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安全科学   23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5篇
综合类   50篇
基础理论   10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3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长江经济带开发构想与发展态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开发和经济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开发轴线,近年来已经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协调东中西3大区域、推进双向开放、建设生态文明的使命。在国际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下,长江经济带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以流域经济发展为视角,从长江经济带提出的背景出发,回顾了长江经济带战略构想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发历程,从经济地位、产业集聚、航运建设、岸线开发、沿江交通等5个方面分析了长江经济带发展态势,并重点分析了长江经济带重化工业发展与布局、生态环境影响、港口建设与发展、城市群培育等方面面临的主要问题,最后从改革考核机制、破除行政壁垒、强化流域协调机构与建立流域管理法律法规等方面提出了对策思路,以期为新时期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2.
庐山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及其健康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作为森林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因子,评价森林土壤健康状况对森林健康的维护经营以及森林系统功能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系统调查和分析庐山8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特性的基础上,评价指标分别从物种多样性以及不同的森林土壤特性中进行筛选,包括物种多样性系数、枯落物层厚度、腐殖质层厚度、土层厚度、容重、粘粒含量、有机质、p H值、阳离子交换量、全氮、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磷酸酶活性等指标,基于SPSS19.0软件对所获得数据进行差异性检验和相关分析,确定各项指标的权重,应用合适的土壤健康评分函数,将测得的指标值转换为对应指标的分值,最后通过加权综合法,计算其土壤健康指数,并对不同森林植被类型土壤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8种森林植被类型下最终的土壤健康指数大小排序为:针阔混交林(0.78)常-落混交林(0.72)灌丛(0.69)常绿阔叶林(0.67)落叶阔叶林(0.64)竹林(0.59)马尾松林(0.53)黄山松林(0.46)。  相似文献   
3.
土壤碳库管理指数(CPMI)是表征土壤碳库变化的一个重要量化指标,能够反映土壤的碳库变化和碳库质量。选取庐山8种森林植被类型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有机碳库特征及碳库管理指数进行系统研究。结论表明:(1)土壤有机碳(SOC)主要分布于0~20 cm土层中,随着土层深度增加,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SOC含量急剧下降;在0~60 cm土层中,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SOC含量的平均值排序为: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落叶混交林黄山松林落叶阔叶林竹林。(2)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活性有机碳(ASOC)含量为0.24~0.57 g·kg–1,总有机碳(TOC)含量为9.72~14.74 g·kg–1,土壤碳库指数(CPI)为1.63~2.48,碳库活度(A)为0.019~0.062,碳库活度指数(AI)为0.388~1.265。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ASOC含量排序: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ASOC/TOC(%)排序: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竹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不同森林植被类型下CPMI排序为:落叶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灌丛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竹林马尾松林。  相似文献   
4.
活化过硫酸盐对市政污泥调理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常规污泥脱水技术只能将市政污泥含水率降到80%左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污泥处理处置要求.活化过硫酸盐产生硫酸根自由基SO4·-具有强氧化性,可用于破坏污泥的絮体结构.本研究利用Fe2+活化过硫酸钠(SPS)的方法进行污泥调理,以到达改善污泥的脱水性能的目的.结果表明,当Fe2+与S2O2-8投加量(以绝干污泥计)分别为25.88 mg·g-1、80 mg·g-1(Fe2+与S2O2-8摩尔比为1.1∶1)时,污泥毛细吸水时间CST和污泥比阻SRF降低率最大,滤液中蛋白质和多糖浓度达到最大.进一步的研究表明,污泥Zeta电位值由负向正变化,颗粒比表面积增大,絮体由密集的团状变成结构松散的层状结构,污泥脱水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选择三峡库区(TGRA)沿岸6个典型段面,分别在145 m和175 m水位,采集土壤和沉积物样品,提取并纯化了腐殖酸(HA),获得各段面HA的红外、拉曼及其在金/银核-壳复合粒子上的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光谱,着重探讨了TGRA中HA的SERS与土壤类别、利用方式、水位消落引起的土壤特性变化(pH,ORP,腐殖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苏鲁界湖南四湖水源保护与利用状况的详细考察,全面系统分析了湖域水资源现状、存在的关键问题、影响因素等。针对湖域水资源现状,探讨了南四湖流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协同机制,即建立湖域水资源协同规划与管理机制、湖区经济协同发展机制、生态修复与补偿协同机制、群众协同参与与监督机制、水危机协同处置机制和湖域界面冲突协同控制机制等,以促进跨界区域水资源的保护与利用,统筹区域协同发展,增强南四湖湖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7.
城市密集化地区中具有国家战略和拥有重要国际竞争力功能的区域被称之为极化区。在经济全球化、国家之间经济合作与竞争越来越加剧的背景下,各国都把加强极化区建设作为提高本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介绍并评述了德国评价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包括决策和控制功能、创新和竞争力功能,以及门户功能;其次,针对我国发展阶段和特色,构建了识别我国极化区功能的指标体系;并以极化区理论为指导,分别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区域规划的功能定位进行比较和评述。当前,为提高我国城市化水平、区域协调发展能力与国际竞争力,国务院批准了多个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区域规划,是从我国东中西和各省之间经济协调发展或作为新经济增长点、生态保护与建设的角度有国家意义的区域。通过比照极化区的功能含义,认为其中有的战略区功能定位与极化区的功能相一致,有的可作为新极化区培育,有可能发展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极化区,这两种是今后我国极化区研究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8.
SCR法脱硝技术在燃煤锅炉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CR用在燃煤锅炉中的NOx脱除效率可维持在70%90%,NOx出口浓度可降低至100mg/Nm^3左右,是一种高效的烟气脱硝技术。本文介绍了SCR法脱硝技术的原理和工艺,并探讨了其催化剂的性能、特点、生产现状和影响因素,以及还原剂的性能、特点、种类及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从交通事故数据中提取典型汽车与行人冲突场景,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研发测试,首先将行人事故冲突场景的组成变量按主车、行人、道路、环境4个类别进行划分,利用群决策理论分析了各类别下属变量的重要性,提取重要变量并根据其取值定义了汽车与行人冲突的基础场景.结合国家车辆事故深度调查体系(NAIS)中行人事故数据,统计得到46类基础场景,分析了中国行人冲突基础场景的特征,并提取了 7种典型的基础场景,就其中2类最典型场景进行聚类分析,对后5类典型场景进行统计分析,获得了 16类典型汽车与行人冲突场景的详细描述.研究结果可为系统全面地研究我国自动驾驶汽车行人自动紧急制动(AEB)测试场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在热重和红外联用进行等温实验的基础上,探讨了氧体积分数为10%、20%,970-1150℃温度范围内化学链燃烧过程中钙基载氧体再生(cas)的氧化特性-结果显示,CaS氧化的直接产物主要为CaSO4,只有在诱导期生成极少量CaO和SO2;但CaSO4与CaS还可进一步反应,生成更多Can和S02.通过对氧气浓度和温度的实验条件改变,研究了CaS04的转化率、转化速率,并辅以S02析出速率分析,获得了CaSO4相对于CaO的瞬时选择性、Ca.SO4的收率和反应选择率.结果表明,钙基载氧体CaSO.再生过程氧化反应的适宜条件为温度970-1000℃以及较高的氧气气氛.这不仅可以抑制S02的排放量从而得到较高的反应选择率.同时反应过程也具有较高的转化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