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3篇
  免费   93篇
  国内免费   111篇
安全科学   289篇
废物处理   30篇
环保管理   80篇
综合类   516篇
基础理论   87篇
污染及防治   54篇
评价与监测   47篇
社会与环境   33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0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40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4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4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探究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污染物的吸附机制,以农业废弃物核桃壳为原材料,在400℃下热解碳化制备生物炭,与黏土、碳酸氢钠、硅酸钠混合制备生物炭小球。采用ESEM观察、比表面积测定、红外光谱对其表面结构和组成进行表征,并将其用于对雌酮(E1)、雌二醇(E2)和雌三醇(E3)的吸附去除研究。分别考察了吸附时间、溶液pH、生物炭小球投加量以及雌激素初始浓度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并通过颗粒内扩散、等温吸附、吸附动力学探讨其吸附机制。结果表明: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平衡时间为15 min;投加量为1 g、pH为5、初始浓度为2 500μg·L-1时平衡吸附量最大;颗粒内扩散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吸附机制包括分配作用和表面吸附;准二级动力学可较好地描述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的吸附过程符合Freundlich等温吸附模型。所制备的生物炭小球对雌激素污染物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在环境治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
该文以UV185为光源,研究紫外高级氧化技术对印染废水中酸性红G(ARG)的光降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UV185对ARG降解具有显著效果,远远优于UV254光源,光照20 min后降解率可达97.4%。光照功率增加对ARG降解效果显著。酸性条件对ARG的降解速率有提升作用,碱性条件有抑制作用,p H为3.0、6.7、9.0、11.0时,反应动力学常数分别是0.261、0.174、0.151、0.093 min-1。降解反应动力学过程符合准一级动力学模型,R2>0.990。自由基捕获实验说明UV185光照中产生的活性物种·OH和1O2对ARG降解贡献程度较大,而·O2-无贡献。台式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检测到·OH和1O2存在,未检测到·O2-。CO3...  相似文献   
3.
为了筛选出适宜在河南中北部平原区栽植的绿化树种,调查了当地18个主要树种的生态适应性,观测计算了这些树种的固碳释氧、保育土壤、涵养水源、积累营养、净化空气及木材生产的生态服务价值,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树种的以上7项指标值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各树种的综合指标值。结果表明,悬铃木(Platanus acerifolia)、银杏(Ginkgo biloba)、雪松(Cedrus deodara)、红叶李(Prunus cerasifera)、黄山栾(Koelreuteria bipinnata)、白蜡(Fraxinus chinensis)、旱柳(Salix matsudan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圆柏(Sabina chinensis)、国槐(Sophora japonica)和欧美107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74/76")12个树种生态适应性较强,石楠(Photinia serrulata)、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枇杷(Eriobotrya japonica)、垂柳(Salix babylonica)、女贞(Ligustrum lucidum)和泡桐(Paulownia fortunei)6个树种能够适应当地环境。不同树种总生态服务价值由大到小依次为银杏、悬铃木、白蜡、欧美107杨、国槐、雪松、枇杷、泡桐、石楠、旱柳、黄山栾、女贞、垂柳、广玉兰、毛白杨、圆柏、侧柏、红叶李。生态适应性与生态服务综合指标值较高的树种为:欧美107杨(2.17)、银杏(2.01)、悬铃木(1.67)、国槐(1.53)、泡桐(1.41)与白蜡(1.14)、旱柳(1.02);综合指标值中等的树种为:枇杷(0.92)、黄山栾(0.83)、垂柳(0.80)、广玉兰(0.76)、石楠(0.72)、女贞(0.70)、毛白杨(0.67);综合指标值较低的树种为:雪松(0.32)、红叶李(0.15)、侧柏(-0.27)与圆柏(-0.28)。建议在当地造林绿化中优先选择生态适应性与生态服务价值综合指标值较高的乔木树种。  相似文献   
4.
以改性后的聚丙烯腈(PAN)超滤膜为基膜,依次采用层层自组装(LBL)和界面聚合的方法制备了具有双层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以间苯二胺(MPD)为水相单体,均苯三甲酰氯(TMC)为有机相单体,聚乙烯亚胺(PEI)为阳离子聚电解质,聚(4-苯乙烯磺酸钠)(PSS)为阴离子聚电解质,探索了LBL条件对双分离层复合纳滤膜性能的影响,考察了通过不同制备方法获得的纳滤膜对硫酸镁(MgSO_4)的分离性能,得到了最佳的LBL制备条件:PEI溶液的浓度为1.00 g·L~(-1),pH为7;PSS溶液的浓度为1.00 g·L~(-1),p H为10,支撑电解质氯化钠(NaCl)浓度为1.00 mol·L~(-1),单一聚电解质(PEI或PSS)的沉积时间为20 min。与仅通过界面聚合法制得的聚酰胺纳滤膜相比,在界面聚合反应之前,先通过LBL沉积1.5层的聚电解质层时得到的复合纳滤膜分离性能优异稳定,在0.80 MPa的压力下,过滤2.00 g·L~(-1)MgSO_4溶液时的通量为18.6 L·(m~2·h)~(-1),截留率达到99.07%。  相似文献   
5.
6.
通过岩石化学分析手段及地球物理数值模拟方法,分析深部构造对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和深源地震发震机制的影响,认为长白山火山岩浆起源于地幔源区,并与太平洋板块深部俯冲有关;西太平洋板块深部脱水,产生陆内火山岩浆;俯冲板块的深部脱水产生的裂隙(断裂)可能是长白山区深源地震发震原因,且深源地震与火山作用有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7.
为有效防止粉尘爆炸泄爆引起的二次爆炸及火灾问题,基于泄压理论、消火机理,设计开发无火焰泄压装置,装置主要由消火结构、底座、爆破片及夹持机构组成,消火结构由不锈钢金属丝网组成。选择铝粉尘为测试粉尘,通过自建除尘系统试验平台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无火焰泄压装置可成功阻止火焰传播,装置释放的冲击波在5 m外均小于5 kPa,除尘系统内部最大泄爆压力为0.1 MPa,装置前端火焰传播速度均大于100 m/s。  相似文献   
8.
<正>山东省济宁学院附中教育集团高新校区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创校于1994年,2013年正式由济宁学院附中托管。学校现有校本部和东校区两个校区。校本部位于济宁科苑路与新元路交汇处,占地面积70余亩,总建筑面积36676.61平方米。东校区位于高新区金色兰庭小区,占地面积16.48亩,总建筑面积7384.49平方米。  相似文献   
9.
"十二五"以来,国家不断完善总量减排和污染源监测管理制度,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件和办法,强化了监测信息公开,严格了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和运行管理考核。新形势下,对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工作提出了新的工作要求,针对当前监督性监测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标准核实、规范监测、信息公布、软件升级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浸渍法制备了一系列以成型TiO2为载体的Mn-Co/TiO2低温SCR催化剂,研究分析了活性组分担载量、Mn含量、焙烧温度、焙烧时间等制备参数和进口NO浓度、空速、O2体积分数、NH3/N2摩尔比等操作条件对催化剂脱硝反应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组分担载量为30%,Mn/(Mn+Co)摩尔比为80%,在500℃下焙烧6 h得到的Mn-Co/TiO2催化剂具有较高的NO转化率;在进口NO浓度为600×10-6、O2体积分数6%、空速10000 h-1、150℃条件下,NO脱除率接近1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