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运动消耗对草鱼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草鱼幼鱼(体长80~97 cm,体重96~134 g)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专利装置研究了不同运动消耗状态下的草鱼幼鱼游泳能力。结果表明:在正常状态下草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WTBX](Ucrit)为711±060 BL/s,耗氧率(MO2)与流速(U)方程拟合为MO2=4705+419U123,耗氧率随着流速的增大而增大,且草鱼的有氧运动效率较高。在4种运动消耗状态(06Ucrit、08Ucrit、10Ucrit、12Ucrit)流速下运动1 h草鱼的消耗后临界游泳速度(Upcrit)分别为:725±135、633±06、626±08、560±04 BL/s,临界游泳速度随着前期消耗流速的增大而减小,相应的耗氧率方程拟合为:MO2=38269+465U144,MO2=44526+4223U146,MO2=46611+4790U149,MO2=60034+3883U151。运动消耗会导致草鱼的有氧运动效率降低,同时随着运动消耗速度的增加有氧运动效率随之降低。研究结果认为在设计以草鱼为主要过鱼对象的过鱼设施时,鱼道内的流速不应大于08Ucrit,以使鱼类顺利通过。针对不同过鱼对象游泳特性进行设计的鱼道能够提高鱼类通过鱼道的效率  相似文献   
2.
水工学的发展趋势——从传统水工学到生态水工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污染与水土流失问题突出,仅靠传统水工学的开发与利用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且会给流域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因此传统水工学的变革是必然的.从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出发,将传统水工学与生态水工学的基本理论、研究范围等各方面加以比较,指出在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前提下,坚持可持续发展,遵循生态系统自组织、自修复原理,重视流域整体性,坚持保护生物多样性,并做到较好的亲水性,可以形成完善的生态水工学基本原理.以生态水工学基本原理指导流域开发利用将会取得较好效果,同时,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诊断、生态水工建筑物设计与管理以及流域受损生态系统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应是生态水工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梯级水库运行对河流沉积物氮形态时空分布的影响,分别在枯水期和汛期对澜沧江和怒江沿程表层沉积物进行跟踪监测,并利用分级连续浸取分离法得到了离子可交换态氮(IEF-N),弱酸可浸取态氮(WAEF-N),强碱可浸取态氮(SAEF-N)和强氧化剂可浸取态氮(SOEF-N)等四种沉积物氮形态.结果表明:(1)怒江和澜沧江自然河流段可转化态氮(TTN)含量略低于水库段,沿程分布含量范围512.2~1548.5mg/L,同时期4种可转化态氮形态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枯水期SOEF-N>WAEF-N>SAEF-N>IEF-N,含量范围分别为486.6~1424.8,3.3~83.1,1.4~88.8和1.2~10.7mg/kg;汛期WAEF-N>SOEF-N>SAEF-N>IEF-N,含量范围分别为360.7~755.7,42.8~656.2,6.8~394.3和35.8~153.6mg/kg;(2)梯级水库运行导致有机质富集,颗粒物粒径变小,对WAEF-N的释放有抑制作用;梯级水库运行导致水库段沉积物粒径变小,而SOEF-N主要分布在细颗粒中,致使沉积物的矿化作...  相似文献   
4.
以碎石、水泥、生物有机肥料、耕植土等为基本原材料,构建垫层(耕植土)、基质层(大孔蓄容混凝土和填充料)和面层(植被层).制备适合植物生长、耐冲刷、具有一定强度的植物相容型生态混凝土.初步探讨了各配比对植被生长的影响、植物最终穿透混凝土块体长至耕植土中的可能性、以及混凝土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5.
基于葛洲坝1号船闸模型的水流诱鱼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为研究对象,在自制的葛洲坝船闸模型中,研究水流诱导鱼类进入船闸的技术。诱鱼效果采用鱼平均聚集率(P)、诱集效率指数(I)、通过闸门频次(f)和上下游停留时间比(Tr)作为评价指标。研究结果表明:适当范围的水流流速对诱导鱼类进入船闸有一定的诱集作用。当闸门断面平均流速为0.45 m/s时,诱集效率最高,此时鱼类在船闸两侧区域平均聚集率和诱集效率指数最大,通过闸门频次最高;当水流流速为0 m/s(对照组)时,鱼类的活动规律不明显;当水流速度大于0 m/s且小于0.45 m/s时,鱼群聚集中心主要集中闸门内高流速区域;当流速超过0.45m/s后,逐渐增大时,鱼类进入船闸的频率呈下降趋势,鱼群聚集中心主要集中在闸门下游侧流速较稳定的区域;当流速超过0.75 m/s后,鱼类的顶流行为逐渐减弱,不再呈现向闸门聚集的趋势,出现逃逸行为。