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2篇
基础理论   3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人工湿地与土壤净化槽处理农村生活污水的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芙蓉  刘东生  王辉  李想 《环境化学》2013,32(2):232-239
针对我国生活污水处理现状及要求,对比研究了普遍推广的人工湿地技术与新兴的土壤净化槽技术,发现在进水水质、环境条件均相同的情况下,上行流人工湿地处理效果优于下行流人工湿地;基质按照不同需氧层铺设不同粒径填料的土壤净化槽处理效果优于基质直接分层铺设填料的土壤净化槽;土壤净化槽和人工湿地出水水质都很好,出水CODCr、TN、TP、氨氮分别达到了二级、一级A、一级B、一级A标准;土壤净化槽装置占地面积小,为人工湿地的2/3.土壤净化槽技术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有发展前景的生活污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大气细颗粒物(PM2.5)对大鼠心脏的急性毒性及其机制,将28只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膜对照组、7.5mg·kg-1、15mg·kg-1和30mg·kg-1剂量组.细颗粒物采用一次性咽喉部气管滴注染毒,24h后处死动物.分别于染毒30min、1h和24h后测定大鼠心电图,采用间接免疫荧光化学方法测定大鼠心脏缝隙连接蛋白Cx43的分布,采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连接蛋白Cx43的表达;光镜下观察心脏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发现,染毒30min后,各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基础测量时,染毒1h后对照组恢复正常心律,而颗粒物染毒组仍显示异常心律,与对照组相比,15mg·kg-1和30mg·kg-1剂量组大鼠心律失常发生频率显著增加(p<0.05),染毒24h后各组均恢复正常心律.Cx43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染毒24h后,15mg·kg-1和30mg·kg-1剂量组大鼠心肌Cx43荧光强度显著降低(p<0.01);Western blot测定结果显示,随着PM2.5染毒剂量的增加,心肌组织Cx43表达逐渐减少,15mg·kg-1和30mg·kg-1剂量组Cx43蛋白水平分别为对照的57%和5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病理切片结果发现,对照组和各剂量均可见到心肌横纹,心肌排列正常,横纹清晰,未见明显心肌细胞萎缩、变性,亦未见炎细胞浸润.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大气PM2.5可引起健康Wistar大鼠心律异常的发生,心肌组织Cx43分布和表达的异常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纳米银因其优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以往的研究从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方面对纳米银的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研究设计或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足,迄今为止,有关纳米银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仍不很清楚.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银毒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目前研...  相似文献   
4.
砷中毒易感性与基因多态性的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机砷是一种确认的人类致癌物,但其致癌机制至今仍不很清楚.人类的大多数肿瘤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砷中毒在不同种属(族)和个体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除年龄、性别、砷暴露量、营养状况等因素外,近年来研究发现,个体间砷中毒易感性的不同可能与某些基因多态性密切相关,这些基因包括谷胱苷肽-S-转移酶基因、5,10-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着色性干皮病D基因、髓性过氧化物酶基因、过氧化氢酶基因以及p53基因等.只有充分考虑遗传因素的作用,才能深入阐明砷中毒的机制.  相似文献   
5.
针对传统氯消毒在实际应用和运行中产生有害消毒副产物的缺点,着重将新兴消毒技术———超声波消毒技术与传统次氯酸钠消毒结合起来。二级出水的大肠杆菌数为107个/L左右,试验确定超声波与氯协同的最佳参数如下:超声波功率为0.30A×220V,超声波作用时间为30s,有效氯为2.30mg/L,氯作用时间为30min。实验采用的是同时处理方案,处理单位体积(1m3)水样的耗电量为0.55(kW.h)/m3。  相似文献   
6.
纳米银因其优越的抗菌性能被广泛应用于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以往的研究从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方面对纳米银的健康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然而,由于研究设计或研究条件等方面的限制,以往的研究结果仍存在一些不足,迄今为止,有关纳米银对健康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仍不很清楚。综述了近年来在纳米银毒理学研究方面所取得的进展以及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并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