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篇
  免费   0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以陕西省西安市为例,借助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从可达性、安全度、文明度、洁净度、新奇度和古静度6个方面研究了国内游客对古都旅游城市总体形象的认知.结果发现,国内游客对西安市古静度的评价最高,洁净度相对最低,说明国内游客对西安市总体形象认知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为了适应未来旅游市场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安市旅游形象设计的建议性对策.  相似文献   
2.
推动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是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新路径与新模式,是践行“两山理论”的重要环节,也是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建设的重要手段。在实际建设的理论指导层面,社会学所倡导的幸福感理论明确了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终极目标,资源经济学的资源价值理论为冰雪资源的价值认识及价格核算提供了科学工具,地理学的人地关系理论是探究空间分异规律及人地系统耦合路径的理论基石。基于我国冰雪资源开发实践的系列转变及现实挑战,提出我国冰雪资源高质量开发的实现路径,即坚持观念创新的发展方式、多重协调的发展要求、积极开放的发展理念以及主客共赢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3.
“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促进了沿线国家与地区之间资源、人才、资金的流动,其影响效果的定量评价却有待深入研究。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市2009—2018年入境旅游的面板数据为基础,以倡议的提出年2013年作为划分节点,采用亲景度、重心模型和Theil指数对比分析国内沿线省市在非倡议期和倡议推进期的入境旅游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1)倡议推进期内国内沿线18个省市的入境旅游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在全国市场中的比重不断增强。(2)倡议有效扩大了沿线国家来华旅游市场规模,与沿线各国存在地理相近性、文化相似性或环境反差性的省份的沿线客源国访华增幅更明显。(3)倡议的提出有助于缩小省际间入境旅游差异,其空间格局在倡议推进期发生改变。(4)倡议对国内段沿线省市入境旅游发展由高效促进转变为平稳促进,政策红利的持续性亟待关注。  相似文献   
4.
以北京为入境中转口岸向西部典型旅游区转移为例,利用年际变动指数、转移密度指数等转移指标进行分析,得出了北京入境旅游流向西转移的特征及东部典型旅游城市对西部典型旅游区的国际旅游业发展的影响程度,从而为西部旅游区制定旅游规划、开展旅游市场营销、发展国际旅游业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西部三大典型旅游区大西安、成渝和云贵入境游客调研资料为基础,利用旅游信息渠道影响力评价模型和影响力指数,分析比较了4种信息渠道对西部入境游客的影响力。结果表明,4种主要信息渠道的影响力整体偏低,从大到小依次为他人推介、互联网、媒体推介和旅行社推介,且他人推荐影响力明显高于其他信息渠道,表明各信息渠道对促使入境游客进入我国西部的贡献不大,有单一化发展趋势。此外,互联网对提高我国西部旅游产品营销效果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已经全面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业持续领跑宏观经济,并成为带动区域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资源是传统旅游业的发展基础,我国是旅游资源大国,处理好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实现创新发展是旅游资源研究的关键。来自旅游地理研究领域的16位青年学者,以笔谈方式探讨了新时期、新阶段下旅游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路,从旅游发展的新特征、资源价值的新认知、开发与保护的新方式以及针对专项资源的保护开发的新对策等方面重新定义新时代旅游资源研究的重点,核心观点整理如下:(1)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大众旅游方式变化推动旅游产业革新,旅游资源的内涵也相应不断丰富。新时代旅游资源的重构、泛化和组合的变化需要重新对旅游资源进行识别、划分和评价,未来资源仍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需要合理认知旅游资源的新特征和新价值。(2)新时代,传统资源开发的条件趋严,坚守生态底线是发展的基础。从供给端看,资源转化为产品的过程中,要尊重市场规律,面向游客新需求,以深入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借助科技新手段,创新资源开发新模式,推出受游客欢迎的旅游产品,从而激发旅游资源的市场价值属性,推动区域旅游产业升级,实现资源、资本、资产的可持续发展。(3)从需求端看,捕捉客群变化特征,构建社会规范和文明旅游新方式,从多方面引导游客主动保护旅游资源的行为,从而形成推动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协调的新思路。(4)旅游资源的类型丰富,决定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方式的多样化:针对乡村旅游资源,要在资源评估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其新价值,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因地制宜,以产业集聚为突破,重视乡村社区利益,推动乡村旅游资源的创新利用和可持续发展;针对农业文化遗产资源,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活态利用,构建多方参与的新机制;针对人文旅游资源,需要挖掘人文旅游资源本真性,融入传统文化,促进文化传承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针对山地民族旅游资源,在时代价值重新认知的基础上要重视其地域系统的独特性,基于人地关系整体化保护与开发;针对民宿旅游,重视其转化农村闲置资源的重要功能,强化生态保护,构建民宿旅游集聚区。  相似文献   
7.
魏颖  马耀峰  张佑印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1037-1039,1053
在对我国典型旅游区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我国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西向转移流量、转移密度及转移态等相关指数,以期研究我国长三角地区入境旅游流西向动态转移规律。长三角地区是我国西部入境旅游的重要二手客源市场,其旅游流西向分布呈现辐射发散型和收敛聚集型模式,这种辐射发散和收敛聚集又呈现时序和空间上的不平衡性。按转移量、转移比重、转移态这3个指数计算值的大小排序均为:泛西安〉成渝〉云贵,呈现“趋高性”和“向丰性”特点。这一研究对促进区域旅游平衡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以南京市为例,在旅游市场调查的基础上,通过推-拉力因素单要素评价模型,定量研究了古都类城市入境游客的旅游动机,并通过对不同群体游客推-拉力因素的差异分析,进一步指出了旅游动机的不同因素在不同群体中的影响程度,可为古都类城市入境旅游市场拓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入境旅游业发展容易受到负面事件的影响,对影响结果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认清旅游业的发展形势,以便采取更有效的应对措施。根据权威统计资料,通过总体分析和对比分析的方法,从全国和区域两个角度分析了金融危机对我国入境旅游业产生的影响,并对入境旅游业走势进行了初步预测,最后提出在新形势下促进我国旅游业恢复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科学分析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并提出优化路径,有助于新时期提高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建设能力和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运用最邻近指数、不均衡指数、核密度分析、空间自相关与热点分析等方法探析2006—2021年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的空间结构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总体呈现出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递减的空间分布格局;(2)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在空间上形成以“城市群”为依托的“五核一带”集聚格局;(3)国家体育产业基地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和冷点区依次由东部至西部呈“圈层”式梯度分布;(4)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分布格局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地区经济水平、市场条件和科技投入为主要驱动因素。基于研究结论及现实发展需求,本文从“点轴、分区、网络”3个概念维度提出新时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空间布局的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