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6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18篇
基础理论   5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Toxic trace elements emitted during coal combustion are the main sources of air pollution. They are released into the atmosphere mainly in the forms of fine ash, smoke and flue, and thus adversely affect plant, animal and human health. Selenium is one of toxic and the most volatile in coal. Large amount of atmospheric emission of selenium, as well as selenium present and scrubber stockpiles in ash may create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paper, on the basis of investigating the abundance and distribution of selenium in plant-rings during recent 20 years, the bioaccumulation of selenium is explained that selenium in plant, which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village of selenium-rich coal combustion, is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plants collected away from the village of selenium-rich coal combustion. The main origins of selenium are selenium-rich coal combustion and high-selenium rock weathered. The selenium recycle by food chain and selenium will accumulate and redistribute in environments.  相似文献   
2.
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是获得十年到百年甚至年月分辨的气候变化规律。岩溶石笋因其诸多优点 ,将在古环境研究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当前研究的现状出发 ,在石笋微层年层对比、微层形成机制、稳定同位素记录、灰度、生长率、微量元素以及紫外激光诱发荧光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并结合自身研究成果 ,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分析了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性,提出救灾应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是一种人道主义救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投资活动。指出帮助灾区恢复生产是整个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组成部分.并通过分析阐明摆脱以往单纯将救灾看成是人道主义救助的旧观点,充分考虑到在经济社会里救灾行为的经济学特点,用经济学原理指导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4.
灾度指数及其意义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孙卫东  彭子成 《灾害学》1995,10(2):16-20
本文分析了现行支度判别方法的不足,指出评价灾度时必须充分考虑承灾体对灾害的反应情况,并且根据判别准则的可比性原则,提出了灾度指数的概念,并以此做为灾度评价因子,旨在促进灾度评估工作的定量化、科学化,为防灾减灾服务。  相似文献   
5.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disparity of tolerance in plants in response to Cd stress is associated with multiple physiological processes. A pot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相似文献   
6.
湖南烟区烤烟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的分布特点及关系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许自成  王林  肖汉乾 《生态环境》2007,16(1):180-185
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湖南烟区烤烟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分布特点及关系。结果表明,(1)湖南烟叶锌含量总体适宜,平均为(36.30±14.05)mg·kg-1,变幅为10.50~100.50mg·kg-1;调查区域内有92.58%的烟叶样本锌含量落在20.00~80.00mg·kg-1区间内;不同等级烟叶锌含量的规律是:B2F>C3F>X2F。(2)湖南植烟土壤有效锌含量适中,平均为(2.27±3.74)mg·kg-1,变幅为0.13~62.59mg·kg-1,变异系数高达155.09%;有22.41%的土壤样本在不同程度上缺锌(≤1.00mg·kg-1),有7.36%的样本的有效锌含量超过4.00mg·kg-1,满足优质烟生长的土壤样本达到70.23%;不同土壤类型有效锌含量的变化规律是:鸭屎泥>黄泥田>黄灰土>黄壤土。(3)烟叶锌含量与土壤有效锌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12;与土壤有效铜、有效铁和有效硫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pH值、有效钾和水溶性氯均呈显著负相关。(4)在土壤有效锌含量分组后,不同等级烟叶锌含量均随着土壤有效锌含量的增加,而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且各等级烟叶锌含量在组间差异达到5%的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退耕植茶对川西低山丘陵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退耕植茶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选取退耕2~3年(RT 2~3)、9~10年(RT 9~10)和16~17年(RT 16~17)的茶园为研究对象,以邻近撂荒地为对照(CK),测定其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微生物量碳(MBC)、水溶性有机碳(WSOC)、可矿化有机碳(MOC)含量,并分析其分配比例随退耕植茶年限推移的变化.结果表明,POC、MBC和WSOC对退耕植茶的响应较为一致,与对照相比,退耕植茶初期(RT 2~3),各组分含量均降低,但随着植茶时间的推移,各组分含量逐渐增加,在植茶9~10或16~17年后显著高于撂荒地;退耕植茶后MOC含量显著降低,总体表现为CKRT 16~17RT 9~10RT 2~3,0~10 cm土层,RT 2~3、RT 9~10和RT 16~17土壤MOC含量分别较对照显著下降35.25%、23.89%和16.87%,10~20 cm土层中分别下降32.31%、13.09%和23.22%,20~40 cm土层中分别下降36.43%、28.79%和30.76%.植茶后,土壤活性有机碳在总有机碳中的比例整体现为0~10 cm高于20~40 cm,相较于表层土壤,深层土壤碳库的稳定性更强.退耕植茶有利于土壤肥力的保持,对提升土壤有机质水平起到积极作用,且随植茶时间的推移,土壤对碳的固持作用增强,土壤质量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8.
为全面发挥安全生产政策对推进安全生产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保障作用,基于间断均衡模型审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过程,并提出将其划分为3个均衡期和2个间断期。研究结果表明:在政策目标的转换下,我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先后历经“生产安全”、“安全发展”与“总体安全”3个阶段的深刻调整。决策主体注意力分配、焦点事件持续冲击与地方政府创新供给利用改变政策场域而影响安全生产政策变迁,分别呈现“原动力”、“驱动力”与“拉动力”的作用机制,具有典型的中国情境。研究结果可为廓清中国安全生产政策变迁机制提供理论思考。  相似文献   
9.
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处理低温低浓度废水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应用技术的研究,分析了上流式厌氧污泥床技术处理废水所存在的局限性。并就上流式厌氧污泥床反应器(UASB)应用于我国低温低浓度污水处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从UASB反应器的启动、水力停留时间和上流速度之间的平衡关系、厌氧氨氧化生物代谢新途径的促进以及工艺的改进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0.
“十三五”期间,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十四五”时期,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将逐步过渡到注重水质达标的管理阶段.为适应我国排污许可新的管理需求,研究了基于技术和水质相结合的排污许可限值核定技术.其中,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核定主要根据企业的行业属性和核定产能,结合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污染物排放额度,确定其排放浓度限值和排放总量限值;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核定需建立污染源与水质之间的响应关系,以地表水水质达标为目标,计算各污染源的最大允许排放量.最终的排污许可限值为基于技术的排污许可限值和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限值的最小值.以常州为例,从常州排污许可证核发重点行业选取了两家化工企业A和B,核算其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采用水质模拟和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分配技术,计算了污染物最大允许排放量,并分配到两家化工企业,作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结果表明:A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污许可限值分别为6.53和0.075 t/a,其中,CODCr的最终取值为基于水质的排放限值,NH3-N基于技术和基于水质的排放取值相同;B化工企业CODCr和NH3-N的最终排放限值分别为11.60和0.17 t/a,最终取值均为基于技术的排放限值.研究显示,基于水质的排许可限值受到企业自身和外部水环境容量的双重影响,应从严制定排污许可限值,既能达到企业行业排放标准和环境影响评价批复的要求,又能满足水环境质量达标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