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1.
2.
4.
溶解性黑碳(DBC)是天然有机质的重要组分,但其在河口水环境中的光化学活性尚不清楚.为解决这个问题,以大豆秸秆溶解性黑碳为目标物,使用山梨酸能量转移同分异构方法研究河口水卤素离子浓度条件下激发三重态DBC (3DBC*)的生成速率(FT)、淬灭速率(ks')、稳态浓度([T]ss)变化规律,并使用2,4,6-三甲基苯酚电子转移探针方法研究卤素离子对3DBC*电子转移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FT无显著影响,但ks'因离子强度和Br-重原子效应而减小,导致3DBC*的[T]ss增加.高浓度DBC光化学实验证实离子强度作用引起DBC分子聚集,导致3DBC*的电荷转移过程减弱,从而抑制3DBC*的淬灭.山梨酸探针实验表明,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3DBC*的能量转移无直接影响,主要是通过抑制3DBC*的淬灭,增加[T]ss.进一步研究发现卤素离子及其离子强度作用对低能态3DBC*(ET < 250kJ/mol)无显著影响,但抑制高能态3DBC*(ET > 250kJ/mol)的电子转移,且随卤素离子和离子强度的增加而愈发明显. 相似文献
5.
白腐真菌反应器的连续运行是否与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系直接相关是其用于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的关键问题。针对此问题,构建白腐真菌处理体系对垃圾渗滤液和焦化废水被交替处理(序批式运行),考察交替处理过程中白腐真菌处理体系的变化。结果显示:在交替处理过程中,黄孢原毛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并未出现明显的适应期,能够连续合成木质素过氧化物酶(56~376 U/L);每批废水的pH都表现为由碱性向酸性变化;COD、氨氮和磷酸盐的去除未受废水交替处理的影响,且在垃圾渗滤液中分别达到43%~44%、70%~71%和17%~25%的去除率,在焦化废水中分别达到26%、33%和57%的去除率。表明基于P. chrysosporium好氧丝状生物膜构建的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体系是以木质素过氧化物酶系为基础,可能与难降解废水的种类无关。 相似文献
6.
为快速、准确地追溯水中污染物来源,及时阻断污染,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技术支撑,更好履行\"三个说得清\"中的\"说得清污染来源\",以昆明市安宁市8家重点企业为研究对象,采集企业内各工段废水进行三维荧光检测获得三维荧光谱图,采用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对原始荧光谱图进行预处理,基于ConvNet卷积神经网络构建水污染溯源模型并进行溯源。结果表明,目视剔除散射区域-线性归一化方法可有效剔除荧光谱图中瑞利散射区域,同时增强因水样稀释而衰弱的荧光特征;构建的溯源模型可成功识别实际废水的三维荧光谱图,识别正确率高达75%,是一种有效溯源水中污染物来源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不同热解温度下溶解性黑碳(DBC)光化学活性与其产生活性氧物种的能力,通过自然光照研究了不同热解温度下小麦秸秆DBC光致产生其激发三重态(3DBC*)、1O2、·OH和O2·−的能力,以及DBC光谱参数(SUVA254,254 nm处的紫外吸光系数;E2/E3,254 nm和365 nm处吸光度的比值;SR,S275-295和S350-400的斜率比值)和3DBC*量子屈服系数(fTMP)、单线态氧量子产率($varPhi_{1_{{{rm{O}}_2}}} $ )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3DBC*的探针2,4,6-三甲基苯酚(TMP)的光解速率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先增大后减少,在300℃达到最大值;1O2的探针糠醇(FFA)的光解速率与热解温度呈反比关系;2-羟基对苯二甲酸(·OH与对苯二甲酸反应的特征化合物)的稳态浓度在200℃和300℃优于其他热解温度,XTT-O2·−复合物(O2·−与XTT钠盐反应产物)的稳态浓度在低温热解区(200℃—400℃)明显高于500℃和600℃热解温度. 量子屈服系数和量子产率计算表明,3DBC*的fTMP值随DBC热解温度变化与TMP光解呈现类似的趋势,且在300℃和400℃具有较高的fTMP,DBC光谱参数计算发现400℃热解DBC具有较高的E2/E3值,说明该DBC含有芳香酮、醌类等有利于产生激发三重态的氧化性基团,故具有较高的3DBC*量子产率; 因为3DBC*是1O2的前体物,400℃热解DBC也具有较高的1O2量子产率$varPhi_{1_{{{rm{O}}_2}}} $ ;低温热解DBC具有较小的SR值,说明该DBC富含酚羟基等还原性基团,有利于电子转移产生·OH和O2·−。fTMP、$varPhi_{1_{{{rm{O}}_2}}} $ 和E2/E3的拟合数据表明,fTMP、$varPhi_{1_{{{rm{O}}_2}}} $ 与E2/E3呈正比关系,可用于预测DBC光致产生3DBC*和1O2的能力。 相似文献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