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篇
综合类   4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通过溶解性有机碳(DOC)、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三维荧光激发发射矩阵(3DEEM)分析,研究崇明岛前卫湖有色溶解性有机质(CDOM)的分布和来源.结果发现,表层水中DOC的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变化范围为5.87~7.02mg*L-1,平均值为6.35mg*L-1.吸收光谱分析表明,校正吸收系数a355在养殖区最高,为4.58m-1,并呈向两边逐渐递减的趋势,暗示养殖区CDOM可能存在陆源之外的其他来源.进一步的荧光指数(f450/500)分析证实了水生生物源的存在,同时也表明前卫湖水体的CDOM总体上并没有明显偏向陆源或者水生生物源(f450/500为1.50~1.84),而a355与DOC含量的比值和荧光指数存在显著正相关(r=0.787,n=10,P<0.01),说明养殖区存在一个比较明显的生物信号,其可能来源为藻类.三维荧光的分析结果表明,类腐殖酸组分普遍存在于前卫湖CDOM中,且空间差异不大;而类蛋白组分的分布差异较大,可能是影响前卫湖CDOM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这与上述生物源的分析结果相吻合.  相似文献   
2.
对云南某高砷烧渣进行了酸浸-深度还原-磁选实验研究,采用HSC、SEM-EDS、XRD等检测技术分析了提铁脱杂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原料中Fe品位为57.35%,含As高达2.78%,As主要以金属砷酸盐形式赋存,Cu和Zn的品位分别为0.52%和0.57%。在浸出温度60℃,硫酸质量分数25%的条件下,浸出作业As脱除率为86.43%。浸出渣碳热深度还原最佳实验条件为:还原温度1 050℃,还原时间120 min,煤粉质量分数30%,砷的作业挥发率78.23%。焙烧样品经磁选后,最终获得铁品位71.19%,总回收率约92%,含As 0.08%,含Cu 0.29%,含Zn 0.10%的铁精矿。基础理论分析及样品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酸浸促使难溶性金属砷酸盐中As转变为易溶性的H_3AsO_4,碳热深度还原实现了氧化铁矿物向金属铁相的转变以及As的进一步脱除。研究为类似硫酸烧渣的综合利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4.
为探求开放源露天煤尘在自然风力作用下的扩散情况,本研究采用空气动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以离散相拉格朗日随机轨道为计算模型,预测了原煤、大矿、水洗和精煤4类煤种料堆的降尘浓度分布,并采用风洞试验对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结果表明:动力学模式对风蚀粒子的预报误差在±25%,其中原煤种的预报度最高,误差10%.动力学模式与高斯沉降模式相比,高斯模式对尘源处的降尘浓度预报误差过大,动力学预报模式是基于颗粒群的运动轨迹的行为预报,能准确地描述粗大颗粒的跃移运动状态,对于满足Rosin-Rammler粒径分布的固体粒子降尘浓度的预报良好.  相似文献   
5.
咸水藻水华期溶解有机质光谱特征变化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崇明北湖湖水培养长江口常见的中肋骨条藻为研究对象,模拟了其在咸水湖中的水华暴发过程,利用分子光谱学技术分析了中肋骨条藻培养过程中溶解有机质(DOM)的光学吸收系数(a355)和三维荧光光谱(3DEEM)的变化.结果表明,中肋骨条藻增殖过程a355逐渐增加,并且出现7种荧光团,代表DOM中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和类腐殖酸荧光物质.在藻类进入衰亡期后,各荧光峰强度大幅度增加;类腐殖酸荧光强度、溶解有机碳(DOC)含量和a355之间均存在着良好的相关性,高、低激发波长的类蛋白荧光物质具有同源性.荧光指数的增大与类蛋白荧光的产生,显示微生物在有色溶解有机质(CDOM)的生产上起着重要的作用.无菌条件下培养的藻液中各荧光峰强度均很弱,说明细菌可能将源于藻类的非荧光物质转化为CDOM.  相似文献   
6.
环境和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息息相关,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进一步的推进,自然环境在人类的盲目生产活动中经常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同时被破坏的环境反过来又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生产活动。因此,如何有效地检测和控制由人类生产活动引起的环境风险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研究信息扩散理论在环境风险评价领域的应用成果,在改进和优化现有的研究成果前提下,同时融入了模糊评判等相关评估理论,建立了一种复合的空间信息扩散法的环境风险评价模型。该模型在现有的基础上引进环境影响因子,修正了由普通的信息扩散模型所引起的不准确性。通过该模型,能提高在环境风险扩散预测和控制领域的准确率,为降低和控制风险后果提供有效的参考。最后通过一个示例,应用本模型进行环境风险分析,证明模型的实用性,并且对比普通的扩散模型更具有优越性。本文所研究的成果对重大工程发生事故和危机后的环境风险评估具有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往往会对附近水域内现有取水户、已获得取水许可预申请的申请人、渔业养殖户等第三者产生不利的影响,致使第三者对水资源的利用权益受到侵害.为了保护好第三者对水资源的利用权益,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自然就成了避免或降低建设项目入河排污口设置对第三者影响的关键所在.结合实际案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对第三者影响的防控措施,并对其适用性作出了较为客观地分析,从而为建设项目合理地设置入河排污口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期氮(N)沉降及其诱导的N、磷(P)养分平衡性对森林生长与生产力的生态反馈效应已成为当前森林生态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但目前大多研究主要基于已有文献数据整合分析,而缺乏野外原位系统性研究与试验证据.以西南亚高山两种典型人工针叶林——云杉(Picea asperata)林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林为对象,通过野外原位N添加模拟大气N沉降,从叶片养分状态和生理特征变化的角度研究N沉降下该区域树木生长的养分限制特征.结果表明:(1)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种人工林叶片P含量,导致云杉和华山松叶片N:P值分别比对照增加了9.9%和5.8%,表明N添加在一定程度上驱动了两种林分生长的P养分限制,且云杉林P养分受限程度更明显;(2)N添加显著降低了云杉林叶片NRE/PRE值,而对华山松林无显著影响,表明N添加下云杉人工林生长受到了明显的P养分限制;(3)N添加显著降低了两种人工林叶片各P组分含量,但显著提高了叶片酸性磷酸酶活性.因此,叶片养分状态和生理特征研究均表明N沉降导致亚高山森林树木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P养分限制,且云杉人工林P受限程度比华山松林更为明显,推测N沉降驱动的林分P受限程度可能与两种林分土壤养分初始状况有关;结果可为全球气候变化下森林的适应性管理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图3表2参49)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