通过本研究,为鱼类行为学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为中低水头水利枢纽船闸与鱼道结合的可行性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澜沧江流域功果桥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持续干燥状态下磷形态和等温吸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持续干燥对磷和铁形态有显著影响,弱吸附态磷(NH_4Cl-P)、铝结合态磷(NaOH-rP)无机磷(IP)和结晶度较高的碳酸盐铁(Carb-Fe)含量增加,而可还原态磷(BD-P)、聚磷/有机磷(NaOH-nrP)和还原铁氧化物(Ox-Fe)含量减少;沉积物等温吸附特征也有显著变化,最大吸附磷酸盐总量(Q_(max))和吸附系数下降,表明重复短暂的湿润和干燥周期会导致磷的沉积亲和力不断下降,从而增加沉积物内源磷向水体释放的潜在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碳氮同位素的澜沧江水库TOC来源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库建设所导致的生态问题正引发前所未有的深度思考,梯级水库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影响效应更加值得探究.为揭示新老水库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沉积物TOC来源的差异,于2017年11月采集了苗尾、功果桥和大朝山这3个不同时期建设的水库的水样和沉积物样柱.测定了水体的温度(T)、溶解氧(DO)、总有机碳含量(TOC)、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氧化还原电位(ORP)、总氮(TN)和总磷(TP)等指标,并利用15N和13C同位素,结合Iso Source软件,解析沉积物中TOC来源及其来源物质对相应水库沉积物中TOC的贡献量,从而探究其内在的碳循环机制和梯级水库演进模式.结果表明,苗尾、功果桥和大朝山水库水体有机碳质量浓度平均值分别为0. 95、1. 97和4. 64 mg·L-1.对应水库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分别为4. 41~81. 63、18. 30~28. 42和9. 16~14. 46 g·kg-1.水库的梯级建设,使得新老水库的沉积物来源,周围补给等出现差异,使得新老水库TOC出现巨大差异.对于水体TOC,水体热力学状态和溶解氧的差异从而间接影响了水体中TOC的分布趋势.沉积物中主要考虑生源要素的影响,即沉积环境对有机质的保存能力是造成DCS、MV和GGQ沉积物垂向分布有差异的主要原因.而梯级水库的演进模式中,MV时空尺度上处于第一级段,是以累积上游来流TOC为主; GGQ处于第二级段,是以主要消耗分解上游来流TOC; DCS处于第三级段,是以主要积累水库周边TOC来源.  相似文献   
8.
葛洲坝船闸过鱼时空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年4月、6月及8月,在葛洲坝一、二号船闸上下闸首断面及闸室内,利用DIDSON声纳定点探测方法,对船闸上下行鱼类数量进行探测记录,并同步进行水质水动力现场监测,研究船闸过鱼现状及规律。结果表明:船闸天然情况下存在一定过鱼能力,附加一定的改进措施,船闸可能成为通航与过鱼功能合一的新型过鱼建筑物。船闸过鱼存在一定的昼夜节律,鱼类在夜晚时段表现的更为活跃,且在不同季节有选择相对适宜温度活动的趋势,而两船闸间下闸首天然鱼类通过量无显著差异。6月由于水温条件适合,且处于禁渔期末,鱼类大量繁殖,过鱼数量最大,4月及8月过高及过低的水温均不利于家鱼繁殖,过鱼相对较少,且均值比较无显著差异,另外不同月份水位流速变动可能对过鱼量造成一定影响。一号二号船闸的鱼类上闸首通过率分别为21%及42%  相似文献   
9.
为验证一种浮游植物快速浓缩固定方法——滤膜浓缩法的可靠性,采用“鲁戈氏液固定沉降法”和“滤膜浓缩法”同时鉴定了不同浮游植物浓度梯度水样,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鲁戈氏液固定沉降法与滤膜浓缩法整体上均鉴定出7门,32属,但不同梯度上滤膜浓缩法鉴定出的浮游植物种类较多.两种方法门水平上除裸藻门(P<0.05)外丰度均无明显差异(P>0.05),属水平上相对丰度99%以内的浮游植物均无明显差异(P>0.05),即无论是门还是属水平上,滤膜浓缩法对浮游植物丰度的鉴定是可行的.采用两种方法得到的不同梯度下藻密度拟合方程斜率差异较小(P>0.05)且相关性显著(R2=0.958,P<0.01),但滤膜浓缩法鉴定出的浮游植物细胞密度更大.整体来看,滤膜浓缩法得到的藻类鉴定结果与鲁戈氏液固定沉降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0.
葛洲坝下游近坝区水域鱼类资源声学调查与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2013年4月及6月,针对DIDSON的特点设计了携带声呐的船舶走航式及定点式两种方法,对葛洲坝下游近坝区水域(大江、三江至下游镇江阁处江段)进行水声学调查,观察鱼类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观测数据经去噪处理,获得鱼类资源结果。结果表明:葛洲坝下游近坝区鱼类资源分布呈明显的空间差异,大江水域鱼类密度显著高于三江水域,且近坝区高于下游江段,最大值为6924 ind./1 000 m3,位于大江电站下游约1 km处,最小值为153 ind./1 000 m3,位于宜化大楼江段。鱼类资源在时间上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6月份鱼类活动昼夜差别比4月份更明显,主要集中在上层水域,傍晚至凌晨鱼类活动较少。进一步分析发现,船闸的运行方式、水体中食物可获取程度、各鱼类种群生活习性差异等,均对鱼类资源时空分布产生影响。此外,开展适逢葛洲坝禁渔期,禁渔措施维持了近坝区水域春、夏季鱼类资源量的稳定性,是保护鱼类资源的有效而直接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