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0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基于GIS与群落调查的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量测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7年北京市地全区236个群落调查样方数据和典型区域300株野生北柴胡采样数据为基础,采用模型模拟、样方调查、GIS与数理统计等方法,对野生北柴胡分布与资源产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北京市野生北柴胡在植物群落中的种群密度介于0~6000株/hm2之间,产量密度范围介于0~683kg/km2之间,密度最大的生境为海拔1 800m左右的山顶杂草草甸;②不同生境下根生物量(Y)与植株地上形态特征株高(x1),叶片数(x2)和分枝数(x3)显著相关;③北京地区北柴胡资源分布面积为752 937hm2,资源总量约为410t;④北京市野生北柴胡资源的水平分布特征表现为,东部怀柔、密云和平谷等地产量密度低,西部和中部地区密度较高,从垂直变化规律看,北柴胡分布的主要区域集中在海拔100~2 000m的范围内,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产量密度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2.
东江干流富营养化评价及区域差异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评价东江富营养化状况.结果表明,东江富营养化程度较轻,干流绝大部分区域(96%)为中营养及中营养以下水平,只有少数区域(4%)达到富营养水平.同时,东江干流富营养化程度区域差异性明显,从上游至下游河口富营养化程度逐渐加重.针对东江水质污染现状,建议东江水体管理应以保护为主,同时采取有效措施,改善下游...  相似文献   
3.
基于USLE的东江流域土壤侵蚀量估算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基于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运用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对东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结果表明:东江流域年均土壤侵蚀总量为16.2×108t,土壤侵蚀模数为18.73t/(hm2.a),侵蚀强度属轻度。占流域面积94.62%的区域土壤侵蚀强度在中度以下,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为9.94%,而占流域面积仅5.38%的中度以上侵蚀区域对流域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达90.06%。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差异性大,分析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之间的关系表明:裸地和灌草地为区内主要侵蚀地带,土壤侵蚀模数随着坡度的递增呈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5°~25°为区内主要土壤侵蚀坡度段。通过以上研究分析以期为构建东江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指标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简单的水热法制备了比表面积较高的MnO2纳米微球,以之替代Fenton试剂中的Fe试剂,采用类电Fenton反应降解染料亚甲基蓝(MB),研究其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当MB溶液初始浓度为30 mg/L时,电压为10.6 V,MnO2浓度为80 mg/L,H2O2浓度为20.4 g/L,保持pH为4条件下,MB在40 min内的降解率达到94.08%。分析了反应前后MnO2的变化并提出其反应机理。该研究成果可为电Fenton技术的应用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东江下游河网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水体的生态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论文以东莞市为研究区域,基于1990、2000、2009年3期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景观指标,分析了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及其对水体的生态效应。研究结果表明:①近20 a东莞市土地利用结构由农业用地、林地为主向城市建设用地为主迅速转变,耕地、园地、林地比例由1990年的23.56%、13.39%和28.73%下降为2009年的11.35%、3.26%和17.39%,与此同时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则由20.21%增加为53.62%,此外,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变化程度较1990—2000年更为剧烈;②东莞市农业用地面积逐年降低,单位面积化肥施用量减少58.30%,单位面积农药施用减少32.35%,表明农业面源污染在过去一段时间内具有减弱趋势,与此同时城镇建设用地下垫面增加导致的城市非点源污染威胁则逐渐增强,这一情形将随着城市化用地的继续扩展和水体总面积的减少而愈加严重;③东莞市水体景观优势程度逐渐下降,水体受人为干扰强烈。水库、河流缓冲带内建设用地比例明显增加,河道被人工化、渠道化程度增强。综合以上研究结果,东莞在城市化建设中应加强水资源的保护和管理;水污染防治中,在治理点源污染的基础上,加强城市下垫面非点源污染的防控。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