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篇
  免费   0篇
安全科学   5篇
综合类   1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2023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1.
在氨法脱硫的基础上提出了氨法-Fe(Ⅱ)EDTA法同步脱硫脱硝的新工艺,重点研究了Fe(Ⅱ)EDTA浓度、反应温度、进气流量、初始pH值等参数对脱硫脱硝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氨法-Fe(Ⅱ)EDTA法同步脱硫脱硝工艺可行,在温度40℃,初始pH值为8,进气量50 L/h,Fe(Ⅱ)EDTA浓度为0.075 mol/L的条件下可以保持99%以上的脱硫率和70%以上的脱硝率。  相似文献   
2.
对氨-络合法同步脱硫脱硝废液中络合剂再生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50℃、p H值为5.65、Fe(Ⅱ)-EDTA浓度为0.04 mol/L、再生剂/Fe(Ⅱ)EDTA为2∶1的条件下,经铁粉再生后吸收液最高脱硫脱硝效率分别达到99%和75%;焦粉再生最高脱硫脱硝效率达到97%和46%;而乙二醛再生最高脱硫脱硝效率仅为80%和20%。同时铁粉再生中试结果也还表明脱硫效果可以稳定在100%,脱硝效果可维持在60%。  相似文献   
3.
难降解苯酚废水的高效处理是污水处理领域中亟需解决的难题。以椰壳活性炭为基底材料,在其表面负载石墨烯和钛,制备出新型复合负载型催化粒子电极(Ti-rGO/GAC)填充于三维电极反应器中用于处理苯酚废水,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考察了Ti-rGO/GAC三维电极降解体系处理苯酚废水的影响因素和最佳反应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当反应液体积为200 mL、模拟废水中苯酚的初始浓度为310 mg/L、极板间距为4.5 cm、电解质(Na_2SO_4)投加量为10 g/L、溶液的pH值为3、粒子电极投加量为100 g/L、施加电压为13 V时,为Ti-rGO/GAC三维电极降解体系处理苯酚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在该最佳反应条件下,电解反应100 min后,模拟废水中苯酚和COD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93.51%、81.25%;pH值对废水中苯酚和COD去除率的影响最大,电压、极板间距和电解质浓度对其的影响效果依次减弱。Ti-rGO/GAC三维电极降解技术对处理苯酚这类生物难降解污染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墨烯是一种具有比表面积大、载流子迁移率高、机械强度高等优异特性的二维纳米材料。因其在纳米技术和环保方面的巨大潜力,自2004年被发现以来即受到众多领域的关注。首先介绍了石墨烯的优异特性及其制备方法;其次重点阐述了十几年来石墨烯及其复合材料在光催化、电催化、Fenton、微生物燃料电池、海水淡化、吸附、电化学传感器等环境领域中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及主要成果,并总结了在以上领域中的作用机理;最后对其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烧结机头烟气颗粒物性质及深度净化技术路线,选取了湿法脱硫前的烧结颗粒物,采用低压撞击分级采样法LPI、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表面接触角法进行了研究,并与燃煤火电粉煤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合分析结果讨论了湿电加间接冷凝除雾技术路线特点,同时介绍了塔内直接换热冷凝除尘技术路线的基本原理。结果表明:烧结颗粒物粒径在0.11~0.40■m的比例为77.34%,不同元素在不同烧结颗粒中占比差别大,烧结颗粒物接触角为45.9°,烧结颗粒物较火电粉煤灰粒径更细、成分更复杂、疏水性更强。结合技术路线原理及烧结颗粒物性质分析,说明基于湿电和间接冷却的技术路线存在一定的技术弊端,直接换热冷凝除尘技术更加适合湿法脱硫后的烧结颗粒物深度净化工序。  相似文献   
6.
采用氨/Fe~(Ⅱ)EDTA法同步脱除烧结烟气中SO_2和NO_x,并通过铁屑再生废液中Fe~(Ⅱ)维持脱硝效率。实验结果显示,氨/Fe~(Ⅱ)EDTA法脱硫效率可达100%,脱硝效率可达68.3%。但是,随着实验时间的延长,脱硝效率逐步下降。通过铁屑再生Fe~(Ⅱ)-除铁后,脱硝效率从48.8%增加至57.1%。  相似文献   
7.
识别韧性重要路段有助于通过局部路段改造措施提升路网的整体韧性水平。将路网韧性评估模型集成至扩展傅里叶振幅灵敏度检验方法(Extended Fourier Amplitude Sensitivity Test, EFAST),提出了一个通用的路段韧性重要度评估框架。路网的韧性水平取决于各路段抵御、吸收故障及从故障中恢复的能力。该框架能够分离各路段的上述韧性能力对路网韧性的影响,据此评价各路段基于不同韧性能力的重要程度。算例试验表明:路段韧性能力的波动能够显著改变路网的韧性水平,各路段不同韧性能力对此变化的影响具有非均衡性;韧性能力的影响力随修复进程发生变化,忽视其交互效应可能低估路段的重要程度。基于识别结果的路段改造措施被证实能够更高效地提升路网的韧性水平。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