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基础理论   1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1.
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生态环境效应明显,其主要体现在节肥、节药、抑草、改善土壤和水体等方面上。本文根据对南方稻区的入户调查数据和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统计年鉴相关统计数据及化肥农药使用量的技术标准,实证分析了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的节肥、节药的生态环境效应。调查分析显示,稻-鱼模式下农户化肥使用量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的使用量要减少15.21%,农药使用量要减少40.17%;相关性分析表明南方稻区稻-鱼种养结合模式的稻田面积占水稻生产总面积的百分比与化肥、农药使用量之间呈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407 2和-0.979 9。可以看出,在稻-鱼的稻田生态系统中,土壤和水体的改善以及有害生物的减少,形成了鱼类对化肥和农药的替代关系,在稻谷产量不变甚至增产以及增加鱼类产出的情况下,农户大幅度减少了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因此实施扶持稻田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模式策略,是改善稻区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水灾害治理对种植业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应对水灾对我国种植业生产的破坏,国家每年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防灾减灾工作,在对1980年以来我国种植业生产、自然灾害和水利建设的统计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建立模型,定量分析了26年来我国救灾工作和各种防灾水利建设对种植业增长所起的作用,为我国进一步制定科学有效的国家防灾减灾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粮食安全:气候变化与粮食产地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85-2008年中国雀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气候变化对粮食种植规模与单位产量的作用机制,进而分析了产地转移对国家粮食总供给的影响.结论表明:①中国的稻谷、小麦、玉米产业正分别向黑龙江、河南、内蒙古等气候资源匮乏地区转移或集聚;②粮食产地转移的主导因素在于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业与畜牧业、农业与非农的成本收益比较,而气候变化因素仅处于附属地位;③基于规模效应、牧入效应以及回弹效应的作用机制,东北三省、河南、内蒙古等地区的增长潜质往往优于其他地区;④落后地区应对气候变化的生产与政策成本,往往要低于发达地区保留粮食生产的机会成本,粮食生产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应具有可持久性.粮食产地转移过程中,并未呈现粮食供给安全的“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中国应该在气象预报、水利设施、抗灾能力、中低产田改造等方面加大投入,摒弃区内平衡的传统观念,在全国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并辅以国家粮食储备战略应对特大灾害的供给风险.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路线与发展战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当前,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背负着重大包袱,面临着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成为迫切需要.世界农业形势出现了新的变化,集中体现在理念创新、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结合我围发展现代农业的国情,构建一个以产业理念创新为核心,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组织保障制度创新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发展战略框架,描绘一个30年跨度的我国农业发展路线图,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