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6篇
环保管理   24篇
综合类   125篇
基础理论   15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绿色技术创新作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维持区域发展可持续性、增强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驱动力.基于区域一体化的研究视角,通过采集长三角绿色技术专利合作及绿色技术转移数据,运用Gephi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对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进行结构分析.结果 表明:(1)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发育程度较低,大量城市在绿色技术创新网络中较边缘化;(2)绿色技术创新依赖创新主体间知识互动,地理邻近促进了创新合作行为的产生和知识的扩散;(3)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强-强联系"与"核心-边缘"结构特征明显,绿色技术专利合作网络呈现"一超多强"的多中心格局,绿色技术转让网络呈现单中心格局;(4)区域一体化下,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兼具邻近性和等级性特征,不同类型城市参与创新网络应有差异;进而,提出长三角绿色技术创新网络优化策略.创新点在于:建立了区域一体化与技术创新网络的关联,探讨了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组织形式,强调了地理邻近对于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2.
随着环境监测事业的不断重视和快速发展,环保部门的固定资产在逐年增加,因此需要对固定资产的管理进行更好的改善,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和资源整合才能得以确保。目前需要重视的是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和效率。文章将以环保部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存在的问题为切入点,针对内部与外部的管理不够严格,管理机构中缺少专业人才等现象,提出相应的对策,希望能够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客观、真实、生动报道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促进外国观众更多更好了解中国"。这是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于2016年2月19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随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与世界深度融合、相互激荡,"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乃是一项重要的历史阶段性使命。  相似文献   
4.
乌鲁木齐大气PM2.5对质粒DNA的损伤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2年1月~2012年12月采集乌鲁木齐大气PM2.5样品,使用质粒DNA评价法研究了不同季节PM2.5的氧化能力,并进行氧化性毒性与相应气象因素和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大气PM2.5的质量浓度具有冬季最高,春季和秋季次之,夏季最低的季节性变化特征;PM2.5全样和水溶部分氧化能力的季节差异较大,对质粒DNA的氧化性损伤具有冬季最大,春季和夏季之次,秋季最低.冬、春、夏、秋季大气PM2.5全样的TD30(PM2.5对质粒DNA造成破坏达到30%所需要的颗粒物的剂量)平均值分别为440,491,503,515μg/mL,水溶部分分别为474,721,666,600μg/mL.绝大部分PM2.5样品全样的TD30值均小于水溶部分样,表明全样的毒性大于相应的水溶部分样.全样TD30值与平均温度显著(P<0.05)正相关,表明寒冷的天气/季节可能造成PM2.5的高毒性.水溶样TD30值与风速显著(P<0.01)正相关,与相对湿度显著负相关.这表明,高的风速和低的相对湿度可能跟较低和较高的PM2.5的毒性有关.PM2.5氧化性损伤能力的大小与其质量浓度之间的相关性不明显,表明仅以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来评价大气颗粒物氧化性损伤能力大小的方法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其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程度,起决定作用的还是颗粒物的化学组成及其表面吸附的有害成分.  相似文献   
5.
自行设计、加工一套阀门内漏模拟试验装置,通过对不同尺寸阀门的模拟检测和数据分析,找出阀门发生内漏时的最佳检测位置,并发现阀门内漏时的声发射信号与系统压力、阀门尺寸之间的关系,保证了石化企业阀门内漏检测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6.
采集广东某大型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厂一期(WI-A)和二期(WI-B)的进厂垃圾、渗滤液、飞灰、底渣和烟气样品,分析了各样品中砷、镉、钴、铬、铜、汞、镍、铅、锌共9种重金属含量,研究重金属的迁移特征。结果显示,9种重金属呈现4类不同的迁移特征,钴、铜、镍、铬主要迁移至底渣中,锌、砷、铅主要迁移至底渣和飞灰中,镉主要迁移至飞灰中,汞主要迁移至飞灰和烟气中。活性炭吸附和布袋除尘器的组合对除汞以外的重金属治理效果明显。WI-A和WI-B垃圾中的汞分别约有28%、37%随烟气排到环境中。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准噶尔生态环境观测研究站的典型地带土壤和城镇污水处理厂再生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在室内设计3种模拟土壤柱试验,研究氨氮在土壤柱中的迁移规律,探讨不同深度及不同质地的土壤对氨氮去除效率的影响,并做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土地处理系统对再生水中的氨氮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并具有较高的抗冲击负荷能力。各柱在土壤表层30 cm厚度对氨氮的去除效果不明显,出水浓度不稳定,受进水浓度的影响较大。随着深度的增加,在土壤层60 cm厚度,各柱对氨氮的去除率均达到95%左右,出水达到地下水回灌标准。土地处理系统的净化能力主要发生在土层60 cm以内。由于土壤质地的差距,砂柱(柱1)的去除效果最好。系统启动初期,三柱的氨氮出水浓度均不稳定,因此,该装置在运行的初期,不适宜处理进水氨氮浓度1mg/L的污水。  相似文献   
8.
夏季受东南季风、湖流等因素影响,太湖蓝藻向西北部水域集聚,该区域平均藻密度可高达1×109个/L以上,其中蓝藻集中堆积的近湖岸区域藻类密度更高,蓝藻在不同生命阶段释放的藻源性VOCs的成分谱和产生量有较大差异,其中烯烃和有机胺反应活性较强。蓝藻水华高发期太湖西岸非甲烷总烃的浓度约为常州市区的3.3倍,日变化趋势符合蓝藻代谢规律。太湖西部蓝藻水华、湖西区的非甲烷总烃浓度和臭氧污染程度时空变化规律表明:太湖西部(宜兴)是整个流域臭氧污染最严重的区域,其臭氧污染的形成与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9.
以牛骨为原料,氯化锌为活化剂制备牛骨基炭,通过静态吸附试验研究了牛骨炭对水中Hg(Ⅱ)的吸附效果并确定了影响吸附性能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牛骨炭对Hg(Ⅱ)的最佳吸附时间约为2h、吸附温度为25℃、pH值为1、投加量为0.1g、吸附溶液的最大初始浓度为600mg/L,其最大吸附容量Q^0为43.1mg/g,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通过BET分析和扫描电镜(SEM)等手段表征了牛骨炭的孔结构参数及形貌特征,经分析,所制备牛骨炭的孔径分布为中孔。  相似文献   
10.
基于快速聚类方法分析常州市区PM2.5的统计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振  余益军  徐圃青  李艳萍  夏京  殷磊 《环境科学》2016,37(10):3723-3729
运用统计方法研究常州市区2013~2014年6个国控点六项基本污染物(SO_2、NO_2、CO、O_3、PM_(2.5)和PM_(10))月平均浓度变化,结果表明,除O_3外,其它五项污染物月平均浓度夏季较低冬季较高.颗粒物与风速之间的关系为PM_(2.5)浓度随风速的升高一直降低,PM_(10)随风速的升高浓度先降低后升高.采用快速聚类分析(k-means)并运用SWV和DIV指数对六项基本污染物进行分类,得到4个样本分类.与依据颗粒物化学成分或粒径谱对PM进行源解析方法不同,本研究更多是从PM_(2.5)与其它污染物相关关系以及污染程度等角度按照欧式距离进行分类.不同类中PM_(2.5)来源明显不同,类1中PM_(2.5)与化石燃料燃烧排放密切相关,类2与O_3密切相关,类3与城市不完全燃烧排放、区域灰霾污染密切相关,类4可以归类于城市"背景"类.快速聚类分析结果也表明常州市区PM_(2.5)有着复杂的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