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3篇
综合类   5篇
基础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1.
城市缓流水体的生物强化净化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城市缓流水体因其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大、自身流动性小和自净能力弱的特点,正处于被人为破坏而面临消失之中。而生物净化技术是根据水体自净的原理而设计和开发的污染水体净化技术。本文列举了国内外城市污染水体常用的生物净化技术的特点及应用情况,指出了各种生物净化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不足和发展前景,为我国城市水体的治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生物膜技术在污染河道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综合国外具体的工程实例可以看出,生物膜技术净化河道具有净化效果好,占地少,不引入外来菌种的优点, 同时还能强化河流生态系统的自净能力。因此,在我国污染河流的综合治理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弹性填料净化受污染入湖河流的现场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田伟君  郝芳华  翟金波 《环境科学》2008,29(5):1308-1312
利用新型弹性填料作为生物膜载体,将其直接布置在林庄港河道中,研究在不影响河流生态系统结构和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弹性填料对河流微污染水体的强化净化效果.现场试验在挂膜成功后共运行了半年.结果表明,弹性填料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它在整个运行期间对高锰酸钾指数的平均净去除率为5.4%,其中最高为9.9%;氨氮净去除率在5.35%~39.91%,总磷的净去除率最高也达到了28.6%.同时细菌学检验结果表明,高锰酸钾指数的去除率与附着在填料丝上的异养菌的数量存在正比关系;而亚硝酸菌和硝酸菌的数量也与氨氮的去除率变化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生态交错带理论在生态护岸构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生态交错带的基本理论出发,分析了岸坡生态系统的组成和主要特征,提出了构建生态护岸应遵循的景观生态学原则及护岸型式与生态植物的选择。从而为生态护岸的构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太湖底泥营养要素动态释放模拟和模型计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逄勇  韩涛  李一平  翟金波 《环境科学》2007,28(9):1960-1964
采用太湖湖区底泥,根据环型水槽实验总结了各种扰动强度下太湖底泥的起动、悬浮和营养盐释放规律.环型水槽内水体流速均匀且能够通过控制水槽的转速精确控制水槽的水体流速.通过考察水槽中水体TN、TP浓度的变化,建立起了底泥TN、TP释放率(y)与水体流速大小(x)的定量化关系.根据实验确定的各种参数,采用ECOMSED模型计算模拟,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合理.由于目前太湖的野外监测资料存在较明显的时空不一致性,模型参数率定的精度受到了较大影响,通过室内实验模拟底泥的内源释放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太湖典型入湖河道中氨氮去除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田伟君  郝芳华  王超  翟金波 《生态环境》2006,15(6):1138-1141
入湖河流是湖泊营养物质的一个重要来源,因此入湖河道水质的改善是控制湖泊富营养化的关键。文章采用自行研制的新型仿生填料直接布设在河道内的生物接触氧化法,在不影响河流生态结构和原有使用功能的前提下,对河流微污染水体进行氨氮的去除研究。研究结果显示,氨氮的净去除率在5.35%~39.91%,其中最高为7月的39.91%,最低月为12月的5.35%。试验期间生物膜的平均厚度为0.8~1.1mm(雨后略厚),生物膜内的微生物主要是一些贫营养微生物,数量少,因此形成的生物膜较薄,生物膜由表及里几乎全是好气层。同时,根据氨氮去除率与硝化菌的数量关系也可以看出试验河段内氨氮的去除主要是靠硝化菌的硝化作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用于中小河流强化净化的理想填料--细绳状生物填料--的特性、净化原理及其在具体工程中的设置型式和净化效果.通过具体工程实例分析,可以得出该生物填料非常适合我国平原河网地区河流的强化净化.  相似文献   
8.
风浪扰动下的太湖悬浮物实验与模拟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逄勇  庄巍  韩涛  李一平  翟金波 《环境科学》2008,29(10):2743-2748
采用太湖湖区底泥,根据波浪水槽实验总结了各种扰动强度下太湖底泥的起动切应力.波浪水槽可以系统地模拟太湖常见的波浪强度.通过实验确定了太湖底泥的临界切应力为0.050 Pa,采用国外先进的FVCOM模型计算模拟了太湖流场和悬浮物分布并和太湖实测资料进行了对比,结果较为合理,证明了模型的有效性.由于目前太湖的野外监测资料存在较明显的时空不一致性.模型参数率定的精度受到了较大影响,太湖悬浮物与太湖底泥的内源释放以及水体的透明度有较大关系,因此通过室内实验研究太湖的悬浮物规律对太湖的富营养化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