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
2010年冬春季,在济南典型室内环境(超市、办公室和餐厅)采集了PM2.5样品,并对其多环芳烃(PAHs)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采样期间办公室的PAHs平均浓度最高,为93.11 ng.m-3,超市和餐厅的PAHs平均浓度分别为42.97 ng.m-3和26.65 ng.m-3.超市和办公室的多环芳烃均以室外源(燃煤)为主,吸烟导致办公室轻环多环芳烃浓度升高,高于室外相应物种的浓度,餐厅的轻环多环芳烃和重环多环芳烃分别来源于室内烹饪和室外的机动车尾气.与室外相比,超市和办公室PAHs中的菲(Phe)和苯并[b+k]荧蒽(BbkF)占总PAHs的比例较高,达到10%—15%,这与冬季室内使用中央空调取暖密不可分.超市、办公室和餐厅的毒性当量浓度值(BEQ)分别为7.05 ng.m-3、10.75 ng.m-3和0.75 ng.m-3.其中办公室的毒性当量浓度高于我国规定10 ng.m-3.超市,办公室和餐厅的PAHs暴露致终身肺癌风险度分别为0.6×10-3、0.9×10-3和6.5×10-5,均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值(10-5),超市和办公室的终身致癌健康风险高于美国最高法院规定的10-3的显著水平,说明生活在超市和办公室致癌风险高.  相似文献   
2.
卤代烃是大气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2003~2018年在泰山山顶(36.25°N, 117.10°E,海拔1 534 m)的6期强化观测数据,结合气流轨迹模型与受体源解析模型,分析了华北平原区域背景大气中卤代烃的长期变化趋势和主要来源.结果表明,《蒙特利尔议定书》已淘汰物种(CFC-12、 CFC-11、 CFC-113、 H-1211、 CCl4和CH3CCl3)体积分数显著下降,受管控物种(HCFC-22、 HCFC-141b、 HCFC-142b和HFC-134a)及未列入管控的物种(CH2Cl2、 C2Cl4、 CH3Cl、 CHCl3)体积分数则呈上升趋势且体积分数中位值显著高于北半球中纬度大气背景中位值;泰山卤代烃的体积分数主要受4种不同来向气团输送的影响,其中来自华北地区气团占比最高(41%);主要来源包括生物质燃烧(38.1%)、制冷剂(26.2%)、工业及家用溶...  相似文献   
3.
2010年1月31日~2月7日,利用宽范围颗粒物分光计(WPS)对济南典型商业室内环境(超市和办公室)的颗粒物数浓度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颗粒物数浓度主要分布在爱根模态(20~100nm),济南室内颗粒物总数浓度(10~2500nm)和国外一些发达国家相当,但质量浓度高一个数量级.超市和办公室颗粒物的日变化和粒径分布研究表明,超市和办公室颗粒物浓度主要受到室外源控制,同时办公室颗粒物浓度还受到打印机使用和吸烟的影响.超市打扫卫生和频繁的顾客流动虽使粗模态颗粒物的体积浓度提升4~7倍,但仅占颗粒物总体积浓度的5%左右.办公室内打印机的使用可使室内30nm左右的颗粒物数浓度显著升高,并且在打印机结束使用后高浓度仍可维持20min左右;吸烟使办公室100nm左右颗粒物升高且可维持6h,吸烟时白天颗粒物体积浓度是无吸烟时的2.5倍,说明即使在受到室外高浓度的颗粒物控制时,这2个室内源的贡献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济南市大气颗粒物的粒径分布特征,于2009年10月利用多级撞击式颗粒物采样器(MOUDI)进行了大气颗粒物采集,采用离子色谱仪分析了其中水溶性离子浓度.结果表明,SO42-、NO3-、NH4+和Ca2+是主要的水溶性离子,浓度总和约占总水溶性离子浓度的92%.SO42-、NO3-、NH4+、K+和Cl-浓度随时间变化较为显著,浓度变化主要原因是受风速以及气流来源方向的影响.SO42-和NH4+主要集中在细粒子中,其浓度呈单模态分布,随着颗粒物中含量的升高其峰值从0.32~0.56 μm粒径段逐渐移动到1~1.8 μm粒径段.NO3-浓度呈双峰分布,细粒子中的NO3-随着浓度的升高峰值从0.56~1μm粒径段移动到1~1.8μm粒径段,粗粒子中的峰值出现在3.2~5.6μm粒径段. NH4+可以完全中和细粒子中的SO42-和NO3-,在细粒子中主要以(NH4)2SO4和NH4NO3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5.
青岛沿海地区夏季和冬季新粒子生成特征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宽范围粒径谱仪(WPS)和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SMPS)对青岛沿海地区夏、冬两季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和粒径谱分布进行了实时测量,同时结合无机和有机气态前体物、大气颗粒物化学组分、气象参数以及后向气流轨迹,对新粒子生成(NPF)特征进行了分析对比.结果表明,在夏季,NPF事件发生频率较低,为18%.夏季NPF事件发生时,大气颗粒物数浓度可增加1~4倍,新粒子表观生成速率和增长速率(除7月20日特殊事件)分别为(5.2±4.3)cm-3·s-1和(6.5±2.2)nm·h-1,相关分析结果暗示生物源有机物(BVOCs)对新粒子生成有促进作用,人为源有机物(AVOCs)起抑制作用.冬季,NPF事件发生频率为27%,新粒子表观生成速率和增长速率分别为(3.3±3.1)cm-3·s-1和(5.3±3.3)nm·h-1,大气颗粒物总数浓度在NPF天和非NPF天无显著差异.与夏季相反,相关分析结果暗示冬季人为源有机物(AVOCs)对新粒子生成有促进作用,而生物源有机物(BVOCs)与新粒子生成的关系不明显.此外,新粒子增长到CCN粒径范围(>50 nm)的增长特征呈现季节性差异:在夏季,新粒子生成后可在光化学作用下直接增长到CCN粒径范围,而在冬季,新粒子需经历两阶段增长,第二阶段增长中颗粒态硝酸铵的生成方可使新粒子增长至CCN粒径范围.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