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基础理论   1篇
  2022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1.
介绍冲天炉除尘洗涤循环水处理工艺过程,包括絮凝沉淀,SO2的吸收,循环水冷却、水质稳定,污泥脱水等过程。  相似文献   
2.
高氯酸盐降解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春笃  郭静  许小红 《生态环境》2010,19(2):281-285
研究降解高氯酸盐环境污染物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分子系统特征、生长特性和降解活性。利用PCA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分离高氯酸根降解菌,观察其形态,进行生理生化测定,用分子克隆技术获得菌株的16SrDNA基因并测序,并对菌株的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用培养技术和离子色谱法检测菌株对底物的利用和降解情况。从镇江江滨和镇江新区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中分别分离到一株能降解高氯酸根的菌株JD14和JD125。此菌株在24~30℃条件下较快地降解底物高氯酸盐,其中在24℃下,15d内可以将初始质量浓度为1600mg·kg-1的高氯酸根降解(86±6.5)%。对两菌株的16S rDNA基因进行了克隆和测序,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菌株JD14和Dechloromonas sp.SIUL相似度高达100%,JD125和Dechlorospirillum相似度达97%,最后鉴定JD14和JD125属于高氯酸盐降解菌。此前国内并无降解高氯酸根微生物的报道,对今后在环境污染防治中开发利用此类细菌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椰壳基活性炭吸附高氯酸盐污染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确定高氯酸盐污染物椰壳基活性炭吸附的最佳工艺参数,以高氯酸铵模拟废水为处理对象,通过L25(5)4正交试验考察活性炭投加量、温度、pH值、高氯酸盐初始浓度等参数对活性炭吸附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ClO4-的去除率随着活性炭投加量的增加、ClO4-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在偏中性的环境中具有较高的去除率,高温不利于活性炭的吸附反应。最佳工艺参数:活性炭投加量为0.4 g/L,pH为中性,温度为25℃,高氯酸盐初始质量浓度为2 mg/L。在最佳工艺参数条件下对ClO4-的吸附率为74.87%。  相似文献   
4.
城市污水细菌多样性及其生物安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掌握镇江城市污水中微生物种群结构特征,笔者通过构建并分析城市污水中细菌16SrRNA基因文库,对其系统族群研究发现:污水中细菌16S rRNA基因主要来自变形细菌(proteobacte-ria)的各亚族,占总检序列的86.3%,还有脱铁杆菌门(Deferribacteres)、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等类群,表明城市污水中微生物丰富多样.通过生物安全评价发现,污水中存在多种病原微生物,包括Arcobacter; Sulfurospirillum;Acinetobacter; Aeromonas;Fusobacterium;Bacteroides; Esch-erichia coli;Enterobacter;Clostridium 等.研究表明,近似弓形杆菌属(Arcobacter)的细菌比例高达74.2%,为城市污水中的主要优势菌群,PCR扩增23S rDNA上的特异性序列后进一步证实污水中Arco-bacter为致病性弓形杆菌,该发现为制定治理城市污水生物性污染的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在镇江内江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分析水质常规指标,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评价镇江内江现有的水质状况。研究结果表明,内江水体污染程度相当严重,较大区域的水体为Ⅳ类,部分区域为Ⅴ类,总磷(TP)对水质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权重在各监测时期内各监测断面中均在30%以上,另外总氮(TN)指标也偏高,权重仅次于总磷(TP),最大达到30%多,也是内江水体的主要污染指标。  相似文献   
6.
高氯酸盐去除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高氯酸盐是一种新型持久性污染物,其毒理作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特性、降解处理和修复已成为研究热点。文章简单介绍了高氯酸盐污染的特点、毒理效应及其环境行为,重点论述高氯酸盐污染的微生物处理和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7.
朱方  许小红  陈明毅  赵路遥 《安全》2022,43(3):56-59
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革”的教育理念,构建适合地方高校工科教学的线上线下有效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江苏大学安全工程专业“安全人机工程学”课为例,组织混合式教学的设计与实践,根据收集的学习行为、学习反馈、学习成绩、课堂表现等信息资料,分析评价构建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进一步调整优化混合式教学模式。该课程总体满意度在学院排名前30%,入选江苏大学课程教学质量评价A级课程,教学改革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