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安全科学   3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
本利用电容测量方法结合Mott-Schottky分析,研究了不锈钢在硫酸溶液中所形成钝化膜的半导体性质,同时对成膜电位、成膜时间以及溶液pH值对膜半导体性能的影响也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不锈钢钝化膜具有p型-n型-p型半导体特性,膜内的杂质浓度随成膜电位的增加而增加,随极化时间的延长而减小,这主要是由于极化电位和极化时间的变化引起了膜组成的变化所引起的。溶液PH值的改变可以显著影响0.16V~0.74V电位扫描区间内膜的平带电位EFB。溶液PH值与平带电位呈线性关系,斜率为58.58mV/pH。  相似文献   
2.
试验采用气升式反应器,接种实验室自行培养的排硫硫杆菌种,在进水pH值为7.0±0.2,温度控制在30±2℃条件下,研究了以ORP为控制参数在硫化物生物氧化成单质硫过程中的应用,并考察了pH和污泥硫负荷对ORP及硫化物生物氧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硫化物去除率和硫酸根生成率均随ORP的降低而下降,不同容积负荷下,控制合适的ORP均可得到单质硫的最大生成率;当ORP为-380~340 mV,pH为7.85~8.63,污泥硫负荷为8.4 kg S/(kg MLSS·d)时,反应器运行状况良好.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主、次裂隙在近似T型分布下对岩石变形破坏机制的影响,基于含主、次裂隙类岩石试件的单轴压缩试验及线弹性断裂力学理论,研究了轴向压缩下由夹角变化引起裂隙岩石中主、次裂隙应力场的变化规律,并进一步探究了其对岩石强度与变形特征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次裂隙的存在对单一裂隙试件的强度特征有明显影响,含次裂隙试件强度降至单一裂隙试件的30.2%~47.5%;裂隙夹角由30°增加至60°时引起主裂隙相交节点两侧剪应力方向由同向转变为异向,由应力的叠加转变为应力的抵消,对裂隙岩石的破坏过程产生抑制作用,从而增强岩石的峰值强度;相较于裂隙间应力场的相互影响,新增裂隙数量所增加的能量消耗引起的强度特征变化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4.
UASB反应器处理酒精废液颗粒污泥形成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采用中温(35±1℃)UASB反应器处理酒精废液,通过启动、运行,成功地培养出了颗粒污泥,取得了良好的处理效果。试验在运行的不同时间对反应器污泥中不同营养类群细菌进行了分类计数;分析了颗粒污泥形成中细菌数量的变化规律;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了颗粒污泥的表面情况。  相似文献   
5.
针对岩爆倾向性评价模型中指标权重难以确定导致预测精度不高的问题,提出1种基于改进组合赋权-TOPSIS法的岩爆倾向预测模型。综合考虑岩爆发生条件,选取岩性条件、应力条件和围岩条件3项准则对应的15个岩爆倾向性判别指标。采用3标度法的改进层次分析法(IAHP)与熵权法(EWM)结合,消除主、客观因素影响获得最优权重,运用逼近理想解法(TOPSIS)分析评判对象与虚拟理想解的贴近程度,从而判断岩爆倾向性等级。研究结果表明:弹性能量指数Wet、动态DT参数、能量储耗指数k、T准侧和应力指数S对岩爆倾向性影响较大;该模型对岩爆倾向性预测准确率高于85%,可为类似地下岩土工程岩爆倾向性预测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因对初始状态损伤忽略的假定致使岩石损伤状态表达不足的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原理,运用统计损伤学定义了表征含有初始宏细观缺陷的岩体损伤变量,引入表征岩体初始损伤状态的初始损伤系数k,优化了传统损伤本构模型,对建立的损伤演化本构模型和实测数据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本构模型对裂隙岩石全应力应变过程拟合精度更高,其损伤演变过程更符合实际,并能反映存在初始损伤的岩石力学特征差异,量化了初始孔隙、裂隙等宏细观损伤在应力环境中的耦合作用,对研究宏细观缺陷岩石损伤场-应力场耦合作用机制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7.
采用升流式好氧反应器,接种实验室自行培养的排硫硫杆菌,进水硫化物质量浓度为343~356 mg/L,在不同容积负荷下,研究不同氧化还原电位(ORP)对硫化物生物转化的影响.结果表明,ORP为(-260±10)mV时,硫化物去除率均达95%以上;随着ORP的降低,硫化物去除率和硫酸根生成率均呈下降趋势;不同容积负荷下,控制合适的ORP均可得到单质硫的最大生成率.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