南岭为核心向周边扩散的现象,暗示了南岭中段可能为中国弄蝶的起源和分化中心之一。该研究结果可为林业区划、环境监测、蝶类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性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林区公路的生态水文影响历来少受关注,道路对集水区径流的影响及其机制仍不明确。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选取2个对比森林集水区,其一为自然状态(W1),另一个受旅游公路干扰(W2),利用各集水区2017年8月-2018年7月连续监测的降雨和流量数据,研究了林区公路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W2集水区,不同雨量级的次降雨产生的快速径流量是集水区W1的1.64-3.69倍,W2的水文响应值的年平均值(12.60%)是W1(4.32%)的2.92倍;而且在相似降水条件下W2的洪峰流量远大于W1,洪峰滞后雨峰的时间比W1短;(2)基于79场(W1)和87场(W2)雨量P≥5 mm的次降雨及其径流的监测,将两集水区各次降雨过程中产生的快速径流(QF)与降雨量(P)、降雨历时(PD)、前7天降水量(AP7)、最大30 min雨强(I_(30))、最大60 min雨强(I_(60))、平均降雨强度(AHRD)和初始流量(F_i)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两个集水区的快速径流都与降雨量、降雨历时呈极显著相关;此外W1的快速径流与I_(60)呈极显著相关,与I_(30)显著相关,W2的快速径流与I_(30)和I_(60)相关关系不显著,但与AP7呈显著相关;(3)观测期间,W2的年径流系数为0.489 5,W1的年径流系数为0.443 7,基流占总径流的比率(BF/R)在一年中每个月都表现为W2小于W1。林区公路修建引起了径流量、径流组分分配以及径流过程变化:林区公路明显增加集水区的快速径流量和洪峰流量并使洪峰滞后雨峰的时间缩短,导致产生快速径流的主导因素改变;显著减少了集水区的基流补给,使集水区径流中基流比例显著减少。  相似文献   
6.
土壤水分变化对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以外来入侵植物飞机草为研究对象,设计3个水分梯度(15mm,10mm,5.83mm),研究飞机草的叶绿素含量、生物量、光合生理特征等指标对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水分含量的降低,飞机草的单位叶面积干质量、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摩尔分数、光饱和点等都呈下降趋势。同时,根冠比和水分利用率随着水分胁迫的加重而有所提高,表明飞机草对土壤水分胁迫有一定的适应能力,但总体而言,土壤水分胁迫不利于飞机草的生长,限制了其向降雨量较少的地区入侵。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