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0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自然风化条件下原油中金刚烷的风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渤海2个原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然风化实验,探讨了原油中金刚烷化合物的分布情况及其风化规律.结果表明,经过100 d的室外自然风化,原油中金刚烷的分布已经发生了较大的改变:风化损失程度与金刚烷化合物的沸点有关,风化初期单金刚烷损失严重,风化45 d,单金刚烷完全消失;双金刚烷浓度变化较小,有较好的抗风化稳定性;通过t检验分析,所选取诊断比值中,单金刚烷指标A6、A8、A12和双金刚烷指标A16、A17、A18较为稳定,能很好地指示自然风化20 d内油样的来源;双金刚烷指标A17、A18风化100 d非常稳定,可用于长期自然风化油样来源鉴别,金刚烷化合物诊断比值对于溢油鉴别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渤海沉积物中的"活性铁"与其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应用2001年12月航次所取得的渤海三个典型区域沉积物柱样品,用5%HCl浸取溶解自然粒度下的沉积物,测定了其中的Fe^3 ,Fe^2 ,Fe^3 /Fe^2 值,探讨了其分布特性及其与沉积物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Fe^3 在整个研究海域均是从表层向下逐渐递减的,Fe^2 在辽东湾是从表层向下逐渐减小的,而在其他海域是逐渐增加的。沉积物的上层(约50cm厚)Fe^3 含量变化复杂。一些柱状样Fe^2 含量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可能除与沉积物来源有关外,还与“活性铁”的总量有关,“活性铁”含量在垂直方向上随深度而降低。从“活性铁”与Fe^3 /Fe^2 判断,所研究的渤海区沉积环境以弱氧化环境为主,局部地区为还原环境。  相似文献   
3.
自然粒度下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渤海三个典型海域6个站位柱状沉积物自然粒度下的有机碳(OC)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有机碳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氧化还原环境(Eh^0,Es^0,Fe^3 /Fe^2 比值)因素对渤海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影响,渤海自然粒度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含量在0.39-0.86%之间,一般在表层-次表层含量变化较剧烈,在下层变化较缓,相关分析说明,在中层,一般沉积物的还原性相比表层有增强,氧化环境与还原环境共存,有机质被氧化,OC浓度变得趋于减小,Fe^3 /Fe^2 也趋于减小,二者有明显的正相关;在下层,还原环境占据了主导地位,导致大量OC不能被氧化,就被保存了下来,而Fe^3 /Fe^2 却明显减小,所以在下层OC-Fe^3 /Fe^2 呈较强的负相关;在表层又掺杂了生物化学与物理扰动等因素,使OC-Fe^3 /Fe^2 的相关性变得复杂,且不规律,表层-次表层OC主要取决于物质来源和物理搅动,变化较复杂;中,下层主要受氧化还原环境影响,矿化作用明显,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下层除C3区和A区外,有机碳含量也逐步降低。有机碳含量不同层次受不同的物质来源,沉积环境,氧化还原进程与不同的生物化学过程共同影响,从C区的断面分布看,表层-次表层呈垂直叠层分布,主要是逐步垂直沉降沉积的结果。25cm以下呈水平推进式梯度分布,可能由于特殊的沉积事件如大洪水冲刷沉积而致。  相似文献   
4.
以渤西油田海上平台中质原油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岸滩模拟溢油生物降解实验.采用气相色谱与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化合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生物降解条件下双环倍半萜化合物的分布规律,并对该化合物诊断比值的变化规律以及稳定性进行了考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1 d的生物降解,加入生物降解菌剂和营养盐的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化合物的分布变化不大,加入生物降解菌剂和缓释肥的原油中双环倍半萜化合物降解比较大.经过t检验分析,经过21 d短期生物降解,双环倍半萜化合物诊断比值DR3、DR6、DR9以及DR10,可以用于判别生物降解前21 d内油样是否来自同一油源.双环倍半萜化合物诊断比值对于溢油来源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