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2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页岩气压裂返排液的特点、危害,综述了氧化-絮凝-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联合处理工艺、氧化-絮凝-电解-过滤/吸附-生化联合处理工艺的特点、适用性及处理效果,经过多种工艺处理后,压裂返排液中COD等污染物可以有效去除,出水可以达标。并对压裂返排液处理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认为回收重复利用是未来压裂返排液处理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PM2.5和O3浓度超标为表征的区域性大气复合污染已成为当前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问题,严重影响到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探究PM2.5与O3的协同控制近年来成为大气污染防控的热点.本文基于WRF-Chem模式,结合气象、大气污染物观测数据及MEIC排放清单等数据,依据不同比例的NOx和VOCs减排量,设计了36组减排情景,模拟了长三角地区PM2.5和O3复合污染时段的空气质量状况.同时,利用综合经验动力学(CEKMA)方法,综合考虑NOx和VOCs减排的边际效益成本和环境健康效益,评估了长三角地区NOx及VOCs减排对PM2.5和O3大气污染控制的影响.最后,定性并定量地研究两者的协同关系及协同减排效果,给出了该区域在复合污染情景下的先侧重VOCs、后侧重NOx减排的协同优化路径,采取先减少NOx排放约70%(或60%)且减少VOCs排放约10%(或20%),再削减剩余VOCs及NOx排放量的方案,减排的环境空气质量改善效率可以分别达到最优路径的90%(或80%)以上,而等比例同时减排NOx和VOCs对区域空气质量的改善反而是效果不佳的 减排方案之一.研究方法和结论对区域大气环境的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对我国其他地区的大气污染防治及相关研究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高浓度洗毛废水的生物絮凝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生物絮凝剂代替化学絮凝剂处理高浓度洗毛废水的絮凝效果 ,试验结果表明 ,微生物絮凝剂的絮凝效果优于化学絮凝剂 ,可以使洗毛废水的COD的去除率达到 85 %。SS去除率达到 88% ,水的颜色由灰黑色变成红褐色液体 ,更为重要的是微生物絮凝剂无二次污染。  相似文献   
4.
以生活污水培养驯化污泥的小试规模氧化沟工艺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混合液回流比为100%、200%和300%时对反硝化除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混合液回流比对TP去除效果影响不大,但去除途径不同,当混合液回流比为200%和300%时,TP主要是在缺氧区通过反硝化除磷去除的,而混合液回流比为100%时,TP主要是在好氧区去除的;随着混合液回流比增加,NH+4-N和TN去除率也有所增加。在混合液回流比为200%时,系统脱氮除磷效果最好,出水TP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93.9%和82.6%,且NO-3-N可以在缺氧区作为电子受体提供给反硝化除磷。从控制运行能耗和反硝化除磷的角度综合考虑,混合液回流比控制在200%是较适宜的。  相似文献   
5.
不同尺度下温室气体的空间分布及变化趋势是研究气候变化的基础,也是评估相关减排政策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当前碳排放核算主要基于排放清单,不确定性较大。基于监测数据的碳排放核算能够有效评估和修正排放清单结果,是对当前方法的有效补充。国内温室气体的监测主要针对污染源和环境浓度,对于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的监测研究较少。该文分析了近年来国内外基于地基监测的人为源温室气体排放通量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可分为2类:柱浓度空间分布结合三维风场数据反演排放通量;结合实测体积分数、大气扩散模型和统计优化模型修正先验排放通量结果,以获取更准确的后验排放通量。通过分析和对比2种方法的优势和局限,讨论不同通量反演方法的适用场景。建议我国未来应构建适用于不同空间尺度的温室气体通量监测反演体系,综合利用多种监测手段,以校核验证排放清单,并为制定温室气体减排策略和评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成效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Photocatalytic technology has been widely studied by researchers in the field of environmental purification. This technology can not only completely convert organic pollutants into small molecules of CO2 and H2O through redox reactions but also remove metal ions and other inorganic substances from water. 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graphene-based photocatalytic nanocomposites in the treatment of wastewater. First, we elucidate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photocatalysis, the types of graphene-based nanocomposites, and the role of graphene in photocatalysis (e.g., graphene can accelerate the separation of photon-hole pairs and increase the intensity and range of light absorption). Second, the preparation, characte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mposites in wastewater are introduced. We also discuss the kinetic model of the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pollutants. Finally,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graphene in terms of photocatalysis is not completely clear, and graphene-based photocatalysts with high catalytic efficiency, low cost, and large-scale production have not yet appeared, so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more ext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