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1篇
综合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以活性炭纤维(ACF)为阴极,Fe0为催化剂,采用电芬顿氧化法对污泥进行处理,考察了影响污泥脱水性能的主要因素,表征了处理前后污泥的表面形貌和结构,分析了污泥胞外聚合物(EPS)中蛋白质和多糖的变化。结果表明:在初始pH 3.0、电流密度30 mA/cm2、Fe0加入量0.5 mmol/L、极板间距2 cm、曝气量1.00 L/min、反应时间30 min的最佳条件下,经脱水处理后,污泥比阻(SRF)和含水率从初始的1.09×1012 cm/g和80.5%分别下降到0.29×1012 cm/g和68.3%;可溶性EPS(S-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从18.57 mg/L和2.32 mg/L上升到147.61 mg/L和19.66 mg/L;紧密结合型EPS(TB-EPS)中蛋白质和多糖含量分别从179.29 mg/L和49.60 mg/L下降到53.39 mg/L和14.27 mg/L。电芬顿氧化促进了EPS中大分子有机物向小分子有机物的转化,使蛋白质结构变得松散,持水性...  相似文献   
2.
选取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常见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暴露培养实验考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化合物菲(Phenanthrene,Phe)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Phe(0.05~0.2 mg/L)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0.2 mg/LPhe促进作用最为显著(P<0.05);高浓度Phe(0.5~1.0 mg/L)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P<0.05)。铜绿微囊藻典型生理指标细胞光合作用率(Fv/F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酰胺还原酶(GR)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步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Phe通过增强SOD、GR酶活性,降低铜绿微囊藻细胞内MDA含量,提高藻细胞光合作用率,进而促进细胞增殖;高浓度Phe则通过降低SOD、GR酶活性,增加藻细胞内MDA产量,减弱细胞光合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对不同暴露时刻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可得EC50(半抑制浓度)随着污染暴露时间增加而减低,1day EC50为1.27 mg/L,12day EC50降至0.65 mg/L,即高剂量Phe(0.5~1.0 mg/L)对微囊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结合低剂量浓度下Phe对铜〖JP+2〗绿微囊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分析,湖泊生态系统Phe污染长期暴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生理特性及优势种的形成和维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铜绿微囊藻细胞主要生理指标SOD与GR对Phe污染胁迫反应灵敏,可用作评价PAHs等有机毒物对浮游藻类生理生态影响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3.
为有效预测地下工程岩爆的发生及烈度,结合地下工程岩爆的特点,分析岩爆影响因素及相关判别依据,选取围岩最大切向应力σ与岩石抗压强度σc之比σ/σc、岩石抗压强度σc与岩石抗拉强度σt之比σc/σt以及弹性能量指数Wet为判别因子,引入在线极限学习机理论,建立了岩爆预测的OS-ELM判别模型。以搜集到的国内外15组工程岩爆数据进行训练建模,训练完成后将样本数据做输出预测,得到模型的预测精度达97.98%,并与SVM、BP模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OS-ELM模型精度优于SVM和BP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国内两处隧道岩爆情况进行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相符。研究表明,OSELM判别模型在岩爆烈度分级上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对改性板栗壳吸附Cr(VI)、Cu(II)及Ni(II)3种重金属离子过程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改性板栗壳吸附Cr(VI)、Cu(II)和Ni(II)3种混合离子时存在拮抗的竞争关系,竞争吸附顺序为Cu(II)﹤Ni(II)﹤Cr(VI);与单独吸附过程相比,混合吸附平衡时,改性板栗壳对3种离子相应的去除率均有所降低,Cr(VI)去除率比单独吸附时降低20.2%,Cu(II)和Ni(II)分别降低40.7%和35.6%;拟二级动力学方程能很好地描述Cr(VI)、Cu(II)和Ni(II)在改性板栗壳上的单独和混合吸附过程,结果表明此3种重金属离子在改性板栗壳表面以化学吸附为主;热力学研究数据表明:改性板栗壳对Cr(VI)的吸附为吸热反应,对Cu(II)和Ni(II)的吸附为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